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MacBook Pro 14 吋選購評測:新舊款規格比一比,沒選 Pro 晶片也很 Pro!

Apple MacBook Pro 14 吋選購評測:新舊款規格比一比,沒選 Pro 晶片也很 Pro!

去年底 Apple 一次推出 M3、M3 Pro、M3 Max 晶片,並同時更新 MacBook Pro 14 吋及 16 吋,要重要的是將 MacBook Pro 13 吋下架,雖說看似精簡了產品線,但 MacBook Pro 14 吋除了有搭載 M3 晶片的版本外,也有 M3 Pro 及 M3 Max 版本,其中 M3 Pro 版 CPU 的核心數還有二種版本,算一算產品的選擇相當多。當然,由前一代 MacBook Pro 14 吋及 16 吋的角度來看,新款主要差異在晶片的不同,但若由被取代的 MacBook Pro 13 吋來看,改變可是相當大,以下就由多個面向來分析,看看新款 M3 版 MacBook Pro 14 吋值不值得升級!

 

 

MacBook Pro 14 / 16 吋規格差異

在 M3 系列晶片推出後,MacBook Pro 14 吋及 MacBook Pro 16 吋也全面升級M3 系列晶片,且目前在蘋果官網上,Pro 系列也只剩這兩種尺寸可以選擇,至於搭載 M2 晶片的 MacBook Pro 13 吋,也就是具備 Touch Bar 的機型,也已經在官網下架,短時間內不管是 Pro 或 Air 系列,應該不會再有 13 吋的機型。

而 MacBook Pro 14 吋及 MacBook Pro 16 吋除了尺寸不同之外,還再細分為搭載 M3、M3 Pro、M3 Max 晶片,不過只有 MacBook Pro 14 吋有推出 M3 晶片版本,搭配 8GB 記憶體,且只有 2 個 Thunderbolt 3 / USB 4 埠,在定位上比較像是 MacBook Pro 13 吋的後續機型。

至於蘋果每次推出新晶片時,都會有 CPU 核心數少 1~2 個、價格更經濟的最入門版本,這次則是設定在搭載 M3 Pro 及 M3 Max 晶片的 MacBook Pro 14 版本上。另外,由於 M3 系列晶片架構的改變,搭載 M3 Pro 晶片的 MacBook Pro,配置的記憶體會由 18GB 起跳;搭載 M3 Max 晶片的機型,記憶體會由 36GB 起跳。

新款 MacBook Pro 14 吋及 MacBook Pro 16 吋推出銀色及太空黑色,但只有搭載 M3 Pro 及 M3 Max 晶片的版本有太空黑色可以擇擇。

Apple MacBook Pro 14 吋選購評測:新舊款規格比一比,沒選 Pro 晶片也很 Pro!

M3、M3 Pro、M3 Max 晶片:3 奈米製程、全新 GPU 架構,效能及效率都升級

蘋果在去年底發表 M3 系列晶片,並同時推出 M3、M3 Pro、M3 Max 三款晶片,採用 3 奈米製程技術,以及新一代 GPU 架構、更高效能的 CPU、更快的神經網路引擎,還提供更高容量的統一記憶體,再提升效能及續航力表現,並加速汰換 Intel 晶片的 Mac。而全新推出的 MacBook Pro 14 吋及 MacBook Pro 16 吋,最大升級就是採用 M3 系列晶片。

Apple MacBook Pro 14 吋選購評測:新舊款規格比一比,沒選 Pro 晶片也很 Pro!

