2013.01.17 09:52

關鍵報告成真,美國首府準備開始測試先期犯罪的主動預防機制

ADVERTISEMENT

改編自菲力浦‧狄克的1956年短篇小說《The Minority Report》,於2002年上映的科幻電影《關鍵報告》,鉅細靡遺描述一種藉由突變人的特殊能力,能夠在犯罪實行前,便先行查知並逮捕犯罪者的預防機制。電影距今已經超過10年之久,在科技的進展下,最近在美國部分城市,包括華盛頓特區,已經開始測試一套可以預測犯罪行為的演算程式。

具有犯罪意圖是否等同於犯罪,時常受到正反兩方廣泛的討論,當然在現行法律下,還是會以犯罪事實為主,但是若是放任可能有犯罪發生,卻因法律條文限制而無法進行預防性處置,長久下來總是個治安隱憂,等到真有犯罪事實發生,往往傷害都已經造成,不如主動出擊,先行預測可能罪犯的再犯機率,然後再加強防範。

ADVERTISEMENT

▲《關鍵報告》中,預測犯罪的機制是透過3名突變的先知來進行的。

除此之外,面對眾多的罪犯,監獄的容量難以支撐,必須透過假釋罪犯來加以紓解,但如何決定罪犯已經可以假釋出獄呢?過往總是依靠監獄官員的訪談與考核,但這樣真的可靠嗎?因此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統計學教授理查‧伯克,便開發出一種可以追蹤犯罪行為的程式,它並不需要仰賴躺在水池中的突變先知,就能預測出一名假釋犯未來重複再犯的機率有多高,從而提高他的假釋門檻,而這套程式,目前已在美國巴爾的摩、費城等城市開始使用,並已準備在美國首府華盛頓特區開始試行。

ADVERTISEMENT

▲統計學教授理查‧伯克認為他的程式可以預測罪犯再犯的機率

在過去幾年之中,伯克教授與他的研究團隊,收集了超過60,000筆的犯罪資料,為了判定重複犯罪的準確性,還加入其他的變數供程式來進行演算,像是罪犯的過去記錄、地理位置、犯罪類型、與犯罪者年齡等20多種變數,其中最重要的兩項,就是是年齡與犯罪類型,伯克教授解釋加入這些變數的原因在於,人們通常認為一個犯下謀殺罪的人,很可能會再殺人,這說法對於一名青少年罪犯來說算是相當準確的,但對於一名已經30歲左右的罪犯而言,就不是那麼肯定了。

ADVERTISEMENT

▲除了犯罪預測,電影中其他的一些科技也正在慢慢實現中,比如說體感操作。

在電影中,犯罪預防系統被市民與政府所大大信賴,不過湯姆克魯斯飾演的主角安德森,卻仍然因為系統的誤判,而必須展開逃亡以證明自身清白,在現實中,是否也會發生相同的事呢?反對者如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刑法學教授-尚恩‧布斯威指稱,透過這種演算法來決定囚犯是否可以被假釋是有問題的,因為凡程式必有Bug,系統中未被發現的Bug,可能會造成誤判,而使得原本已經不會再犯的人,多受牢獄之災,要全面施行恐怕有難度。而且小編覺得,想必會遭受人權團體大力撻伐吧!

延伸閱讀: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