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先來看看這張圖——這些封面都是由 AI 生成的短影音。如果你光是看圖就覺得毛骨悚然,那想像一下這些影片在你滑手機時自動播放的樣子。每段影片通常只有十秒左右,前幾秒是平凡無奇的日常場景,畫風卻會在瞬間突變,出現極度詭異的畫面,最後停在讓人不寒而慄的一幀。
像這類影片,有一支在 Instagram 上就突破了 3.62 億次觀看、349 萬個讚。一旦被演算法推薦,它就可能無預警地出現在你眼前。而你若一時好奇看了幾秒,沒立刻滑掉,平台就會認定你對這類內容感興趣,進而推送更多類似影片,讓你一步步掉進 AI 生成的「精神污染深淵」。
ADVERTISEMENT
AI 自動生產的「恐怖短片」充斥平台,只為博流量
像那支熱門影片的創作者,主頁上全是同類型的 AI 影片。他開帳兩個月就吸引 12 萬粉絲,還賺進上萬美元。可以想像,全世界有成千上萬個類似帳號,每天大量製造這類「十秒畫風突變、獵奇驚悚」的影片,只需輸入提示詞就能批量生成。
這些影片最大的特徵,是畫面極度怪誕而且毫無邏輯,例如人在日常場景中突然變異、長出畸形肢體,甚至變成無法形容的怪物。它們不像電影導演精心鋪排的驚悚情節,而是 AI 無意識地生成不合理、不該存在的東西,反而更讓人不安。
不只精神污染,更可怕的是它背後的流量邏輯——這些創作者用 AI 批次產出影片,不斷試探平台的推薦演算法,總有一支會爆紅。只要成功一次,就會引發一連串模仿與擴散。
ADVERTISEMENT
「量產影片 + 博演算法漏洞」成為致富捷徑
根據美國媒體 404 Media 的報導,有人把這種方式形容為「暴力破解」平台推薦機制。例如一位年僅 17 歲的 YouTuber Daniel Bitton,就靠著 AI 影片獲得 11.7 萬訂閱。他的熱門影片《我複製一個頻道,月收 10 萬美元》大方分享:高品質影片太花錢,用 AI 才是最划算的內容生產方式。
他甚至發行行銷郵件,教人怎麼快速複製熱門內容,標題直接寫出:「用 AI 打造 YouTube 短片,是現在最該把握的機會。」
ADVERTISEMENT
Bitton 的「導師」Mustafa 更是靠這套 AI 流量模式賺進百萬美元,如今轉型賣 AI 工具與教學課程。他的付費社群已有超過 8 萬名會員,每月收費 40 美元(約新台幣 1,300 元)。
像他們使用的工具平台 Crayo.ai,只要輸入幾個關鍵字,就能自動產出 Reddit 改編、AI 配音、無真人出鏡的 TikTok 影片,10 秒就能完成一支短片,基礎方案每月 140 元台幣起跳。
演算法無力防堵,平台甚至默許內容失控
更諷刺的是,像 Meta(Facebook、Instagram 母公司)不但沒有嚴格管理,反而擁抱這波趨勢。Mark Zuckerberg 去年在投資人會議上表示:「AI 幫助創作,提高用戶黏著度……我們將推出全新類別:AI 內容。」
ADVERTISEMENT
甚至推出了 Advantage+ 工具,幫助廣告商一次生成 50 支廣告影片,直接賭演算法的推薦效果。結果是,AI 內容導入後,Facebook 留存率提升 8%,Instagram 提升 6%。
對平台來說,演算法只看使用者反應,不管內容真假或精神污染。一支影片就算讓人不適,只要有播放、評論、轉發,就被視為「優質內容」。而 AI 內容量產又快,讓原創創作者被淹沒在這波垃圾內容之中。
未來社群媒體,會變成 AI 的賭場嗎?
當平台、創作者、用戶都被捲進這場 AI 流量戰,社群媒體不再是人與人溝通的場所,而變成一座巨大的演算法賭場。
用戶賭的是下一支影片會不會讓自己精神崩潰,創作者賭的是 AI 能不能生成一支熱門影片,平台賭的是流量與內容崩壞之間的微妙平衡。
AI 生成內容的趨勢已無法逆轉,但平台是否該負起責任,明確標示、限制內容、保護用戶?或像許多使用者呼喊的那樣——該有個「一鍵屏蔽 AI 內容」的選項?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