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在日常通勤、辦公或出國飛行的各種情境中,噪音早已成了無法忽視的干擾來源。這時若能擁有一副兼具主動降噪與高音質的耳罩式耳機,不僅能幫助我們從喧囂中抽離,更能讓聆聽音樂、追劇或專注工作變得更加沉浸且自在。

 

 

但放眼市面,這類耳罩式降噪耳機品牌眾多,產品售價更從數千元數到萬元不等,級距十分懸殊,有鑑於此,若近期讀者正想找尋一副降噪優、規格強、聲音好、佩戴舒適,而且又能負擔得起的耳罩式降噪耳機,那麼本篇採購專題聚焦的「萬元級」耳罩降噪耳機四大天王便是最佳首選,帶你瞭解 Apple、Sony、Bose 到 Sennheiser 旗艦級降噪之作的產品趨勢與技術突破,同時針對它們的降噪技術、聲音表現、通話品質與規格等面向進行分析與介紹,協助讀者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日常聆賞選擇。

主動式降噪進化論

降噪耳罩式耳機發展至今,已不再只是單純隔絕噪音的工具,而是逐步邁向更智慧、更貼近使用情境的進化體驗,從硬體強化到軟體面技術導入,品牌間的技術競逐也讓整體使用體驗不斷推進。究竟這類耳機如何一再提升與優化降噪力?下文帶你解析現今主動式降噪耳機的技術演進與實際應用細節。

硬體升級重塑降噪體驗

近年來,耳罩式降噪耳機的發展可說是朝向更智慧、更精準的方向邁進,而在這場技術進化的背後,最核心的推力來自於「麥克風配置數量」與「晶片處理效能」的全面升級。從早期雙麥克風配合基本 ANC 運算的複合式降噪技術,到如今動輒搭載 6 至 10 組麥克風、並透過高效能音訊晶片進行即時聲音分析與反饋,不僅讓降噪表現更加全面,甚至針對不同噪音型態的抑制效果與準確性也明顯提升。

例如 Apple 的 AirPods Max 搭載了 8 組專門用於環境聲偵測與主動降噪處理,再結合 H1 晶片的高效音訊運算,能夠即時調整降噪參數,讓使用者在不會感到壓迫的情況下,享有自然平順的消噪體驗。Sony 則在 WH-1000XM6 中引入新一代 QN3 處理器,搭配 V2 整合晶片與 12 組降噪麥克風系統,實現動態降噪調整與個人化降噪優化,進一步強化在不同配戴條件,如戴帽子、眼鏡下的適應能力。Bose 方面則透過自家 CustomTune 技術與高密度麥克風組,針對使用者耳道特性進行聲學調整,提升整體降噪的精準度與聆聽舒適度。

整體而言,現今品牌在硬體端的調整趨勢相當明確,一是增加麥克風數量來擴大環境聲的收音範圍與角度,再者強化晶片運算效能以實現更即時、更個人化的聲音處理,確保使用者不論在通勤、辦公或長途旅行中,都能享有穩定、舒適且自然的安靜聆聽空間。

▼ 現今耳罩式降噪耳機針對麥克風數量與音訊晶片效能進行提升,有助帶來更快更精準的噪音偵測與降噪效果。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從手動切換到自適應降噪調節

耳罩式降噪耳機的發展進程不僅體現在硬體層面,軟體與操控體驗的進化同樣關鍵。過去這類耳機多以簡單的降噪 / 通透模式切換為主,雖能基本隔絕環境噪音或開放外界聲音進入,但控制選項相對有限,使用情境也較為單一。而隨著智慧手機與藍牙耳機應用程式的整合趨勢成熟,用戶逐漸能透過專屬 App「調整降噪強度或環境音透明度」,根據所在場景與個人需求打造專屬的聲音設定,讓耳機真正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再來,談及進一步的技術突破,則是「自適應降噪(Adaptive ANC)」功能的出現。這項技術能即時偵測使用者當下所處的環境變化(例如安靜空間或戶外街邊),又或動態行為(例如行走、靜止或身處室內等),自動調節降噪等級或開啟適量環境音,無需手動切換,聽感轉換也更加自然平順,不僅大幅提升使用便利性,也能避免在需要聆聽外界資訊,像是捷運廣播、辦公同事交談時過度阻隔外界音訊,進而兼顧安全性與沉浸感。

