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0 14:30

PDA時代王者Palm興衰史:12年前就做出擁有手勢互動、卡片介面、帳戶同步的手機

ADVERTISEMENT

智慧型手機已是一個巨頭壟斷的行業,然而過去十多年,它也有過百家爭鳴的階段。時代的侷限造就了諸多商業上失敗的產品,但歷史的塵土並不會埋沒金子的閃光,若干年後,你會在瓊樓上發現它們耀眼的光影。

今天,大部分旗艦智慧型手機都使用了以手勢為核心的互動方式,最常見的莫過於從底部上滑回到主螢幕,而不再像以前一樣,在正面擺一顆大大的 Home 鍵。

ADVERTISEMENT

這離不開近兩年智慧型手機的形態發展,使用者在數位時代形成的新認知也促成了這樣的轉變。就和你不會再在 iPhone 的鎖定螢幕介面看到「向右滑動解鎖」的提示一樣,iPhone 已經不再需要再靠擬真介面來降低學習成本。

一併興起的還有各種手勢互動。從最簡單的側滑刪除,再到根據距離和停頓時間來區分的返回主螢幕和叫出多任務,幹掉直觀可見的圓形和方形按鈕後,螢幕邊緣手勢已經成為我們每天使用最高的操作動作之一。

ADVERTISEMENT

但這些操作並非首次出現在 iPhone 上,就和蘋果在多點觸控、可穿戴設備以及各類連接埠領域所做的創新一樣,用蘋果 CEO 提姆‧庫克的話說,蘋果所做的是那種真正能夠普羅大眾的「第一」,而不是單純的將它做出來那種「第一」。

那麼問題來了,誰才是第一個做出來的人?

 

ADVERTISEMENT

webOS 的出現,源於 Palm 的一次斷臂自救

2007 年,賈伯斯在美國舊金山發佈了初代 iPhone,大部分傳統手機廠商還未曾知道這款產品會對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比蘋果更早過渡到智慧型手機時代的 Palm 自然也沒將它放在眼裡。

Palm 被大眾消費者所熟知的是它的掌上型電腦,即以前我們俗稱的 「PDA」。這種內建手寫筆且佈滿了大號按鈕的設備在十多年前可是不少商務人士的最愛,而其中很多執行的就是來自於 Palm 開發的系統。

ADVERTISEMENT

不過,那時候使用 Palm OS 系統的不止是 Palm 一家。為了擴大市場的佔有率,Palm 從 1998 年開始將作業系統授權給第三方硬體製造商使用,包括三星、索尼和聯想在內的品牌都推出過 Palm OS 的 PDA 設備,這種授權和今天的 Android 手機十分相似。

至於真正將 Palm OS 做成手機系統的也不是 Palm 自己,反倒是由高通的 Qualcomm pdQ 率先完成了。這種授權機制也衍生出最成功的 Treo 手機系列,它出自 Palm 創始人單獨設立的 Handspring 公司之手。這家公司在 2003 年重新和 Palm 合二為一,所以最終又變回了 Palm 自己的東西,

有了 Treo 的支撐,Palm 很自然地走上了智慧型手機的康莊大道。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此時的 Palm OS 已不再是 Palm 旗下硬體的唯一選擇了,支撐門面的 Treo 手機很快地使用了了微軟 Windows Mobile 系統,其行為大概等同於 iPhone 開始跑 Android 系統一樣的詭異,這自然引發了不少老用戶的質疑。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那時候的 Palm OS 已經成為了一個嚴重老化的平台,不管是架構還是體驗都落後於時代。表面上 Palm 仍然在保持更新,但卻沒法對基本的東西做太多的變動。加上軟硬體部門的各自獨立,Palm OS 的所有權也並不屬於做手機硬體的 Palm 公司。

伴隨著 2007 年 iPhone 的出現,Palm 公司加快了招兵買馬的速度,全力押寶已經開發了數年的新一代作業系統「Nova」。這時 Palm 需要的是一位有號召力,且能帶領公司轉型的領導人,為此董事會專門找來了已經從蘋果退休的前 iPod 負責人喬恩‧魯賓斯坦(Jon Rubinstein),希望他出任新董事長。

借助魯賓斯坦的人脈關係,Palm 隨後還從蘋果挖來了很多曾參與過 iPhone 和 iPod 計畫的人,發展到賈伯斯也不得不出手干涉。

就這樣,從 2007 年下半年到 2008 年末,Palm 的「Nova」系統進入到突飛猛進的階段。這期間內部團隊還因底層架構問題進行過一次激進的方向調整,大膽使用了 webkit 來構築 UI 層,目的就是為了讓設計團隊的手勢互動和動畫效果能成功地在設備上跑起來。

