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0 15:30

大腦外包的時代來了:你是選擇與AI「協作」,還是完全交給它處理?

ADVERTISEMENT

當 ChatGPT 變成你寫作的第一反應,你的大腦,可能也正悄悄變成「外包對象」。

最近,iKala創辦人程世嘉針對一篇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Media Lab 的新研究提出警告:長期依賴 ChatGPT 協助寫作的使用者,在脫離 AI、獨立作業時,大腦的連結性與活躍程度明顯下降,表現更接近初學者,而非經驗豐富的寫作者。研究更提出「認知債務(cognitive debt)」一詞,形容人類為了眼前便利,逐步折損未來的思考力。

ADVERTISEMENT

不過,「大腦外包」這件事,其實不是從AI出現才開始的。

早在文字出現之前,洞穴壁畫、骨頭刻痕就是人類最初的「記憶儲存工具」。從楔形文字、書籍、圖書館,再到電腦與雲端,人類始終在追求一種「認知延伸」的能力。

台灣多數使用者習慣使用 Evernote、Notion、Google Drive 等雲端工具來「記得一切」。我們早已習慣將資訊儲存與回憶的責任交給科技裝置。

ADVERTISEMENT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 AI 的興起,將這層「外包」從記憶進一步擴張到推理、創意與決策。這不再只是擴充記憶體,更像是把核心處理器也遞出去。

MIT 警訊:長期使用 AI,會讓你思考變慢

根據 MIT 的研究,在為期四個月的測試中,研究人員將參與者分為三組:ChatGPT 組、Google 搜尋組,以及只用大腦獨立思考的控制組。結果顯示,長期依賴 AI 的使用者,當他們被要求獨立寫作時,大腦活性最低、組織與創造能力明顯下滑。

研究中甚至指出,有高達 83% 的 ChatGPT 使用者無法準確回憶出自己剛剛生成的句子內容,反映出思考與產出的斷裂。

ADVERTISEMENT

學術界將這種現象稱為「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指的是人們傾向將應用腦力的任務,轉由外部工具處理。當這種外包成為習慣,大腦中負責分析與整合的區域就會逐漸弱化。

在台灣,ChatGPT 與各式 AI 工具迅速進入寫作、設計、教育等場域。從高中生用 AI 寫作業、企業用 AI 寫報告,再到 KOL 生成貼文腳本,思考外包的現象已悄然蔓延。

但也有愈來愈多使用者意識到,AI 不能取代的是人的主體性與判斷力。真正的挑戰不是 AI 做了多少,而是我們還願不願意自己「想多少」。

ADVERTISEMENT

大腦外包不只是便利,更是一種選擇責任

我們當然可以將某些任務交給 AI,但也必須意識到:這樣的便利,是在用認知深度作為交換。

除了 MIT Media Lab 的研究外,2024 年的一篇量化研究追蹤 666 名受測者,發現 AI 工具使用頻率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呈負相關,主因正是「認知卸載」造成對深層思考的怠惰。

另外,發表於 arXiv 的研究〈Generative AI Impairs Learning in University Students〉則指出,完全仰賴 AI 生成文本的大學生,在期末測驗中平均分數比獨立寫作者低了 25%。即使僅使用 AI 協助閱讀,其學習成效也會下降 12%。

然而,也有不同的觀點。另一派觀點認為,AI 若設計得宜,能成為促進深層思維的觸媒。引導式 AI 能透過問題提示、反問策略與回饋系統,刺激使用者進行更深層次的邏輯推演與元認知反思,進而提升學習效果與認知參與度。例如 Extraheric AI 框架強調讓 AI 提出問題、激發思考,而非直接給出答案,從而維持大腦活性與學習參與度。

重點不在於科技本身好壞,而在於我們如何運用。真正的關鍵恐怕還在於:你願意保留多少思考的主導權?

AI 能加速我們的工作,協助我們組織與發想,但請記得:思考這件事,本來就該自己來。與其問 AI 能做多少,不如問自己還能做多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