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生成式 AI 工具如 ChatGPT 的快速普及,「AI 作弊」的問題正在以驚人速度侵蝕全球高等教育體系。根據《Intelligencer》報導,許多學生依賴 AI 完成作業,讓教師難以辨識真實與偽造的成果,形成教育現場與科技發展脫節的狀況。
用 AI 做作業已成「新常態」
報導中訪問了多位學生與教授,揭示了目前校園中生成式 AI 的實際使用情況。其中一位受訪者是前哥倫比亞大學學生李俊景(Chungin Lee),他出生於韓國,在美國喬治亞州長大。原本考上哈佛大學的他,因校外學習期間曠課被停學而失去入學資格。後來他轉而考進哥倫比亞大學,但在課堂中,他幾乎所有程式設計作業與小論文都交由 ChatGPT 代勞,自己只進行最後潤飾。
當被問及為何選擇讓 AI 完成課業時,他坦言:「上大學是為了找創業夥伴,或遇見未來的企業家配偶。」
如今他已創辦「AI 作弊」公司 Cluely,甚至獲得約新台幣 7.4 億元的資金挹注。號稱能在各種情境中利用「作弊」,例如線上考試、求職面試、銷售通話和虛擬會議等。這款工具透過隱藏的瀏覽器視窗,實時分析使用者的螢幕內容和音訊,並提供即時建議和答案,聲稱在螢幕共享或監考軟體下也難以被察覺 。
AI 幫助成績「突飛猛進」
另一位學生薩拉(化名)來自加拿大的威爾弗里德・勞雷大學。她自高中起就使用 ChatGPT 輔助寫作,進入大學後仍持續仰賴 AI,表示一篇原本需耗時 12 小時的小論文,用 AI 只需 2 小時完成。
她指出,如今在教室裡,幾乎每天都會看到同學打開筆電使用 ChatGPT。
即使有學生如來自當地知名大學、主修財金的溫蒂(化名)原則上反對 AI 作弊,但在實際操作中,她仍會請 AI 協助整理文章結構,再以此撰寫自己的作業。
教師苦無對策,只能變招應對
面對這波 AI 濫用潮,教師們開始回歸手寫考試、口試,或重新設計作業題型來避免 AI 代寫。例如美國聖塔克拉拉大學的技術倫理學者布萊恩・派翠克・格林(Brian Patrick Green)就透露,學生甚至連寫「讀書心得」這類看似個人化的作業也會交給 AI 處理。
有教師試圖以「誘餌題」混淆 AI,例如在作業說明中偷渡與課題無關的關鍵詞,藉此辨識學生是否直接交出未檢查的 AI 產出內容。
雖然市面已有像 Turnitin 這類 AI 內容偵測工具,但學生也開始反制,刻意製造錯字、調整語氣,甚至要求 AI 扮演「不太聰明的大一新生」來生成內容,以躲避檢測。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