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Instagram Reels、YouTube Shorts 和 TikTok 等社群盛行的時代,短影音已然成為記錄生活與表達創意的重要方式。不過對許多初學者而言,剪輯常讓人覺得複雜難上手,這時操作簡單、功能齊全的剪輯工具便尤為重要。Edits 提供了直觀的操作介面與基礎功能,相當適合入門使用。本篇將介紹 Edits 的核心功能,包含剪接、轉場、字幕與音樂等,幫助快速熟悉流程,輕鬆完成短影音製作。
- 延伸閱讀:Meta 手機影片剪輯軟體「Edits」正式上線,可與 IG 無縫整合發佈內容
- 延伸閱讀:趁剪映CapCut美國版被下架,Meta推出行動端影片剪輯應用程式Edits搶攻市場
- 延伸閱讀:「AI 豬哥亮」首支單曲〈阿爸的話〉上線,未來將推一系列短影音及綜藝節目
文章目錄
- 1. Edits:Instagram 旗下短影音剪輯工具
-
2. 從註冊、新增專案到匯出影片完整操作指南
- 步驟 1:開啟 Edits 後,會顯示手機目前登入的 IG 帳號,或是可以點選下方的「切換帳號」選擇欲連接的帳戶。
- 步驟 2:接著系統會跳出隱私權政策及使用條款等,沒問題即可按下「加入 Edits」。
- 步驟 3:首先會進到的是專案管理頁面,點選右下方的「+」符號,即可從裝置中的相簿加入素材。
- 步驟 4:勾選想加入的素材,依序選取後點選「加入」即可匯入。
- 步驟 5:或是也可以切換到錄影介面,持續按著錄影鍵就能開始錄製。
- 步驟 6:點選左側碼表圖示開啟計時器即可選擇要錄製的片段長度,就不用一直按著錄影鍵;最長可以錄到 10 分鐘。
- 步驟 7:拍攝的片段會顯示在下方,完成後可進入下一步;右側也可調整解析度、影格率與色彩設定。
- 步驟 8:加入拍攝片段或相簿素材後,皆會進入同個編輯頁面;之後隨時想要補拍或新增片段也都可以。
- 步驟 9:匯出後影片除了會儲存在裝置中,也會出現分享到 IG 或是 Facebook 的按鈕。
- 步驟 10:點擊頁面就會直接跳轉到 IG 的發文介面,接著依照平常發文方式將資訊填上即可分享出去了。
- 步驟 11:而過往加入的影片就都會出現在專案區,也可以為每個影片命名,方便日後管理。
- 3. 基礎剪輯功能介紹
- 4. 讓影片更有趣的進階技巧
- 5. 不只剪影片,也是靈感庫與成效追蹤工具
- 6. 使用前你應該要知道的注意事項
Edits:Instagram 旗下短影音剪輯工具
Edits 是 Instagram(母公司為 Meta)推出的手機影片剪輯 App,專門為短影音創作者打造。Meta 表示,Edits 推出的目的是簡化原本需要多個工具才能完成的製作流程,讓拍攝、剪輯到發佈變得更直覺、更集中。
一站完成拍攝、剪輯和管理
使用者可以在 Edits 中進行拍攝、編輯,完成影片後,更支援直接分享到 IG 和 FB,也可以匯出成影片檔,上傳至其他平台,而且輸出檔案不會有浮水印。剪輯功能方面,除了時間軸編輯、片段層級的調整外,也內建有綠幕特效、轉場效果等,足以滿足日常影片製作需求。
另外,Edits 更整合了影片的資料管理和數據追蹤。因為和 IG 帳號是連動的,只要是上傳到 IG 的影片,不管是不是用 Edits 製作,都可以看到像是觀看數、跳出率等分析數據,幫助創作者更了解每支影片的表現,也方便調整下一次的內容方向。同時 Edits 還內建「點子儲存空間」,可以隨時記下創作靈感,需要時就能立刻拿出來用,不用怕臨時想不到題材。
跟 CapCut 有什麼差別?
