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6 11:00

智慧電表錢從哪來?專家:政府先補貼台電,後讓使用者付費

ADVERTISEMENT

若全台1300萬用戶都要裝設智慧電表,台電預估需要800億元經費,這巨額的經費要從哪裡來呢?《數位時代》特別專訪中央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能源國家型科技計劃智慧電網主軸召集人林法正。由他來看台灣智慧電表的投資成本議題。

林法正認為智慧電表的經費的問題,政府可以要補貼業者,但最終還是要回歸「使用者」付費機制,把智慧電表成本攤在電費裡,讓電價上漲吸收。

ADVERTISEMENT

(圖說: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能源國家名科技計劃智慧電網主軸召集人林法正。圖片來源:蔡仁譯攝影。)

800億元巨額投資,政府拿錢補貼業者

「我認為政府應該要出錢「補貼」解決這個問題。舊政府沒有談到補貼議題,新政府目前也沒有規劃。」林法正指出。

林法正建議,經濟部可以編列專案補貼智慧電表,就像政府補貼智慧家電選購一樣,而這個財源可以來自國發會或設立能源基金,而補貼的方式為補貼智慧電表的業者,進而降低台電智慧電表的採購成本。

ADVERTISEMENT

不過,政府補貼只是先行辦法,最終但最終還是要回歸「使用者」付費機制,把智慧電表成本攤在電費裡,讓電價上漲吸收。

低電價讓是一種「劫貧濟富」政策,應使用者付費

台灣電價太便宜了,台灣工業用電非常便宜,全球第四低,長期的低電費,讓很多民眾聽到電價上漲就反感也很反對,但卻沒有想到大民眾也因為低廉電價付出不少代價。

「低電價其實是一種劫貧濟富政策。台灣電價便宜,大型工業用電戶,用電越多賺越多,靠低電價獲利,但低廉電價沒有合理反映台電所需要的成本,結果台電虧損,最終還是全民共同補貼,民眾並非沒有損失。」林法正強調。

因此在智慧電表議題上,應該要建立起「使用者付費」的概念,回歸市場機制,讓電價上漲,一方面讓台電有更多財源,另一方面也讓用戶對於節能議題「有 感」,用電更有效率,有利於時間電價與需量反應措施的推行。「日本就施行使用者付費,智慧電表分七年攤在民眾電費裡頭,平均下來每戶每月約花50元。」林 法正舉例。

ADVERTISEMENT

台電營運績效相當好,應給台電更多的信任

台灣的電價上漲與否的問題,並非本質上是否該漲,而是大眾對於台電缺乏信任。電價議題常不是多付幾毛錢的問題,而是因為對台電缺乏信賴感,怕錢沒有花在刀口上,因此連幾毛錢都不願意付。

針對缺信賴感的問題,林法正用了一個妙喻,「你們公司有沒有一種人,很討人厭,但他辦事績效很好呢?」林法正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 「POWER2050-迎向電力大未來」研究報告指出,台電的營運績效和歐美國家比較之下相當不錯,其中每員工售電量更遠贏眾多國家,若台電扣除電廠及維 修人員,則每員工售電量為1313萬度,比美國南方、法國電力日本中部與韓電等業者都還要高。

ADVERTISEMENT

(圖說:台電的營運績效和歐美國家比較之下相當不錯。在線路損失 、每員工售電量、每戶停電時間與火力廠熱效率等重要指標,表現良好。圖片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POWER2050-迎向電力大未來」報告。)

除了這份報告的比較指標,台電近兩年的財務狀況的確也開始好轉。2014年台電終止8年連虧,盈餘140億元,2015年更創下盈餘618億元的記錄,但目前總累積虧損仍很可觀,約1,355億元。

「民眾常認為台電是沒有效率的公司,但這樣的說法其實不正確,台電現今用人精簡,管理良善,營運績效相當好。」林法正指出。

一般大眾的確對於台電的確充滿不信任感,但在檢討台電的營運績效與透明度時,民眾也必須對台電有更多的信賴,讓台電有大膽做事的空間。

採購「惡法」緊箍咒,讓台電左右為難

林法正也指出,政府採購法是惡法,2003年政府以「最低標為原則、最有利標為例外」成為政府工程的採購原則,也開啟了政府工程品質低落與延宕之路。

「台電在承辦採購案時,也怕被告圖利,怕被質疑電表採購有弊案,也以最低價得標的原則。在此原則下,若1300萬用戶若分六次採購,就有可能有六家不同廠商得標。若市面上有六種不同的廠牌,會增加台電日後維修成本。」林法正批評。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