目前定位旗艦的頭戴式降噪耳機從單一模式進化到自訂降噪強度調節、自適應 ANC 功能,讓耳機更貼近生活節奏之餘,也讓整體降噪體驗更人性化。

音質在線,同時更懂你的聲音喜好

除了降噪能力,聲音表現也是選購實著重的要點之一。而當代旗艦級耳罩式降噪耳機的音質已不再單靠硬體單體規格堆疊,而是結合專屬音訊晶片、個人化調音技術、軟體演算法與空間音訊技術等多項要素,提供更貼近使用情境、風格多元且音質穩定的沉浸式聆聽體驗。

專屬音訊晶片的重要性

在現今高階耳罩式降噪耳機中,專屬音訊晶片已成為提升整體音質與智慧功能的核心關鍵。幾乎各大品牌皆投入自研晶片技術,不僅用來處理主動降噪,更廣泛應用於聲音運算、動態調校等場景,讓耳機在不同情境下都能保持穩定且水準之上的聲音表現。

像是 Apple 搭載 H1 晶片,並具備 10 個音訊核心,負責處理主動降噪、空間音訊、音訊同步等任務,並可實現極低延遲與高效率的聲音演算。Sony WH-1000XM6 導入自家 QN3 與 V2 雙晶片架構,分別負責降噪與音訊處理,透過即時演算法動態調整降噪強度與音質輸出,使耳機能更貼合使用者所在環境與聆聽偏好。Bose 方面則結合專屬平台與 CustomTune 聲學演算法,根據耳道結構與佩戴狀況進行個人化音訊優化。

▼ 在處理晶片輔助下,將原本固有的聲音輸出邏輯,轉化為動態且具適應性的聆聽體驗,透過即時演算避免失真或聲音壓縮問題。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高解析音訊支援漸成標配

隨著用戶對無線耳機音質要求日益提高,支援高解析音訊編碼已成為現今旗艦耳罩式耳機的基本配備。除了 Apple 以外,多數品牌如 Sony、Sennheiser 與 Bose 皆已全面導入 aptX Adaptive、aptX 或 LDAC 等高解析藍牙編碼格式,讓音樂在無線傳輸過程中保留更多細節與層次,進一步提升高頻透明感與低頻厚實度,帶來更貼近有線耳機的音質體驗。Apple 雖未支援任何高解析藍牙編碼,但在 USB-C 版 AirPods Max 上加入 24-bit / 48kHz 無損音訊支援,透過有線連接提供高品質音訊輸出,彌補藍牙傳輸的限制,為注重音質的用戶提供另一種選擇。

常見的藍牙編碼格式種類。

個人化音效與環繞聽感

現今旗艦耳罩式降噪耳機不僅重視音質輸出,亦積極強化 EQ 自訂與個人化音效優化,為了讓用戶能根據個人偏好與聆聽環境微調音色表現,除了早期的音效模式、自定義 EQ 等化器之外,近年更強調根據每位使用者的聽力特性、耳道結構與聆聽環境,量身打造專屬的聲音體驗,這類功能通常結合 App 與耳機內建麥克風與晶片演算來實現,例如 Bose 的 CustomTune 會播放測試音訊並透過耳內反射偵測耳道特性,再自動校正 EQ 與音場輸出;Sony 與 Sennheiser 也透過耳朵形狀分析、選擇各頻段的聆聽偏好等方式,調整適合的頻率響應與聲音分佈。此外,為強化聲音的臨場包圍感,各品牌也逐步往模擬沈浸式環繞聽感方向努力,像是 Sony 360 RA 和 AirPods Max 提供支援 Dolby Atmos 的空間音訊,搭配頭部追蹤創造劇院般的定位體驗。