由於 Edits 上線的時間點,剛好碰上剪映國際版 CapCut(TikTok 母公司字節跳動開發)在多國遭到限制,因此很多人也把它視為 Meta 版的剪輯工具,不過兩款 App 的定位還是有差別。
Edits 比較專注在基本剪輯功能,並整合影片管理跟社群發佈;CapCut 則是更偏向影像編輯工具,提供更多視覺效果、動態模板與進階調整功能。不過,CapCut 近年來有一些功能開始收費,像是自動字幕或去浮水印都有次數或付費限制。相比之下,目前的 Edits 功能都還是免費的,對只需要完成基本剪輯的創作者,或是偶爾想把影片接起來、加個轉場、影片加速的一般用戶來說,是一個相對輕量但實用的選擇。
從註冊、新增專案到匯出影片完整操作指南
完成 Edits 下載後,就能開始進行 IG 帳號連結與專案建立。Edits 在基本的影片編輯功能與一般剪輯軟體其實滿類似的,最大特色就是可直接將影片發佈到 IG。對此需要特別注意,由於 Edits 是直接連動 IG 帳號,若有多個帳號的人,要記得確認登入的帳號是否為欲發文的帳戶。
以下將一步步示範從開啟 App、連結 IG 帳號開始,接著建立一個新專案,並透過錄影功能拍攝、或是從相簿中加入素材,最後將影片匯出並直接上傳至 IG 的全流程。至於剪輯相關的操作,由於功能較多、細節也較繁雜,將會在後續的篇章中獨立出來介紹。
步驟 1:開啟 Edits 後,會顯示手機目前登入的 IG 帳號,或是可以點選下方的「切換帳號」選擇欲連接的帳戶。
步驟 2:接著系統會跳出隱私權政策及使用條款等,沒問題即可按下「加入 Edits」。
步驟 3:首先會進到的是專案管理頁面,點選右下方的「+」符號,即可從裝置中的相簿加入素材。
步驟 4:勾選想加入的素材,依序選取後點選「加入」即可匯入。
步驟 5:或是也可以切換到錄影介面,持續按著錄影鍵就能開始錄製。
步驟 6:點選左側碼表圖示開啟計時器即可選擇要錄製的片段長度,就不用一直按著錄影鍵;最長可以錄到 10 分鐘。
步驟 7:拍攝的片段會顯示在下方,完成後可進入下一步;右側也可調整解析度、影格率與色彩設定。
步驟 8:加入拍攝片段或相簿素材後,皆會進入同個編輯頁面;之後隨時想要補拍或新增片段也都可以。
步驟 9:匯出後影片除了會儲存在裝置中,也會出現分享到 IG 或是 Facebook 的按鈕。
步驟 10:點擊頁面就會直接跳轉到 IG 的發文介面,接著依照平常發文方式將資訊填上即可分享出去了。
步驟 11:而過往加入的影片就都會出現在專案區,也可以為每個影片命名,方便日後管理。
基礎剪輯功能介紹
Edits 提供的剪輯功能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分別是尚未選取素材時可使用的時間軸工具,以及針對單一片段選取後才會出現的進階編輯選項。接著我們就來對其進行簡單介紹。
時間軸功能與媒體疊加
當尚未選取特定影片片段時,Edits 的時間軸會提供一系列疊加與輔助素材的功能。例如可直接從 IG 音樂庫中挑選配樂,或是匯入裝置中的影片音訊,也能利用「語音」功能錄製旁白。畫面上還可加入文字說明,或自動將語音內容轉換為字幕,提升影片資訊的可讀性。
如果想在畫面中額外插入圖片或影片,則可透過「疊壓文字」功能實現。也可使用「去背」工具加入另一段影片,系統會透過 Meta AI 技術自動辨識主體並去除背景。此外,還能加上音效、貼圖與 GIF 等,讓內容更豐富多變。
單一片段的細部調整
選取時間軸上的影片素材後,下方功能選單會切換成針對片段本身的編輯工具。包括可利用「切割」功能將片段於指定位置分段,播放速度則支援從 0.1 倍速到 10 倍速的調整。在「調整」中則能微調畫面的亮度、對比、色溫,並可套用濾鏡或特效,像是縮放、閃爍或鏡射等效果。音訊部分也能進一步設定,像是個別控制音量、加上變聲效果,甚至擷取原始片段中的音訊作為獨立素材。若需要更換畫面但維持片段長度,也可以使用「替換」功能;若只想變更畫面位置,則可用「滑動」功能挑選片段中的不同區段。
同時,如果需要更精細地操作畫面,時間軸也支援放大縮小手勢,方便進行更細緻的剪輯;長按片段也能快速調整順序。整體來說,這些基本編輯功能與多數手機剪輯工具類似,操作門檻不高,也足以滿足日常影片處理需求。
讓影片更有趣的進階技巧
前面我們已介紹 Edits 的基本功能,接下來就來實際應用,說明如何善用這些工具,讓影片畫面更有趣、內容更吸睛。主要可分為「視覺效果強化」與「音訊應用」兩個方向。
善用特效、轉場與去背功能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為片段加入特效或濾鏡,來增添畫面變化。點選時間軸上的素材後,底部工具列即會顯示相關選項;而片段之間也可點擊連接處的「|」,套用滑入、淡出、溶解等轉場動畫,讓畫面銜接更順、不突兀。不過目前特效的時長尚無法自訂,較為可惜。