採用 3 奈米製程技術

進入到 M3 系列晶片,也代表 M 系列晶片第三代的開始,從 2020 年推出M1 到現在,蘋果在系統單晶片(System-on-a-chip,SoC)設計也更成熟,除了 CPU、GPU、記憶體等多個模組整合在一起外,更採用 3 奈米製程技術打造,也是市售電腦首次採用 3 奈米晶片,而在 M3 晶片中具備 250 億個電晶體,比 M2 晶片的 200 億個電晶體,多出 25%,且透過電晶體的增加,晶片的功能也有所提升。

M3 晶片的電晶體數為 250 億個、M3 Pro 為 370 億個、M3 Max 為 920 億個,比起 M2 系列都更大,而 M2 晶片的電晶體數為 200 億個。

最高 128GB 統一記憶體

當然,M3 系列晶片也是採用 CPU 與 GPU 記憶體共用的設計,即統一記憶體架構(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UMA),這是 M 系列晶片的一大特色,也助於提升頻寬、延遲和性能表現。而 M3 晶片最高可共用 24GB 記憶體容量,及每秒達 100GB 的傳輸速率;M3 Pro 最高可共用 36GB 記憶體容量,及每秒達 150GB 的傳輸速率;M3 Max 晶片最高可共用 128GB 記憶體容量,及每秒達 400GB 的傳輸速率。

GPU 動態快取技術提升效能

要說到 M3 系列晶片中最顯著的改變,就是採用全新的 GPU 核心,並且藉由動態快取(Dynamic Caching)設計,藉此讓顯示效能提升,並加入網格著色(Mesh Shading)、即時光影追蹤(Ray Tracing)技術,讓畫面更為逼真及寫實。

當中,動態快取(Dynamic Caching)功能,會依不同運算需求去動態調整 GPU所需要的快取記憶體,讓每項運算的任務都能使用確切的記憶體需求,不浪費及閒置用不到的快取記憶體,以提高 GPU 的使用率。

此外,也加入光線追蹤技術,這也是 M 系列晶片首次將硬體加速光線追蹤功能應用在 Mac 上。透過光線追蹤將光線與場景互動時的屬性進行建模,使 App 能夠打造更逼真並符合物理特性的圖像。而新的渲染功能,也就是發表會中提到的網格著色技術,能夠為幾何處理帶來更高的效率,在遊戲或繪圖 App 中,實現更細緻場景。

由蘋果公布的資訊來看,M3 系列的圖像渲染效率約為 M2 系列的 1.8 倍,更是 M1 系列的 2.5 倍,遊戲開發者可以使用光線追蹤功能來獲得更精確的陰影和反射效果,進而打造更逼真的沉浸式環境。

M3 系列在 GPU 中加入硬體加速光線追蹤技術,可用來模擬光線在虛擬環境中的行為,包括反射、折射和散射,讓畫面可以更加真實。

由蘋果官方公布的資訊來看,M3 系列晶片的效能核心表現,將比 M1 系列晶片快約 30%,也比 M2 系列晶片快約 15%。

新 CPU 架構提升效能與效率

M3 系列晶片中也針對 CPU 效能和節能核心進行架構的更新,由蘋果公布的資訊來看,效能核心將比 M1 系列晶片更快約 30%、比 M2 系列晶片快約 15%;節能核心也比 M1 系列晶片更快約 50%、比 M2 系列晶片快 30%,因此在執行日常使用的程式時會比以往更快,同時使系統能夠最大限度地延長電池續航力。因此,在 M3 系列晶片中,可用一半功耗帶來與 M1 相同的多執行緒能力。

M3 的 GPU 效能比 M1 快 65%

分別由單一晶片來看,最基本的 M3 晶片,電晶體數量則達 250 億個,並採用 8 個核心的 CPU,包括 4 個高效能核心和 4 個節能核心,以及最高 10 核心的 GPU,還有 16 核心的神經網路引擎,配置最高 24GB 統一記憶體容量。其 CPU 效能核心約比 M1 快 35%,比 M2 快 20%,而 GPU 效能則比 M1 快 65%,比 M2 快 20%。

M3 Pro 的 GPU 效能比 M1 Pro 快 40%

至於 M3 Pro 晶片,電晶體數量則達 370 億個,並採用 12 個核心的 CPU,包括 6 個高效能核心和 6 個節能核心,以及最高 18 核心的 GPU,還有 16 核心的神經網路引擎,配置最高 36GB 統一記憶體容量。官方公布資料顯示,其 CPU 效能核心約比 M1 Pro 快 20%,而 GPU 效能則比 M1 Pro 快 40%,比 M2 Pro 快 10%。