傳統耳機多為固定音場與預設調音,無法因人而異進行聲音最佳化,而個人化音訊技術則大幅提升了耳機的適應性並切中使用者的音色偏好。

聚焦人聲收音!通話技術的變革

在選購耳罩式降噪耳機時,通話品質也是許多消費者容易忽略卻相當實用的重要指標,尤其對應在遠距會議、語音通話或日常通勤接聽電話的情境中,若耳機無法清晰傳遞人聲,不僅影響使用體驗,也可能造成溝通障礙,進而影響使用體驗。現今多數旗艦耳罩式耳機為了強化通話表現,普遍會在耳機底部搭載 2 至 3 組波束成形麥克風(Beamforming Mic),聚焦於「使用者嘴巴的聲音」進行收音、抑制其他方向的雜訊,並搭配處理晶片與智慧演算法,更精準、有效地進行人聲與環境音的分離處理,藉此提升語音清晰度,同時更針對戶外場景優化風切聲過濾能力,像是在麥克風外部加上網罩或於應用程式中調整抗風噪效果,幫助在強風環境下降低風切聲、維持清晰對話。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耳機亦開始支援 LE Audio 與其衍生的 Super Wide Band 超寬頻語音傳輸能力,當耳機與支援 LE Audio 的手機或筆電配對後,即可啟用 SWB 模式,將語音訊號的頻寬提升至原本藍牙語音頻寬的兩倍,大幅提升語音清晰度與自然度,在視訊會議或戶外通話時效果尤為顯著。

▼ 選購時除了音質與降噪表現,也建議關注耳機是否配有波束成型麥克風,以及是否支援抗風噪、AI 語音優化、通話降噪演算法等功能。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掌握耳機續航與藍牙規格重點

在選購耳罩式降噪耳機時,除了音質與降噪效果,電池續航與藍牙連線表現也是實際使用體驗中不可忽視的兩大要素。由於耳罩式耳機擁有較大的機身空間,相對能配置容量更高的電池,因此普遍具備 24 小時以上的播放續航,即便開啟主動降噪功能也能維持一整天的穩定使用。不過,各品牌間的續航力仍有差異,建議依照自身使用頻率與需求來選擇。除了長效電力,快充功能也是選購時的加分項目,像部分旗艦機種可在充電 5 到 15 分鐘內快速回復數小時播放時間,特別適合臨時出門前或轉機等急需使用耳機的情境。

另一方面,耳罩式耳機主要透過藍牙進行無線連接,故藍牙晶片的版本與效能會直接影響連線的穩定性、音訊傳輸延遲以及整體耗電表現。目前主流藍牙版本已推進至 Bluetooth 5.2 或 5.3,相較舊版具備更低延遲、更廣連線範圍與更佳的節能效果。選購時建議優先確認耳機與使用裝置是否支援這些版本,以確保日常連線穩定不卡頓,尤其在觀看影片或進行語音通話時,更能感受到低延遲帶來的順暢體驗。

為確保戶外長時間的聆聽需求,建議選擇電池續航表現至少達 24 小時以上,才能應付日常通勤或長途旅行所需,同時支援快充功能的機種,也能迅速補足電力。

Apple AirPods Max(USB-C 版)

果粉首選!時尚造型和強悍降噪一次到位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 連線功能:藍牙 5.0

● 有效範圍:10m

● 編碼格式:SBC、AAC

● 頻率響應:NA

● 驅動單體:40mm 動圈驅動單體

● 重量:386.2g

● 續航力:最長 20 小時

● 快充:快充 5 分鐘可聆聽 1.5 小時(放進聰穎耳機套即可進入超低耗電狀態)

