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2 14:30

AI影片變現不靈了?YouTube 擬修訂獲利政策,打擊 AI大量製作的垃圾且重複內容

ADVERTISEMENT

YouTube 將於 7 月 15 日更新其 YouTube 合作夥伴計畫(YouTube Partner Program, YPP) 的獲利政策,明確限制創作者利用「不具真實性」的影片內容進行變現,包括使用人工智慧大量生成、重複拼貼、或無實質原創貢獻的影片。

雖然完整的政策條文尚未公開,但根據官方說明,創作者長期以來都被要求上傳「原創且真實」的內容。這次的新規定則是為了幫助創作者更清楚了解「不具真實性」的內容定義為何。

儘管有部分創作者擔心,更新後反應型影片或剪輯內容(如新聞整理、影集精華)恐怕會被誤判而失去廣告收益,不過 YouTube 編輯暨創作者聯繫主管 Rene Ritchie 特別澄清:「這只是針對現行 YPP 政策的小幅更新,重點在於更清楚辨識內容是否為重複或批量製作。」

ADVERTISEMENT

他也強調,這類內容原本就不符合變現資格,因為觀眾普遍視其為「內容農場」或「垃圾內容」。

為什麼這次更新會引起關注?

近年生成式 AI 技術興起,大量使用文字轉影片(Text-to-Video)、AI 合成旁白、合成音樂與深度偽造(Deepfake)等技術的頻道迅速出現,並靠著「高產量 + 流量型內容」快速吸粉。

ADVERTISEMENT

例如,一些利用圖片與短片段,再加上 AI 旁白生成的「偽新聞」或「懸案解析」影片,不但看似專業,甚至累積數百萬觀看次數。404 Media 也曾揭露,一檔人氣真實犯罪頻道的影片,其實全部是由 AI 生成。

YouTube 執行長 Neal Mohan 的肖像甚至曾遭用於釣魚詐騙的 AI 影片中,儘管平台已有通報深偽內容的機制,仍難以有效遏止這類內容蔓延。

這次政策變動的意義

YouTube 雖對外淡化這次更新為「小修正」,但實際上,這正代表平台開始嚴正面對 AI 內容氾濫所帶來的品質與信任危機。

ADVERTISEMENT

若讓這些看似「自動生成但毫無內容深度」的影片繼續流通並賺取廣告費,將有可能侵蝕 YouTube 的品牌價值,也傷害真正投入創作的內容製作者生存空間。

因此,不難理解 YouTube 為何選擇在這時間點更新政策、劃出 AI 垃圾內容的紅線。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