M3 Max 的 GPU 效能比 M1 Max 快 50%

最後 M3 Max 晶片,電晶體數量則達 920 億個,並採用 16 個核心的 CPU,包括 12 個高效能核心和 4 個節能核心,以及最高 40 核心的 GPU,還有 16 核心的神經網路引擎,配置最高 128GB 統一記憶體容量。其 CPU 效能核心約比 M1 Max 快 80%,比 M2 Max 快 50%,而 GPU 效能則比 M1 Max 快 50%,比 M2 Max 快 20%。

在 M3 系列晶片發布時,蘋果也提供相比競爭對手的 GPU 表現,大約僅需五分之一功耗即可達成相同運算效能。

4 個 MacBook Pro 14 吋特色:核心晶片不同,配置略有差異

在 M3 系列晶片推出時,MacBook Pro 14 吋及 16 吋也同步搭載 M3、M3 Pro、M3 Max 推出,因此在對 M3 系列有基本的認識後,就來實際體驗新款 MacBook Pro 的功能特色,這裡我們就先介紹搭載 M3 晶片的 MacBook Pro 14 吋,雖然在定位上是基本款,但卻可說是取代 MacBook Pro 13.3 吋的重要機型。

特色 1:M3 版取代 MacBook Pro 13 吋,但沒有太空黑色

在 M3 版 MacBook Pro 14 吋推出後,M2 版本的 MacBook Pro 13 吋便從官網下架,也代表由 2016 年開始採用的經典外型,以及用來取代 Fn 實體鍵的 Touch Bar 都走向歷史。現在全系列的 MacBook,不管是 Pro 或 Air 系列,都是採用 2021 年推出 MacBook Pro 14 吋及 16 吋時,所改版的外型設計。

這也讓 Apple 旗下的 iPhone、iPad、MacBook⋯等產品,都維持相同的設計語言,以 MacBook 來看,機身線條較為筆直,少了圓潤的收邊,視覺上看起來較為厚實,但嚴格說來,MacBook Pro 14 吋的機身厚度為 1.55 公分,還比 13 吋最厚處 1.56 公分薄一點點。

另外,新款 MacBook Pro 14 吋及 16 吋雖然推出全新的太空黑色,但只限於搭載 M3 Pro 及 M3 Max 版的機型可選擇,因此基本款 M3 版 MacBook Pro 14 吋,只有銀色及太空灰色可以選擇。

特色 2:14 吋 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

採用 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是 2021 年推出 MacBook Pro 14 吋及 16 吋時的特色,2022 年的 M2 版本也延續使用,因此不算是新規格,但新款的螢幕亮度由 500 尼特提升至 600 尼特。若以 MacBook Pro 13 吋更新的角度來看,螢幕有四個更新重點,分別為 Mini LED 背光技術、ProMotion 自動適應更新頻率、14.2 吋瀏海設計、3.5mm 窄邊框。

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是採用 Mini LED 背光技術,因為 Mini LED 的體積只有 LED 的四十分之一,可以達到更高密度的排列組合,在分區控光及顏色的顯示會更精準,因此可以呈現 1,000,000:1 對比度,XDR 亮度 1,000 尼特,甚至 HDR 內容最高達 1,600 尼特峰值亮度,簡單來說,可讓螢幕亮部更亮、暗部更暗,對比更明顯,同時畫面保留更多細節。而 ProMotion 自動適應更新頻率則會依當下的使用情境,自動調整螢幕更新率,最高可支援到 120Hz,應用在高更新率遊戲、快速瀏覽網頁時,減少殘影及果凍效應。

至於視覺上最顯眼的改變就是 14.2 吋螢幕有了「瀏海」設計,內建 1080p 的視訊攝影機,與錄音室等級三麥克風陣列,但沒有提供 Face ID 功能。此外,採用窄邊框設計,讓螢幕左右邊框及上邊框,都來到 3.5mm,這也是機身可以控制在相對迷你的原因。

