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最新的先進製程——18A 產能爬坡速度不如預期。在尚未能進入大規模量產前,英特爾仍大量仰賴 Intel 7(原10nm Enhanced SuperFin)節點,卻因此造成整體晶片供應緊張,進而影響桌機與伺服器市場。
目前為了確保獲利空間,英特爾已優先將 Intel 7 的產能分配給毛利較高的伺服器處理器產品。這也代表一般消費者所需的桌機或筆電處理器,可能將面臨供貨壓力。
英特爾 CFO David Zinsner 在近期財報說明會中指出,公司在 Intel 10 與 Intel 7 的產能上持續遭遇限制,導致本季用於個人電腦與資料中心的處理器出貨受影響。雖然整體晶片需求已有回升跡象,但受限於產線與封裝基板的供應瓶頸,出貨速度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現行熱銷的第13與第14代 Core 系列處理器(Raptor Lake)、以及 Xeon 6 “Granite Rapids” 與第五代 Xeon Scalable “Emerald Rapids” 等產品,其 I/O 部分皆依賴 Intel 7 工藝。由於英特爾未在舊製程上擴建產能,導致這些熱門處理器供不應求,甚至出現漲價現象。
Zinsner 表示,公司正在與客戶合作,試圖調整產品定價與組合,以優化現有產能的分配策略。換句話說,價格高、毛利高的伺服器晶片將優先排產,而價格較低的入門級 CPU 則可能出現延遲或限量。
舉例來說,一顆伺服器用 Xeon 處理器價格可能高達數千美元,明顯高於主流消費者處理器的 600 美元(約新台幣 1.9 萬元)以下售價。因此,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優先支援高單價產品自然是英特爾的策略選擇。
除了產線產能外,整體半導體業界目前也面臨有機封裝基板供應緊張的狀況,這類材料對於桌上型與伺服器 CPU 封裝都至關重要,也讓英特爾的多條產品線一同受到牽連。
英特爾預估這波供應問題至少會延續到 2026 年第一季,並可能在那段期間達到瓶頸高峰。Zinsner 補充,目前公司正動用年底庫存,同時持續擴充產能,希望能逐步化解壓力。
- 延伸閱讀:微軟 AI 晶片不靠台積電,改找英特爾代工 18A 製程 Maia 2!
- 延伸閱讀:英特爾前執行長基辛格坦言:公司過去 15 年犯下一連串錯誤,AI 現正處於泡沫階段
- 延伸閱讀:黃仁勳強調:投資英特爾不等於放棄 Arm CPU,未來產品線將持續發展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