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在傑里‧西格爾(Jerry Siegel)和喬‧舒斯特(Joe Shuster)的動作漫畫將超人介紹給世人80年之後,這位超級英雄在美國人最心愛的事物評選中排名中高於蘋果派並僅次於母親而位居前列。電影和電視則在《超人》問世幾十年後逐漸成為孕育這些那些出自漫畫的超級英雄的沃土。自從《蝙蝠俠:黑暗騎士》打破票房紀錄並獲得評論界熱烈讚譽的十年來,這些好萊塢的「搖錢樹們」經常在各類影視作品中披掛上陣。

好萊塢對超級英雄的迷戀所催生的電影和電視劇,某種程度上也是美國不斷變化的道德觀念、審美和科技能力的縮影——透過那些不同時代的作品,我們擁有了一個追溯這個國家成長與變遷的獨特視角。讓我們透過以下的16部影視作品對這個超級英雄們的現代「萬神殿」進行一次遊歷,並從中追溯美國偶像的變遷吧。

真理與正義 ——《超人的冒險》

「Adventures of Superman」 (1952-58)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當西格爾和舒斯特在1938年創造超人時,他們創造了一類全新的人物——超級英雄。他們筆下角色的真人版化身也恰巧成為了第一個躋身超級明星行列的超級英雄。喬治‧里佛斯(George Reeves)在這部電視劇中扮演超人及其化身克拉克‧肯特(Clark Kent),並把這個擁有方下巴和結實胸肌的角色形象從漫畫帶入到了電視作品中。

儘管銀幕上的超人得到了千百萬兒童的崇拜,但他的扮演者卻有自己的一些祕密。里佛斯對於的演藝事業因為超人而定型感到憤怒,45歲時死於頭部槍傷。儘管他的死亡被判定為自殺,但人們對他被涉嫌謀殺的懷疑卻從未完全平息。原因之一是他與米高梅電影公司(MGM)的一名「代理人」的妻子有染,後者與黑社會有密切關聯。作為一個關於二戰後十年繁榮景象之下陰暗面的寓言,里佛斯本人的故事就像是一部電影——2006年,根據里佛斯的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好萊塢莊園》(Hollywoodland)上映。

超級英雄的流行 ——《蝙蝠俠》

「Batman」 (1966-68)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蝙蝠俠,神聖的時代精神!這部由亞當‧韋斯特(Adam West)飾演主角、伯特‧沃德(Burt Ward)飾演蝙蝠俠的夥伴羅賓(Robin)的電視劇直到今天仍然是超級英雄們把握住了屬於他們時代機遇的經典案例。劇中這位披風戰士的感觀幾乎與漫畫原作者比爾·芬格(Bill Finger)、鮑伯·凱恩(Bob Kane)和傑瑞·羅賓森(Jerry Robinson)的作品風格一樣,都歸功於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後者設計了這部電視劇的第一個收視指南封面——對流行藝術的諷刺性表達。

成年人可以竊笑本劇對異性戀文化的諷刺,表現為不可思議的老掉牙二人組設定。茱莉‧紐馬飾演的貓女的緊身裝扮加上蝙蝠特色的諷刺對白讓這部劇呈現出有如約翰‧卡森和伊娃‧加博爾在《今夜秀》中玩紐紐時遊戲時的滑稽模樣。

然而,對於孩子們來說,《蝙蝠俠》為他們打開了一扇多彩新世界的窗戶,讓他們看到了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角色擊敗愷撒‧羅摩洛扮演的Joker,伸張正義的故事。與此同時,這個版本的蝙蝠俠一直是公眾心目中最為接受的角色形象。