特色 3:HDMI、SDXC 讀卡機、MagSafe 充電埠

過去 Apple 讓輸出入埠走向極精簡化,MacBook Pro 只提供 2 或 4 個hunderbolt 埠,要外接其他輸出入埠裝置時,就得額外採購 USB Hub,但從 2021 年推出的 MacBook Pro 14 吋及 16 吋開始,配置 3 個 Thunderbolt 4 / USB 4 埠、HDMI、DXC 讀卡機、3.5mm 耳麥孔,同時還新增第三代 MagSafe 3 磁吸式充電埠,也就是不管要選擇 Thunderbolt 或 MagSafe 埠充電都可以。

不過,搭載 M3 晶片的 MacBook Pro,在配置的 Thunderbolt 規格有不同,除了只有配置 2 個之外,還是 Thunderbolt 3 的規格,雖然傳輸速度同樣可達最高 40Gb/s,也支援充電使用,但要外接螢幕時,只能擇一選擇由 Thunderbolt 3 或 HDMI 外接一個螢幕使用。

機身左側輸出入埠有 MagSafe 3 磁吸充電埠,及二個 Thunderbolt 3 埠和3.5mm 耳麥孔。

在 M3 版 MacBook Pro 14 吋的機身右側, 配置 HMDI 及 SDXC 讀卡機。

 

 

特色 4:單風扇及雙風散配置的差別

在 2021 年推出 M1 Pro 或 M1 Max 版的 MacBook Pro 14 吋及 16 吋時,採用雙散熱風扇的散熱系統,與之前相比,能增加50%的空氣流通,由機身兩側及後側中間吸入冷空氣,再由後側兩邊排出熱空氣,維持空氣的流通及循環。另外,還能針對不同的效能使用情境,自動針對散熱風扇轉速調整。

不過,在基本款 M3 版 MacBook Pro 中,則是採用單風扇及較短的散熱片設計,這也算是延續 MacBook Pro 13 吋的設計。雖說散熱系統與 M3 Pro 及 M3 Max 版本的不同,但以 M3 的低功耗特性,及執行一般工作的任務需求,本就不太會產生過高的熱能,甚至散熱風扇也不會啟動,於日常使用上倒是不會有太大問題。但若是影片轉檔、遊戲這類的需求,還是會啟動風扇進行散熱。

M3 版 MacBook Pro14 吋效能表現

新款 MacBook Pro 14 吋及 16 吋一口氣推出 M3、M3 Pro、M3 Max 版本,再加上記憶體及儲存空間的不同,可以組合出多種不同的規格,以下以 M3 版的 MacBook Pro 14 吋為測試對象,為搭載 8 核心 CPU 及 10 核心 GPU 的組合,並再搭配 16GB 記憶體、1TB SSD,當然,測試也僅作為採購前的參考值,實際在工作或日常中使用,才能突顯出因人而異的適用與實用性。

在效能的測試中,則以 Geekbench 6、Cinebench 2024、Cinebench R23、3DMark Wild Life Extreme、Blackmagicdesign Disk Speed Test,進行基本的效能跑分,也分別與 M1 及 M2 版 MacBook Pro 13 吋進行比較。當中,Geekbench 6 在單核與多核都有成長,M3 較 M1 在多核心部分成長約 40% 最多,而 M3 晶片在 GPU 效能的成長確實較突出,在 Cinebench 2024 測試中的 GPU 核心,M3 較 M2 提升約 73%,甚至較 M1 提升約 151%,而在 3D Mark 測試中,則較 M2 提升約 28%,較 M1 提升約 70%。

由於 M3 晶片採用全新的 GPU 架構,並支援硬體加速光線追蹤與網格著色技術,再加上 macOS Sonoma 作業系統提供「遊戲模式」,在 MacBook 上玩遊戲也成為新的期待。實際開啟「惡靈古堡 4 重製版」,並設定在 3024×1964 解析度,把 MetalFX 設為效能優化下,可提供 50~80fps 的表現。另外,M3 已具備 ProRes 編碼與解碼引擎,因此輸出 55GB 的 ProRes 格式影片時,速度並不遜於 M1 Max 晶片的表現。

Apple MacBook Pro 14 吋選購評測:新舊款規格比一比,沒選 Pro 晶片也很 Pro!