最終,Palm 趕在 2009 年 1 月份的 CES 大會召開前拿出了第一台硬體設備,也就是初代 Palm Pre 手機。

按照 Palm 的設計主管 Peter Skillman 的說法,Pre 的靈感切入點是一顆鴕鳥蛋,他希望打造的是一個「柔軟精巧但是很堅固牢靠的東西,而不是市場上那些硬邦邦、散發著實用主義氣息的產品」。

所以,你會看到 Pre 有一個鵝卵石般的造型,在配備多點觸控螢幕的同時也保留了當時很流行的滑蓋式實體全鍵盤。單純從外觀來說,這和只有一整塊螢幕的 iPhone 相比,自然算不上什麼革新和驚豔之作。

但真正讓 Palm Pre 成為眾人焦點的是它的系統,也就是前文我們所說的那個「Nova」。這只是個代號,它的正式名稱是 webOS。

2009 年的 Palm Pre,距離砍掉 Home 鍵只有一步之遙

今天,我們在 iOS 和 Android 系統中看到的那種卡片式多任務形態,是由 webOS 率先提出的。這一段關於 webOS 互動介面的示範非常經典,也征服了 2009 年 CES 發佈會上近乎所有的觀眾。

「和過去看到那種鋪滿視窗的電腦桌面不同,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一個卡片。」

負責示範的 webOS 設計主管 Matias Duarte 一邊介紹,一邊按下了 Pre 手機正面的 Home 鍵。此時正在執行的應用程式自動變成一個微縮版的視窗,手指左右滑動還可以看到其它的程式,例如瀏覽的網頁、還沒寫完的郵件、正在播放的音樂等,點擊便可直接進入,操作是前所未有的直觀。

不僅如此,你還可以借助長按拖動卡片來改變它們的排序,例如將郵件應用程式放在網頁瀏覽器旁邊,向上輕滑則對應著關閉功能。

這還不夠,Palm 還在 Pre 的螢幕下方放置了一個手勢觸控區,嘗試只靠滑動手勢來取代原本實體按鍵的操作。

例如左右短滑對應的是返回,長滑則可以在不同的後台應用程式中進行切換,從觸控區上滑至螢幕內還可以叫出波浪型的 Dock 底欄,手指鬆開便可以直接啟動對應的程式。

在那個大家都還在用全實體按鍵的時代,玩起手勢互動,Palm Pre 就是最厲害的那個。

儘管卡片介面和手勢僅僅只是 webOS 系統的一部分,但這已經足以成為新的行業標竿了。現在來看,Palm 其實是給業界展示了一種在「行動設備上實現多任務管理」的精妙方案——借助卡片介面,使用者能夠明確看到自己打開了什麼應用程式,應用程式目前的狀態,以及在應用程式之間實現快速切換和關閉。

與 webOS 相比,同時期的 iPhone 還只停留在單任務的狀態。直到 2010 年的 iOS4 蘋果才正式引入多任務概念,但這個版本還很初級,僅僅只是一個能顯示圖示的抽屜空間,操作也十分有限。真正類似於 webOS 的卡片式介面要等到 iOS 7,而 Android 則是 4.0 版本。

再往後發展到現在,類似的卡片式多任務已經可以在大部分手機中看到,但基本和 2009 年 webOS 所示範的成果大同小異。

Palm 的死亡有很多原因,而 webOS 更像是個陪葬品

webOS 的首秀贏得了不少人的認可,但幸運的天平仍然沒有向 Palm 傾斜太多。發佈前那次倉促的系統調整讓 webOS 第一版完成度並不高,開發團隊不得不花上大半年的時間去修復遺漏的 BUG 問題,還得花時間剔除殘留的老舊程式碼。

從某些方面來說,webOS 2.0 版才是 Palm 團隊們真正想要發佈的東西,然而這個版本直到 2010 年的 Pre 2 中才得以實現。

Palm 原本還有一線希望,那就是靠市場行銷來扳回一局。在預定計畫中,美國電信商 Verizon 曾許諾 Palm 會在 2010 年大力主推新的 Pre Plus 和 Pixi Plus 手機,但誰都沒想到中途殺出來一個摩托羅拉 Droid,這讓 Verizon 臨時改變了主意,也讓 Palm 的銷售計畫全部成為了泡影。

最終,大廈將傾的 Palm 不得不走向被惠普收購的結局,這家藍色 logo 的公司甚至都沒有給 Palm 和 webOS 證明自己的機會,16 個月後就宣佈停產 webOS 相關的硬體產品,再之後的故事就不值得一提了。