超級英雄們搖擺的60年代 ——《太空英雌》

「Barbarella」 (1968)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導演羅傑‧瓦迪姆(Roger Vadim)根據法國漫畫家讓-克洛德‧福里斯特(Jean-Claude Forest)的作品改編的《太空英雌》(Barbarella)是一部融合了性解放和性暗示的電影。這部電影由珍‧芳達(Jane Fonda)主演,她光彩奪目、魅力非凡,劇中這一角色在太空探險中與外星人親密接觸。這部電影確立了她的性感女神的地位,並成為其職業生涯的里程碑。她的這部作品和她的兄弟彼得的《逍遙騎士》(Easy Rider)一起,成為了電影螢幕上嬰兒潮一代對父輩,如芳達的父親亨利,這一代人的叛逆行為的縮影。

如今,《太空英雌》對於科幻元素的積極探索得到了其後作品的爭相倣傚,從《星際大戰》(Star Wars)系列到漫威的《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不一而足。雖然超級英雄通常都很性感,但關於他們的電影作品卻很少具有性暗示。這也說明了《太空英雌》之後,還有一條更寬廣的路可以走:在這部超級英雄故事中,除了暴力救贖之外,還有其他慾望和驅動因素在激勵著故事的主角們。

美國建國200週年紀念?——《神力女超人》

「Wonder Woman」/「The New Adventures of Wonder Woman」 (1975-79)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穿著你的緞子緊身衣...為你的權利而戰...還有舊日的紅、白、藍...」,如果你正在尋找對美國歷史上這一極其混亂的時刻的簡短概括,《神力女超人》的主題曲應該可以幫到你。水門事件後的懷舊,兩百週年的狂熱,婦女解放運動,迪斯可的風靡一時...以上這些元素,你可以在這部關於由威廉‧莫爾頓‧馬斯頓和哈里‧g‧彼得創造、動漫史上最著名女英雄的電視劇中找到。

這部電視劇在播出期間改變了片名、故事背景時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到當時的當代)、播放管道(在美國廣播公司短暫播出後改為CBS),甚至還更換了演員。琳達·卡特(Lynda Carter)取代了凱茜·李·克羅斯比(Cathy Lee Crosby),後者在1974年播出了一部長篇試播集。

神力女超人的扮演者卡特成就了這部作品。很少有演員能像卡特那樣,以華麗的轉身自然地換上超級英雄的服裝;並且在這部劇集中將《蝙蝠俠》、動作喜劇以及《太空英雌》等作品的元素成功地捏合在了一起。

造夢機器 ——《超人》

「Superman: The Movie」 (1978)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由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大白鯊》(Jaws)啟動、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的《星際大戰》(Star Wars)進一步推動的當代大片的製造機器從來沒有像在這個坐擁巨大預算的製作委員會手下中那樣,以一種更混亂或更唯利是圖的方式運作。委員會下屬一群編劇,有成名的,也有未成名的;包括《教父》(the Godfather)的作者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製作委員會決定同時拍攝這部電影及其續集,以此來增加投資回報。馬龍‧白蘭度有幸扮演超人遠在氪星的父親,卻僅僅在銀幕上出現了幾分鐘。導演李察‧唐納和他的製片人之間的衝突導致了他在續集完成前被驅逐,之後由李察‧萊斯特介入接手。總之,這個過程就像製造汽車一樣工業化。

但上述的這些負面因素,從電影開始放映的那一刻起,便煙消雲散了。該片的視覺效果贏得了奧斯卡獎,其中最為出色的是讓超人的飛行看上去無比真實的的Zoptic前置投影系統。作品的配角陣容也是星光璀璨:瑪格‧基德飾演活潑的露易絲‧蓮恩,白蘭度飾演喬‧艾爾,金‧哈克曼飾演雷克斯‧路瑟,給了這個角色莊嚴的感覺。最後,當然要說一下超人本身的扮演者,克里斯多福‧李維(Christopher Reeve)。他的表演輕鬆迷人的同時也呈現出細緻入微的身體表達。尤其是當他在超人和克拉克‧肯特之間切換時,他的姿勢和表情的瞬間變化仍然是個奇蹟。這部作品也使得他本人永遠與超人這個角色聯繫在一起。

雷根經濟學 ——《機械戰警》

『RoboCop』 (1987)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儘管《超人》(Superman)及其續集《超人2》(Superman II)取得了巨大成功,但這樣標準的超級英雄在20世紀80年代顯得似乎有點多餘。當時的美國總統隆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直接用漫畫書講述了善與惡的故事,而動作影星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和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則把自己的身材塑造得像卡通人物一般,誰還需要那身真實的超級英雄行頭呢?