若想加入人物講解、商品展示等「畫中畫」效果,Edits 提供兩種方式:一是先拍好主體,再透過「去背」功能將其加入其他片段中,系統會自動保留人物並去除背景;另一種則是直接使用「綠幕」功能錄製去背畫面。不過綠幕錄製會直接套用於原片段,無法再調整主體的位置或大小。文字部分也支援多種顏色、樣式與動畫效果,可以讓畫面更加活潑。
結合 IG 音訊,提升觸及表現
Edits 一大特色就是能直接使用 IG 音訊庫,且當使用者搜尋或點擊某段音訊時,平台會優先推薦使用相同音訊的影片,因此選用熱門音訊,也有機會讓影片觸及到更多觀眾,特別建議想要成為創作者的人多加利用。
若影片原本已有對話聲或現場聲音,也不用擔心被音樂蓋過,可以透過音量調整工具微調 IG 音樂與原始音訊的比例,讓旁白清晰呈現,同時保有節奏感與氛圍,是兼顧效果與資訊的好方法。
不只剪影片,也是靈感庫與成效追蹤工具
除了剪輯本身的功能外,Edits 還提供多項輔助工具,幫助用戶找靈感、記錄想法,甚至追蹤影片成效。對於創作者來說,這些功能可以讓創作過程更有方向,也更有效率。
滑 Reels、存點子,靈感不漏接
有時候最難的不是剪輯,而是想不出要拍什麼。為此,Edits 提供了「靈感」頁面,會自動推薦各式 Reels 短片作為參考。若想進一步了解創作者,只要點選影片下方的大頭貼,就能直接跳轉到對方的 IG 個人頁。頁面也可切換為「追蹤」標籤,快速瀏覽自己追蹤帳號的短影音。
而在 Edits 左下角還有個「點子」分頁中,點選「我的珍藏」即可查看過去在 IG 儲存過的所有 Reels,同時也包括分門別類的收藏夾,幫助快速回顧之前看到的好點子。如果在創作過程中突然想到什麼,則可以透過「備忘貼」方式紀錄靈感筆記,無論是想寫的腳本、想做的主題或音樂搭配,都能先記下來,等素材到位後再慢慢製作,也不用怕會忘記。甚至在 Edits 中觀看靈感影片時,也會出現「新增備忘貼」按鈕,讓你能直接把影片與筆記一併儲存。
透過洞察報告分析影片表現
影片上傳後若想了解成效,則可以透過 Edits 內建的「數據洞察」來追蹤表現。點選右下角的圖表圖示,即可查看過去 7∼60 天內的 Reels 數據,包括觀看次數、按讚數、分享數,甚至還能看到觀眾在哪些時間點跳出,透過「續看率」掌握內容表現。
這些洞察報告可以幫助創作者更清楚哪些類型的影片受歡迎,或者在哪些時間點觀眾容易失去興趣;且即使影片不是用 Edits 剪的,只要是該 IG 帳號發佈的短影片,都能透過這裡查看成效。
使用前你應該要知道的注意事項
Edits 介面設計簡潔、功能也相當完整,不論是影片剪輯、音訊應用還是靈感蒐集,都非常直覺易用。不過在實際剪輯時,還是有一些細節與限制需要留意。以下整理了幾個可能會遇到的情況,讓你在使用時能更順利上手。
無法匯入音檔、中文字型有限
Edits 支援旁白錄音,但目前還無法直接匯入音訊檔。如果想後製加入配音或背景音,需以「影片」形式匯入,系統會自動抓出音訊部分,也就是說「無法單獨匯入音檔」。對需要進行後期音效製作的使用者來說,這會稍微不便。
此外,雖然字型選單看起來提供了不少樣式,但多數僅支援英文,實際可用的中文字型選擇非常有限。目前好像也沒有上傳裝置中已下載字型的選項,因此在進行中文內容創作時,樣式的彈性相對較小。
IG 音訊輸出可能會變靜音
Edits 能與 IG 帳號連動讓影片直接發布,是它的一大特色。但若使用 IG 音樂需特別注意,這些音訊僅在 IG 平台上播放有效,若匯出至相簿,配樂部分則會被去除。因此如果是使用 IG 音訊,並會對其進行進一步編輯的,務必要確認登入 Edits 與欲發文的帳號是同一支。
另外 Edits 目前主要以直式影片為主,不像 CapCut 可自動依匯入素材調整畫面尺寸,也沒有提供自由設定比例的功能。如果是需要經常製作 YouTube 或其他橫式平台內容,這點也需納入考量。
但總體而言,Edits 作為一款免費、無浮水印的剪輯工具,無論是日常剪片還是社群創作其實都很夠用,對不追求複雜後製、只想快速整理生活影片的人來說,是個簡單又有彈性的好選擇。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 延伸閱讀:短影音你一定見過的外星人、怪物獵奇影片: AI 短片背後的流量密碼,正在污染內容生態
- 延伸閱讀:「拼多多」臉書上廣告、短影音跑不完,與淘寶買東西有何不同?為什麼最近推銷廣告這麼多?
- 延伸閱讀:YouTube Brandcast:長/短影音具不同優勢,未來發展仍須依「內容」決定格式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