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9 17:40

如果「冰棒」變成了「冰棍」,「導火線」成了「導火索」......

ADVERTISEMENT

現在愈來愈多的主播,名嘴在上節目時,總是動不動就「企(ㄑㄧˇ)業」來「企(ㄑㄧˇ)業」去,但我們只有「企(ㄑㄧˋ)業」,四聲,完全沒有三聲的唸法。從小到大,我們都沒有教過三聲的發音,那麼那些主播名嘴們,為什麼動不動在自己的國家內也跟著唸錯字的「企(ㄑㄧˇ)業」呢?

像我們這些搖筆桿(或敲鍵盤)的人,對於一些字、詞的使用,總是有些特別的情感,也很難容忍現在網路時代的將錯就錯,「沒差啦!反正看得懂就好!」每次我女兒講「沒差」時,總忍不住要為國家的未來捏把冷汗。文化乃國家之大事耶!

ADVERTISEMENT

看看十幾、二十年前的主播,幾乎很少聽到唸白字的,現在不僅錯字一堆,連用法都不會用了。每次只要聽到電視新聞「得年」、「享年」不分,亂用一通,或是「龜裂」唸成「ㄍㄨㄟ裂」的,就忍不住搖頭再歎,就不要說更難的「罪證確鑿(ㄗㄨㄛˋ)」了。

早上要出門時,邊穿衣服邊看新聞,看到新聞主播說出「「企(ㄑㄧˇ)業」時,不由得又是一把無名火起。

現在愈來愈多的主播,名嘴在上節目時,總是動不動就「企(ㄑㄧˇ)業」來「企(ㄑㄧˇ)業」去,但是如果我們去查行政院主計處電子處理資料中心建置「CNS11643中文標準交換碼全字庫」裡的唸法,我們只有「企(ㄑㄧˋ)業」,四聲,完全沒有三聲的唸法。從小到大,我們都沒有教過三聲的發音,那麼那些主播名嘴們,為什麼動不動在自己的國家內也跟著唸錯字的「企(ㄑㄧˇ)業」呢?

ADVERTISEMENT

▲主要是為了解決內碼如BIG-5Unicode碼,基本中文字集不夠用的問題。全字庫網站建有字型下載機制,在電腦遇有缺字時,可立即經由網際網路下載字型,取代人工造字方式。

雖說文化是一種流動的,隨著時代在變動的,就像現在的中秋節,莫名其妙的就變成了烤肉文化。談月餅的人少了,也許再過個二百年,中秋節的由來就變成另一個故事了。但是文化的流傳演變,總是有個脈絡可循,我們需要放棄自己的,去使用別人的嗎?尤其在網路快速發展之後,全世界的文化更快速的可以互相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又是什麼看法。

十多年前網路剛興趣時,主流媒體總是喜歡用個詞叫「網路次文化」,現在幾乎沒有「網路次文化」這種說法了,我們的媒體,大多數都在網路上找資料,因此當年口中的次文化,也就這樣成了主流文化。

ADVERTISEMENT

▲「企」的發音都是四聲,找不到三聲的讀法

倒不是說只要是大陸來的辭彙,全部拒於門外,文化本來就是會相互傳播、影響的。記得早年集團要將《PC OFFICE電腦上班族》這本雜誌授權給大陸的媒體,那時大陸還沒有使用「電腦」和「上班族」這兩個詞,大家還開玩笑說,雜誌要改名叫「計算機白領」了!5年過後,這兩個詞已經是普遍的使用方式了。就像5年前,你在大陸的官方媒體上,也看不到「吐槽」這兩個字,但是現在也變成官方媒體使用的詞彙。

ADVERTISEMENT

文化本來就會互相影響,對岸這十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加上網路普及,兩岸間這種交流也愈來愈多,愈快!台灣人靠著大陸網站的強大的字幕組所翻譯的盜版電影和漫畫認識了簡體字;而大陸年輕一代的人,都靠網路上的台灣偶像劇和《康熙來了》來認識正體字。更別說對岸70年代那批人,全都是港台文化泡大的。

有些說法,我們本來沒有,如果覺得形容的精準又有趣,拿來用倒也無坊,像是「給力」,本來是中國北方的土話,表示「帶勁」、「夠力」的意思,台灣社會原本就沒有這個詞,拿來用,也算有趣,就像日本的「達人」、香港的「公仔」也都被我們的社會所接受而廣泛使用。「給力」甚至還被翻成了英文的「Gelivable」和法文的「très guélile」。

但是有些原本我們自己本來就有在使用的辭彙,而且用得好好的,有需要為此改變嗎?像是「水準」,起碼在80年代、90年代,「水平」不會拿來形容程度的高低,而是使用「水準」;但台灣社會現在卻只不斷的聽到「水平」;或是以前我們都說歌手「對嘴」,現在也跟著叫「假唱」?假唱有比對嘴更好嗎?更別說「牛」、「火」這些字眼,我們自己原來沒有自己的說法嗎?

也許有人會認為如果外來用語,可以廣泛的流行,甚至取代本土原來的用法,那表示他們具備某種優勢,自己技不如人也沒辦法;但是這就和一個國家不能全部任由市場自由機制來決定,有些東西需要政策的保護;我們現在也不用吵高房價的問題,讓市場自己去決定嘛!

文化可以互相了解,融和,但絕不是大吃小,不然那就成了文化帝國的侵略了。我們可以不強制禁止別人的文化,但我們可以「鼓勵」、「推廣」或「呼籲」自己的。

因為我真的還蠻擔心某天睡醒,電視新聞上不說「捐血」改說「獻血」,不說「導火線」變成了「導火索」、「別惹我」變成了「別招我」……情感上一定會崩潰的。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