科幻諷刺作家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在《機械戰警》中講述了一個犀利的黑色喜劇故事,主角是一位極端暴力的動作英雄。想像一下在一個反烏托邦的未來,醫院是由利潤驅動的、警察部門則使用軍用武器。由非典型的動作明星彼得韋勒(Peter Weller)扮演的一個受傷嚴重的新手警察被一個邪惡的公司安裝了機械身軀以增加他的殺傷力,但卻抹去了他的記憶。在一個被超級富豪剝奪了部分權利的城市裡,這樣一個超級警察為了找回自己的人性而與控制自己的程序做鬥爭的故事就像在雷根時代的美國一樣令人感到心酸。

大片時代的開啟 ——《蝙蝠俠》

「Batman」 (1989)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幾乎是在電視劇《蝙蝠俠》停播的伊始,關於這個披風戰士和他的同伴的黑暗故事便開始在漫畫作品中出現。《蝙蝠俠》是一部轟動一時的大片,它將漫畫中的那種陰鬱的視覺效果引入了電影院,並使之成為主流共識。該片由提姆·波頓(Tim Burton)導演,以自信的全新黑色風格呈現。這部電影將漫畫家法蘭克·米勒(Frank Miller)的《黑暗騎士歸來》(the Dark Knight Returns)等作品置於次要地位,並僱用了一批正值事業巔峰期或即將迎來事業巔峰期的電影人:作曲家丹尼‧葉夫曼(Danny Elfman)、美術總監安東‧伏斯(Anton Furst)、蝙蝠俠的扮演者麥克‧基頓(Michael Keaton)以及蝙蝠俠那個精神變態的死對頭,小丑,的扮演者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

儘管《蝙蝠俠》至今仍然是該類型電影中最好的作品之一(歷史最佳,如果你想知道我的看法的話),但它的行業創新有時甚至會掩蓋其卓越的美學表現:這部電影使得PG-13成為了所有重磅大片的標準評級,而它破紀錄的票房收入也使得電影發行後首個週末的票房成績成為了衡量一部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

陰鬱的超級英雄 ——《龍族戰神》

「The Crow」 (1994)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詹姆斯‧奧巴爾(James O`barr)最受喜愛的黑白漫畫《龍族戰神》(The Crow)講述了一個名叫艾瑞克‧戴文(Eric Draven)的年輕男子的故事。他在一群惡棍對其女友進行惡毒的性侵犯時被殺害,然後復活,一個一個地殺死他們,就像蝙蝠俠(Batman)和《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中傑森(Jason)的結合體。作為這部漫畫的真人版電影,導演亞歷士·普羅亞斯(Alex Proyas)只是簡單地引入了漫畫的美學,並針對後涅磐樂隊時代進行了些許風格調整。整部作品充斥著90年代另類搖滾樂隊的歌曲,如《治癒樂隊》(the Cure)、《九寸釘樂團》(Nine Inch Nails)和《石廟嚮導合唱團》(Stone Temple Pilots)等;整體風格顯得如此黑暗無情使得它跨越了自嘲的門檻,而直達頂點

但關於這部電影永恆的故事更多是關於其主演,傳奇巨星李小龍的兒子,李國豪(Brandon Lee)的。回想起來,李小龍在電影界的輝煌成就似乎預示著他將成為明星,但他由於意外在片場被槍擊身亡。這使得電影的裡裡外外都瀰漫著死亡的氣息——這與那個時期的超級英雄漫畫如出一轍,超人不久之後就死了(之後他又復活了),蝙蝠俠的背部也斷了(此後他也康復了)。

