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16:00

生成式 AI 顛覆軟體業,開發成本暴跌!專家:就像 YouTube 擠垮了有線電視

ADVERTISEMENT

生成式 AI 不只是程式工具,它正在改寫整個產業規則。

AI 編程工具正把軟體產業推向轉折點。晶片與軟體分析機構 Fabricated Knowledge 創辦人 Doug O’Laughlin 近日發表文章指出,生成式 AI 正如同當年 YouTube 顛覆有線電視般,正逐步侵蝕傳統軟體業的獲利模式與技術優勢。

開發成本暴跌,產能大爆發

Doug 認為,像 Cursor、Claude Code 這類 AI 工具,正在將編寫程式的時間與成本壓到歷史新低。過去撰寫幾百行程式碼可能需數百美元工時,如今每日花幾百美元,就能「產出幾百萬行程式碼」。

ADVERTISEMENT

這種變化與過去媒體產業被網路顛覆的歷程如出一轍。傳統電視依靠高成本製作內容、控制管道獲利;而 YouTube 與網路內容的崛起,則建立在製作門檻下降、內容爆炸與分散化的邏輯上。

以 MrBeast 為例,他擁有超過 4 億訂閱者,比美國總人口還多。他的成功並不是靠既有管道或資本,而是因為影像創作成本從過去的 25 萬美元降到現今約 3000 美元的 YouTube 門檻。

ADVERTISEMENT

Doug 表示,AI 在軟體領域正複製相同邏輯——讓人人都能成為「開發者」,也讓軟體變得極易被複製與替代。

傳統軟體公司的護城河正在崩解

文章指出,傳統軟體產業的高毛利率(動輒 90%)來自於「少數優秀工程師」開發大量不可替代產品。但 AI 編程代理的出現,意味著開發產能將呈指數成長,甚至供過於求。當解法變得「隨手可得」,利潤自然壓縮。

ADVERTISEMENT

Doug 預測,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將步上有線電視的後塵,從成長巔峰邁入整併與衰退階段。像 Microsoft、Salesforce、Adobe 等巨頭,未來的命運也可能如同迪士尼與福斯,透過併購尋找出路。

軟體只是中繼站?真正關鍵仍是硬體

Doug 最後提出一個更具哲學意味的觀點:軟體可能並不是科技發展的終點,而只是通往硬體價值的中繼站

ADVERTISEMENT

他指出,回顧早期電腦產業,大多數軟體都是綁在硬體上販售。例如 IBM 的產品設計,軟體並非獨立商品,而是整套系統的一部分。直到硬體普及、通用化之後,軟體才開始被包裝為可單獨銷售的知識產權。

但現在,隨著 AI 讓軟體生成幾乎零成本、無限量,軟體本身的價值也將被稀釋。Doug 認為,真正稀缺且具策略價值的資源將再度回到硬體本身,特別是晶片、算力與系統架構

未來的裝置,可能不再依賴購買外部軟體,而是內建 AI 工具,自行產生需求所需的功能模組——彷彿回到了早期 Cray 超級電腦的「軟硬整合」時代。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