採購 M3 版 MacBook Pro 14 吋前的疑問

蘋果推出 M3 版 MacBook Pro 14 吋來取代 MacBook Pro 13 的基本款,進階款則是搭載 M3 Pro 及 M3 Max 晶片。雖說外型看似一樣,但又有規格、散熱系統、輸出入埠⋯等規格差異,相信在採買前還是充滿疑惑。

選 M3 還是 M3 Pro、M3 Max?

蘋果在 M3 系列的 MacBook Pro 發表時說明,M3 版鎖定學生及一般工作者;M3 Pro 版適合創意工作者、研究人員、工程師;M3 Max 則是 3D 或動畫建模製作、影片剪輯、機器學習程式設計師使用。但因為 M3 版是定位在基本款,除了晶片帶來的效能差異外,還只配置 Thunderbolt 3 規格及限定外接一台螢幕,以及只有單風扇設計及較小的散熱片,這讓採購時有種「閹割」版的感受。

這些差異中最有影響的應該是只能外接一台螢幕,對於有擴充多螢幕需求使用就較為受限,至於沒有雙風扇設計,在於 M3 晶片效能本來就沒有 M3 Pro 及 M3 Max 高,只要覺得 M3 晶片夠用,單風扇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所以,如果過去 M1 或 M2 已夠使用,倒不用非得升級至 M3 Pro 及 M3 Max,畢竟 M3 到 M3 Pro 間有 15,000 元的價差,若過去是 Intel 處理器機型,則可參考蘋果提供的定位來選擇。

選擇 8GB 記憶體夠用嗎?

M3 版 MacBook Pro 14 吋是配置 8GB 記憶體、512GB SSD 的組合,在產品上市後,市場也出現 8GB 記憶體會不會不夠的疑惑。而記憶體夠不夠用,會因為執行的程式及複雜度有相對關係,但在考量到一台 MacBook Pro 可能會使用 2 年以上,還是建議多花 6,000 元升級至 16GB 記憶體,儘管蘋果認為在統一記憶體的設計下,8GB 記憶體的利用率更高,表現相當其他系統的 16GB 記憶體,但只要把使用時間拉長來看,未來對記憶體的需求只會增加,而 MacBook Pro 未來又不能自行增加記憶體,不如一開始就買好買滿。

M3 續航力比較好嗎?

以蘋果公布的資訊來看,M3 版的續航力最長可達 22 小時,M3 Pro 及 M3 Max 版則為 18 小時,而 M3 版的 22 小時,也是目前搭載 M 系列的所有機型中,續航力最長的機型,這也是 M3 晶片的特色。實際在使用 M3 版 MacBook Pro 14 吋於日常工作使用 8小 時,中間不用再充電,甚至還可剩下 50% 的電力,M3 晶片確實能帶來超長續航力。

應該由 M1 或 M2 版升級嗎?

以 M3 晶片的實測結果來看,效能確實達到蘋果公布的水準。因此,如果現在是 M2 版本就不必急著升級,除非想要 MacBook Pro 13 吋沒有的 14.2 吋 Liquid Retina XDR 顯示器、六揚聲器系統與空間音訊、HDMI、SDXC 讀卡機、MagSafe 充電埠⋯等,至於現在是 M1 用戶,如果沒有效能不足的情況,也不一定非升級不可。但若是 Intel 處理器的用戶,倒是可以考慮升級,畢竟從 2020 年 M1 問市後,蘋果就沒有再推出 Intel 規格的新機,並逐步強化過去在遊戲上不足處,若現在已到了該換機的時候,就可以考慮 M3 晶片的機型。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Apple MacBook Pro 14 吋選購評測:新舊款規格比一比,沒選 Pro 晶片也很 Pro!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WL.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主要負責蘋果、手機、筆電、桌機、平板等產業領域,以及相關硬體的教學以及評測、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