生不逢時的奇蹟 ——《刀鋒戰士》

「Blade」 (1998)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就在喬伊·舒麥雪(Joel Schumacher)的「蝙蝠俠與羅賓」(Batman and Robin)被認為是埋葬超級英雄類型電影的作品上映僅僅一年之後,一位吸血鬼獵人為這一類型的電影帶來了重生。在史蒂芬‧諾林頓的《刀鋒戰士》中,衛斯理‧史奈普扮演了由Marv Wolfman和Gene Colan在70年代早期為Marvel創作的漫畫中的角色,吸血鬼獵人。作為一個半人半吸血鬼的「白日行者」,他利用這類生物自身的能力來對付吸血鬼,他與不死系頭目迪肯‧佛斯特(斯蒂芬‧多爾夫飾)進行了戰鬥。電影開頭迪肯‧佛斯特對一個狂歡俱樂部的血腥攻擊是90年代末的一種病態偏好。

雖然本作衍生出了兩部成功的續集,但作為漫威角色能夠在電影作品中也具有成功潛力的佐證(包括相對陰暗晦澀的人物),《刀鋒戰士》卻很少獲得應有的讚譽。

超級英雄2.0 ——《駭客任務》

「The Matrix」 (1999)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這部作品表面的觀感與其說是超級英雄不如說是賽博龐克;而且它是一個全新的故事,並不改編自任何原作。《駭客任務》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在任何關於這一類型電影的討論中都是如此。

這部電影充斥著當時流行的思想和風格:陰謀論、網際網路的崛起、駭客、狂歡文化、電子樂。它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子彈時間」融合了C.G.I.慢動作和360度旋轉鏡頭,稱得上是一個和《星際大戰》系列中的光劍同等級的電影特效創新。與此同時,基努‧李維(Keanu Reeves)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非典型的駭客彌賽亞‧尼歐(Messiah Neo),他給自己的角色帶來了禪宗式的冷靜——一個注定要顛覆機械的網路超人。《駭客任務》憑藉其標新立異的題裁以及當時先進的電影特效,為此後同類型作品的繁榮指引了方向。

超級英雄們的湧現 ——《X戰警》

「X-Men」 (2000)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感謝山姆‧雷米(Sam Raimi)的《蜘蛛人》(Spider-Man)系列電影,這部電影開啟了漫威時代。《x戰警》以一小群作家和藝術家創造的人物和概念為基礎,真正確立了許多超級英雄電影後來效仿的模式。這部電影的戰鬥情節依賴浮誇和壯觀的場景,而不是精心編排——試圖傳達其變種英雄和惡棍的原始力量。影片中的服裝也帶有一種厚重的制服感。

《X戰警》還確立了用魅力四射的英俊男主角來支撐經常令人費解的劇情的必要性——在這部劇中,承擔這一重任的是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澳大利亞演員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在這部電影及其續集中,導演布萊恩‧辛格(Bryan Singer)強調了漫畫中壓迫和反抗的主題,將其作為一個鼓舞LGBTQ群體的寓言。對導演本人的性侵犯指控(他本人否認這一指控)使得上述寓意變得相當複雜,但在當時,這一曾暗示引起了共鳴——足以讓評論家和觀眾相信超級英雄電影也能夠傳達深刻的內涵思想。

超級英雄家庭 ——《超人特攻隊》

「The Incredibles」 (2004)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在真人電影超級英雄開始主宰票房之後,這一類型的電影和兒童娛樂的主要供應商之間的聯姻似乎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於是《超人特攻隊》誕生了,導演布萊德‧博德執導的迪士尼-皮克斯動畫電影。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退休的超級英雄變成了生活在郊區的父母,他們因為一個瘋狂的粉絲變成了超級大反派而被迫重出江湖。以家庭為單位組建超級英雄團隊的想法引起了父母和孩子們的共鳴,而保守派也接受了電影的主題,即出色非凡的個人在一個崇尚人人都應該獲得褒獎的氛圍下被邊緣化的事實。這部電影最重要的發現或許是,皮克斯動畫師無與倫比的技巧證明了卡通可以同真人一樣,在大銀幕的超級英雄體裁電影中取得成功。由此開創了一個以《神偷奶爸》(Despicable Me)系列和無處不在的小小兵(Minions)為代表的新流派。