● 顏色:藍色、午夜色、星光色、紫色、橙色

● 蘋果台灣  ● 0800-020-021  ● https://www.apple.com/tw/

● 建議售價:17,990 元

為了因應歐盟法規,Apple 於 2024 年底推出 AirPods Max 的 USB-C 充電埠版本,同時新增繽紛亮眼新色來延續產品壽命。外觀設計方面,AirPods Max 延續一貫簡約俐落風格,耳罩採用陽極鋁金屬打造,搭配無接縫一體成形設計,看起來質感極佳,內部結合透氣織物與記憶泡綿,加上磁吸式耳罩,方便日後清潔或更換,提升整體耐用性。耳罩支架則採用鏡面不鏽鋼伸縮設計,質感與結構兼具,不過由於整機重量達 385 克,加上夾力偏緊與頂部網狀結構支撐偏弱,長時間配戴下仍可能出現疲勞與壓迫感,但透氣度表現優異,整體舒適度見人見智,建議親至門市試戴為宜。

音質表現方面,AirPods Max 雖搭載與前代相同的 Apple H1 晶片,配備 10 個音訊核心與 40mm 動圈單體,搭配雙環形釹磁鐵引擎,能提供寬廣聲場與強大動態範圍。實際聆聽後,能感受其高音清晰、中音厚實、低音沉穩,即便不提供 EQ 等化調整,整體原廠預設音質依然出色。更重要的是,USB-C 版本在今年 4 月透過韌體更新導入無損音訊與超低延遲支援,只要透過有線連接,即可實現最高 24-bit / 48kHz 的高解析音質,聲音細節豐富,也讓影音同步表現更為精準。

在主動降噪功能方面,AirPods Max 內建 9 組麥克風,其中 8 組用於偵測環境噪音,搭配 H1 晶片運算,帶來優秀的降噪體驗。雖說無法調整降噪強度,但預設效果已相當強悍,像是辦公室敲打鍵盤聲幾乎完全消失,戶外汽機車引擎聲亦可有效隔絕七成以上,即便長時間開啟 ANC,也不會產生悶脹或不適感,可見 Apple 在降噪舒適度與實用性之間取得不錯平衡。

實體按鍵右耳罩頂部配有數位旋鈕可調整音量、播放 / 暫停、接 / 掛電話、呼叫 Siri,以及可控制降噪 / 通透功能的快速切換按鈕。

聰穎耳機套AirPods Max 的聰穎耳機套採磁吸方式收緊耳機,收入後會立即進入低耗電模式,要注意的是,頭帶處缺乏包覆保護,需小心被尖銳異物勾破。

支援空間音訊支援空間音訊與 Dolby Atmos 模擬多聲道效果,結合頭部追蹤功能,在觀影與遊戲體驗上更具臨場感。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沈浸音場與降噪實力再進化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 連線功能:藍牙 5.3

● 有效範圍:10m

● 編碼格式:SBC、AAC、aptX Adaptive

● 頻率響應:NA

● 驅動單體:NA

● 重量:約 250g

● 續航力:最長 24 小時

● 快充:快充 15 分鐘可聆聽 2 小時

● 顏色:黑、霧白、鑽石 60 版、深紫紅、月色藍

● 博士音響  ● 00801-491347  ● https://www.bose.tw/

● 建議售價:15,800 元

Bose QuietComfort Ultra 作為品牌最新旗艦耳罩式降噪耳機,在設計與功能上都進行優化改良,外觀雖延續 QC 系列的簡約風格,但配戴體驗大幅升級,耳罩與頭帶皆採用柔軟的記憶海綿與親膚蛋白皮革包覆,不僅觸感優異,也能帶來穩固包覆感,進一步提升被動隔音效果,加上僅 250 克的機身重量與適度的夾力,即便長時間使用也不會有壓迫或悶熱感,佩戴舒適度表現出色。

降噪表現上,QC Ultra 再度展現 Bose 在 ANC 領域的技術優勢,耳機兩側共配置 6 組麥克風,支援可調式主動降噪、透明模式與抗風噪功能。實測中,在辦公室或捷運等嘈雜場景下開啟降噪功能,並將音量僅調至 60%,便能有效隔絕絕大多數背景聲;透明模式則能自然保留部分環境音與人聲,確保聆聽上不會感到刺耳或不適。