前幾天突然又有新聞,說 Palm 可能會重新做手機,然而已經沒什麼人會再對 Palm 回歸市場抱有希望了,很多剛剛接觸智慧型手機的人甚至完全不知道 webOS 為何物。

雖然 webOS 消失了,但它的遺產早已遍佈四方

2013 年 6 月,曾被 Palm 找來擔任董事長的魯賓斯坦接受了 Fierce Wireless 網站採訪。此時 Palm 已經和他不再有關係,但他依舊認為 webOS 做了很多很了不起的東西:「多任務、通知、帳戶同步等功能,還有卡片式設計,甚至是 OTA 系統升級,很多你在 Android 和 iOS 等現代手機系統中看到的特性,其實都是 webOS 最早在嘗試做的事情。」

魯賓斯會這麼說並不誇張,很多今天我們所認為的理所當然之事,人家在 9 年前確實就已經示範過一次了。

除了前文提到的卡片式多任務介面,webOS 中的 Synergy 特性也是一項備受推崇的功能。這個特性類似於現在的帳戶訊息同步,只要你在 webOS 設備綁定了 Gmail、Exchange 等帳號,裡面的訊息就會自動導入至手機中並全部顯示在一起,例如說在日曆應用程式就會用不同顏色來區分不同來源的待辦事項,而且在當時就支援自動同步。

而在通知系統上,webOS 和 Android 一樣都是最早引入通知管理的手機系統,區別在於,webOS 的通知區域是放在底部而非頂部,有訊息的時候會彈出來一行預覽,過一會訊息會自動變成微縮圖示堆放在右側,就和現在我們在 Android 手機頂部狀態欄看到的一樣,而不像早期版本的 iOS 一樣是彈出視窗。

至於手勢互動的意義和價值就更不用說了。哪怕是以今天的視角來看,webOS 這套卡片介面的手勢操作也沒有過時的感覺。倘若當時 Palm 的硬體設備能像 iPhone 一樣大膽,採用全觸控螢幕的設計,說不定用一根橫線來取代實體 Home 鍵的不是 iPhone X 而是 Palm 了。

當然,相比較實體按鍵來說,滑動手勢的理解成本會更高,流程也更為隱性。在那個多點觸控手機剛剛興起的 2009 年,webOS 就已經提出了長滑和短滑的操作,這可不見得會比實體按鍵受歡迎。

Palm 團隊並不是沒試過全觸控螢幕的方案。The Verge 早在四年前就報導稱,Palm 曾在 2011 和 2012 年之間做了一款名為「Mako」的原型機,有著正反雙面玻璃的設計,並配備了主流的配置。

同時曝光的還有下一代的 webOS 概念介面。你會看到,卡片式互動仍然是核心所在,但這個版本添加了更多的層級和堆疊操作。

很可惜,這些腦洞大開的創意終究只能留在實驗室裡了。和 N-Gage、Windows Tablet、Virtual Boy 一樣,webOS 也是一個設計理念遠超同期對手的作品,但歷史上大部分擁有超前技術和設計理念的產品,都沒能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加上 Palm 的一系列決策失誤,最終讓它錯過了挑戰 iPhone 和蘋果的機會。

那些最初因 webOS 加入到 Palm 的人也漸漸離去,同時帶走的還有 webOS 的設計核心。例如前 Palm 資深副總裁兼設計主管 Peter Skillman 就於 2010 年加入諾基亞,他之後為諾基亞 N9 打造了一套以滑動手勢為核心的 Swipe 介面,還有後來的 Asha 手機、Nokia HERE 等產品,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還有一位是打造了 webOS 卡片式介面的 Matias Duarte,這位來自於智利並且喜歡穿花襯衫的小哥是 webOS 設計團隊的靈魂人物。接受了「Android 之父」 Andy Rubin 的勸說,他在惠普收購 Palm 後的幾個月內便加入 Google,如今已經成為 Google 設計部門的負責人。

受到他的影響,Google 從 Android 4.0 開始採用新的 Holo 設計規範,卡片式設計逐漸成為了 Android 系統中展示訊息的重要載體;而之後提出的 Material Design 理念,更是讓 Google 真正擁有了能夠和蘋果齊肩的設計美學。

有 webOS 這樣的系統出現,是智慧型手機行業的幸事。受限於時代,它無法以一己之力扭轉自身命運,但當智慧型手機本身變得越來越複雜,當蘋果和 Google 需要面臨更具挑戰性的設計決策時,webOS 終於能夠以一種分離的形態融入到現代產品之中,也不再會有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感覺。

至少,只要這些優秀的人還在,我們依然會對「下一個 webOS」 的現身抱以期望。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範兒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