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當人工智慧不再只是回答問題的工具,而能主動解析人類的語言意圖,政治語言的潛台詞也因此被攤在陽光下。近日,一篇發表於國際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的研究報告,首次結合大型語言模型(LLMs)與批判性隱喻分析框架(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CMA),對前美國總統川普的四場重要演說進行深入分析,揭露隱藏在其語言背後的操控手法與認知策略。
這份研究不只是語言學的學術成果,更提供一種新的視角:政治語言不只是「說話的藝術」,而是一種深具操作性的策略工具,而 AI 則有可能成為破解這些語言結構的鑰匙。
隱喻,是政治語言的底層結構
根據「具身認知語言學」的理論,語言不只是抽象思維的產物,更根植於人類的身體經驗與感官互動。也因此,人們往往會用熟悉的感官經驗作為理解抽象概念的橋樑,這就是隱喻的本質。例如我們說「經濟正在復甦」,這裡的「復甦」就來自健康與疾病的隱喻。
ADVERTISEMENT
在政治語境中,隱喻的作用更為關鍵。它不只是讓語言變得生動好懂,更能悄悄影響群眾如何思考、感受與行動。例如將國家比喻為病人、敵人比喻為病毒或黑暗勢力,便能強化「我們 vs. 他們」的對立感,並合理化激烈的政策手段。
大型語言模型 + CMA:用 AI 讀懂政治語言
本研究以川普在 2024 年美國總統選舉期間的四場重要演說為文本來源,總字數超過 2.8 萬字,內容涵蓋競選、勝選、就職與國情咨文等場景。研究團隊使用 ChatGPT-4.0 結合 Python 腳本,自動將文本切段、分批送入模型進行分析,並使用「思維鏈提示工程(Chain-of-Thought Prompt Engineering)」的技術,引導模型從上下文理解、語句辨識、隱喻說明到語意解析,進行四階段的隱喻分析。
ADVERTISEMENT
過程中,研究者建構了一套包含上下文分析、隱喻判定、來源領域分類與社會意涵解釋的提示模板,讓 AI 不只是機械判讀,而是參與「理解」與「詮釋」。這是過往傳統語料庫工具難以達成的深度語意分析。
四大來源領域:力量、移動、身體與疾病
研究結果顯示,川普演說中最常出現的隱喻來源包括:「力量(Force)」、「移動與方向(Movement and Direction)」、「人體(The Human Body)」、「健康與疾病(Health and Illness)」。
例如:
ADVERTISEMENT
-
「我們要一起向上提升,否則就會一起瓦解」(移動)
-
「我們奪回了參議院的控制權」(力量)
-
「關稅是我們經濟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健康)
-
「這股精神寫進了我們的血液與骨頭裡」(人體)
這些隱喻將抽象的政策或情勢轉化為身體感官可理解的圖像,強化了情感共鳴,也讓政策宣示更具說服力。
政治語言的效果:不只是說服,更是動員
研究也指出,這些隱喻在語用層面發揮了三大功能:
-
喚起情緒與促成行動:透過「崛起/墮落」、「攻擊/防衛」等語言畫面,讓聽眾產生危機感或希望感,進而支持某項政策或候選人。
-
強化領袖的合法性與能力形象:比喻自己為醫師、救星或建設者,有助於形塑川普作為領導者的角色,並爭取信任。
-
操作對立與團結情緒:將問題歸因於外部敵人或內部病灶,製造敵我意識,同時再呼籲團結,強化「我們」的身份認同。
舉例來說,當川普說「這不是一場選舉,這是一場運動」,他不只是比喻,更是在呼籲支持者把政治當成共同體行動,賦予參與感與道德正當性。
ADVERTISEMENT
AI 辨識準確率達 86.2%,但也有盲點
研究中總共辨識出 138 句疑似隱喻句,其中有 119 句經專家確認為真正的隱喻,準確率為 86.2%。這顯示 AI 雖然尚未完美,但已具備高度可靠性。
不過,也有幾個常見誤判類型:
-
將明喻誤判為隱喻:如「華府就像一片殺戮戰場」中的「就像」屬於明喻,不是真正的隱喻。
-
將日常用語誤當隱喻:如「一系列承諾」,其中的「系列」被模型誤解為隱喻來源。
-
將專有名詞當成隱喻:如「鐵穹系統(Iron Dome)」實為軍事名詞,非比喻性表述。
研究團隊也建議未來應持續優化模型提示結構,並引入跨文化語料來提高泛用性與精準度。
川普隱喻策略的政治意涵:打造敘事,鞏固選民
這份研究除了展現技術創新,更讓我們重新審視川普的語言策略。他並非只是情緒用詞多或語言煽動,而是有意識地使用隱喻建構敘事:「美國正在衰敗 → 川普是解藥 → 團結起來我們可以再次偉大」。
透過「身體」、「戰爭」、「重建」、「治癒」等語意網絡,他不斷重塑美國的集體想像與敵人形象,讓自己成為那個不可或缺的領袖角色。這樣的語言操作,在過去或許只能靠專業語言學者長期研究才能看見,如今透過 AI,也許每位新聞編輯、讀者或選民都能更敏銳地看見語言背後的動機。
結語:AI 是語言的聽診器,也是民主的放大鏡
從這份研究可以看出,人工智慧不只是處理資訊的機器,更可以參與語言的詮釋工作。在政治這個充滿敘事與情緒的戰場中,語言是最關鍵的武器。而當我們能用更科學、系統性的方式解讀語言背後的操控手法,也就更有可能提升民主社會的媒體素養與集體免疫力。
未來,若能將這類 AI 技術擴展到拜登、習近平,甚至台灣政治人物的語言分析,或許我們將能更清楚理解,每一句口號、每一場演說,是如何打造一場場精密的情緒工程。
- 研究報告:frontiersin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