再來硬體方面,雖然 Bose 一向不強調單體規格,但在聲學調校與軟體技術上表現不俗,搭配 Bose Music App,不僅能針對高、中、低頻進行 EQ 細部調整,還內建 TriPort 聲學結構與 CustomTune 自動校準功能,能依據使用者耳道特性與環境音即時優化聲音與降噪表現。聲音風格方面,高音清晰不刺耳、中音自然飽滿,低頻則具下潛力道,三頻均衡耐聽,再加上支援 aptX Adaptive 藍牙音訊編碼格式,讓整體音質表現更具層次感與解析力。

此外,QC Ultra 最受矚目的升級莫過於新加入的「沉浸式音訊」功能,提供靜態、動態兩種模式,可模擬出兩聲道的空間感與頭部追蹤效果,打造彷彿置身音場中心的立體聆聽體驗,帶來更自然的定位感與包圍感,特別適合電影、遊戲或交響樂等聆賞。

實體按鍵+觸控操作耳機保留實體按鍵結合觸控面板的操控設計,右邊耳罩外緣配有播放 / 暫停鍵和藍牙連線 / 電源開關鍵,搭配滑動右耳罩外部觸控軌道調整音量。

可折疊機構設計耳機本體具備可折疊機構設計,有效縮小機身體積,有利外出將耳機收納至便攜包時不佔空間。

Bose Music App除了預設的沉浸、安靜、感知外界三種模式外,還能透過應用程式客製上班、健身、休息等模式,每種皆具備 10 段降噪程度、風噪抑制可自定義。

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自然降噪、細膩音質與超長續航兼具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 連線功能:藍牙 5.2

● 有效範圍:10m

● 編碼格式:SBC、AAC、aptX、aptX Adaptive

● 頻率響應:6Hz-22,000Hz

● 驅動單體:42mm

● 重量:約 295g

● 續航力:最長 60 小時

● 快充:快充 6 分鐘可聆聽 6 小時

● 顏色:黑色、白色、石墨色、丹寧色、彩虹版、龍紋版、曜金黑

● 宙宣  ● 02-8768-2787  ● https://www.uni-announce.com.tw/

● 建議售價:11,990元

Sennheiser Momentum 4 Wireless 外型上與過往強調經典元素的 Momentum 系列不同,這代捨棄了外露金屬支架與皮革頭帶,改採俐落的一體式外型設計,整體風格偏向極簡北歐風,第一眼就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雖然耳罩採用塑料材質,但 Momentum 4 Wireless 卻沒有廉價感,精緻的機身處理、手感極佳的織布頭帶都讓它更添質感,加上親膚性出色的耳墊與人造皮革包覆頭帶內側,配戴起來不只柔軟舒適,長時間使用也不會感到壓迫,加上本身重量輕、配重均勻,對於長時間使用者來說是一大優點。

聲音表現方面,Momentum 4 Wireless 延續 Sennheiser 一貫的細膩音質,採用42mm 動圈單體,擁有良好的低頻下潛與高頻解析力,音場開闊、聲音均衡,並支援 aptX Adaptive 與 aptX HD 等高階編碼格式,相比 SBC 與 AAC,整體音質密度與層次感明顯提升,也能提供更穩定的無線連接品質。在主動降噪部分,Momentum 4 Wireless 每邊耳罩配備四組波束成形麥克風,分別用於降噪與通話,整體收音與環境偵測能力不俗,除了能於專屬 App 中手動調整降噪與通透程度外,也支援自適應 ANC 功能,可依據使用者的移動與所處環境自動調節降噪強度。實測中,它的降噪風格較為自然,雖然與同級對手相比稍弱一些,但好處是不會產生明顯負壓感及過度壓制音樂中高頻,保留更多原音細節,適合偏好音質細膩度、但又需要一定降噪能力的使用者。然而通話表現上,該款具備抗風噪設定,實測於室內通話表現清晰穩定,幾乎無環境干擾,不過戶外則略受周遭聲音影響,通話純淨度略低於室內,但整體不至於影響對話。