億萬富翁救世主與電影宇宙 —— 《鋼鐵人》和《蝙蝠俠:黑暗騎士》

「Iron Man」 and 「The Dark Knight」 (2008)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今天我們所知道的超級英雄電影開始於10年前。導演強·法夫洛(Jon Favreau)執導的傳奇電影《鋼鐵人》是漫威官方電影宇宙系列作品的第一部。這一系列電影將漫威旗下的超級英雄故事串聯在了一起,使得如今一年可以在電影院觀看三部不同的作品。正如休‧傑克曼在《x戰警》所起的作用一那樣,這部影片中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飾演的由史丹‧李(Stan Lee)、拉里‧李伯(Larry Lieber)、傑克‧科比(Jack Kirby)和唐‧赫克(Don Heck)創造的該故事主角東尼‧史塔克(Tony Stark)對該片的成功和影響力至關重要。

同年,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協助編寫劇本並導演了被許多人認為是此類電影中最偉大的作品:《蝙蝠俠:黑暗騎士》,本片是他的《黑暗騎士》(Dark Knight)三部曲的核心。《黑暗騎士》在一個華而不實、空洞的城市空間上演,經常被電影中混亂、破壞性的動作場面所打破,它在當代關於自由與安全的辯論中深深扎根於集體意識之中。這部電影可能因希斯‧萊傑(Heath Ledger)飾演小丑的出色表演而最為人所知,在這裡他被描繪成一個傷痕纍纍、聲音嘶啞的混亂特工。萊傑在電影上映就去世了,時年28歲,這也鞏固了他的傳奇。

真理與正義的回歸 ——《神力女超人》和《黑豹》

「Wonder Woman」 (2017) and 「Black Panther」 (2018)

超人、鋼鐵人、黑豹……從銀幕上的超級英雄,看美國偶像的變遷

自2008年以來,超級英雄電影幾乎實現了完全的文化霸權,這都要歸功於兩大電影巨頭這一體作品的漸入佳境:迪士尼漫威有一個精心製作的類似於電視連續劇的系列作品;另一方面,華納兄弟DC的努力則可以用Joker的一句台詞來概括:「何必如此認真?」。然後歐巴馬時代的超級英雄電影幾乎沒有帶來任何持久的創造性成就。你總能在作品見找到相似之處。

總統換屆之後,超級英雄電影的風格也跟著變了。今年由瑞恩·庫格勒(Ryan Coogler)執導的《黑豹》以虛構的非洲超級大國瓦干達(Wakanda)為背景,是漫威電影宇宙歷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去年上映的《神力女超人》由派蒂·珍金斯(Patty Jenkins)執導,票房超過了《正義聯盟》(Justice League),後者是一部轟動一時的大片,而珍金斯的這部電影本應是後者的前戲。在以往,超級英雄角色幾乎被認為是白人男性的專屬領域,但當這兩部電影超越了同類作品時,這一傳統觀念受到了嚴重衝擊。

儘管將此類龐大的企業產品視為進步主義的替代品可能具有欺騙性:《神力女超人》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毫無意義的屠殺渲染成好人和壞人的故事。《黑豹》(Black Panther)出自漫威娛樂首席執行長艾薩克‧珀爾馬特(Isaac Perlmutter)的工作室,他已成為唐納‧川普(Donald J. Trump)在好萊塢最強大的支持者之一。但觀看超級英雄大片所帶來的震撼和力量,正朝著包容的方向發展,這一點不可否認的。

資料來源:Superheroes Onscreen: The Evolution of an American Ideal 作者Sean T. Collins

本文授權轉載自36Kr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