全觸控式操作這代捨棄傳統實體按鍵,採用全觸控式操作,透過簡單手勢即可播放、暫停、音量調整、曲目切換,甚至啟動語音助理。

織布頭帶整機為平放設計無法收折,耳機頭帶採編織布材包覆,質感更上一層,搭配上可調節長度的關節與親膚材質厚耳墊,佩戴感良好。

Smart Control App內建聲音模式及個人化 EQ 聽感等功能,也支援手動調整降噪 / 透明程度,或能開啟「自我調整」功能,自動感應環境噪音以調節效果。

Sony WH-1000XM6

用軟硬實力隔絕世界的吵雜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 連線功能:藍牙 5.3

● 有效範圍:10m

● 編碼格式:SBC、AAC、LDAC、LC3

● 頻率響應:4Hz-40kHz

● 驅動單體:30mm 釹磁鐵驅動單體

● 重量:254g

● 續航力:30 小時(降噪開)/ 40 小時(降噪關)

● 快充:一般快充 3 分鐘可聆聽 1 小時;PD 快充 3 分鐘可聆聽 3 小時

● 顏色:黑、深藍色、鉑金銀

● 台灣索尼  ● 02-449-9111  ● https://store.sony.com.tw/

● 建議售價:13,000 元

Sony 最新一代旗艦耳罩式無線降噪耳機 WH-1000XM6,最大亮點是 Sony 為WH-1000XM6 搭載全新開發的 QN3 高解析降噪處理器,搭配自家整合處理器 V2,整體運算效能與噪音過濾能力大幅提升。日前筆者趁著搭乘「海風號」觀光列車的體驗會中,實測在火車上這類機械運轉聲頻繁的情境,耳機仍能有效壓制絕大多數背景噪音,列車中播放的輕音樂也能阻隔七成左右,讓人有感一戴上耳機便能沉浸在音樂或語音內容中不受干擾,即便配戴眼鏡、帽子等會影響耳罩密合度的配件,也能在「自適應NC最佳化」功能助益下,自動校正、保持穩定降噪表現。

此外,WH-1000XM6 也首度引入「自動環境音模式」,能主動判斷所在情境,自動調整環境音量輸入,像是在月台或百貨公司等需要聆聽廣播的場合,也能在保留周遭必要聲音的同時,降低干擾噪音,提升整體聆聽舒適度。通話品質部分,WH-1000XM6 也下足功夫,升級內建 12 組麥克風精準拾音,加上 AI 降噪演算法,能更精準分離人聲與背景音,不論是開會還是通話都相當清晰自然。此外,「Speak-to-Chat」快速說話感應功能也有保留,當你開口說話時,耳機會自動降低音量,方便即時與人互動,無須手動操作。

至於設計方面,這一代加寬了頭帶設計,頭帶與耳罩襯墊均使用柔軟皮革包覆記憶海綿,長時間配戴依然舒適服貼,此外,耳罩也改為圓形設計,能完整包覆雙耳且採用可拆式更換模組,不僅加強被動隔音,也提升耳機使用壽命,細節上更改回可折疊結構,並用上精品錶等級的 MIM 金屬轉軸,提升耐用性,整體工藝感更上一層樓。

可折疊設計這一代回歸可折疊機構設計,轉軸處更使用精密處理的金屬製成,提升整體耐用性和穩固度。

磁釦設計這次隨附的攜行包捨棄以往常見的拉鏈,取而代之的是磁吸鎖扣設計,啟閉更加容易。

Sony | Headphones Connect App新增「影院模式」與「背景音樂模式」功能,前者可模擬多聲道效果,追劇看影片時更有臨場感;後者則將音場適度拉遠,營造如咖啡廳般的氛圍,有利專注於手邊工作或閱讀。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2025 降噪耳機採購建議:AirPods Max、Sony WH-1000XM6、Bose QC Ultra、Sennheiser Momentum 4 誰最強?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Shaoyun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前產業情報誌作者,主要負責耳機、音響、家電、智慧家居、按摩椅、電商、電子閱讀器等領域評測報導,並有軟體相關教學。在T客邦影新聞Youtube頻道負責影音主持。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