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不用臉、不用指紋,羅馬團隊開發 WhoFi 技術,用 Wi-Fi 信號就能辨識個人身分

不用臉、不用指紋,羅馬團隊開發 WhoFi 技術,用 Wi-Fi 信號就能辨識個人身分

羅馬大學的研究團隊近期開發出一項全新技術,聲稱能僅憑人體對 Wi-Fi 訊號的干擾方式來重新辨識個人身分。由於這項技術不依賴臉部辨識、指紋或行動裝置,相對具侵入性的既有生物辨識技術,WhoFi 被視為更隱性卻更強大的身分識別手段,也因此再度引發隱私與監控的討論。

不用臉、不用指紋,羅馬團隊開發 WhoFi 技術,用 Wi-Fi 信號就能辨識個人身分

相較於需要特定鏡頭或感測裝置的監控系統,WhoFi 利用的是 Wi-Fi 網路本身即可運作,因此可在任意覆蓋範圍內追蹤使用者,毋須額外硬體設備。這項技術是由計算機科學家 Danilo Avola、Daniele Pannone、Dario Montagnini 與 Emad Emam 所提出。

研究團隊指出,WhoFi 並不倚賴影像、穿戴裝置或特定行為模式,而是觀察 Wi-Fi 信道狀態資訊(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簡稱 CSI)的變化,從電磁波與人體等物理障礙物互動時的訊號振幅與相位變化中,提取出每個人獨特的「無形簽名」。

「核心概念是,Wi-Fi 訊號在傳播過程中,會因環境中的物體與人所產生的差異而改變波形,這些變化蘊含著豐富的生物特徵資訊。」

為驗證這項理論,團隊訓練了一套深度神經網路模型,讓它能識別每個人對訊號造成的特定改變。即使在不同環境下,系統仍可藉由分析 Wi-Fi 干擾模式,精準辨識出同一個人。根據 NTU-Fi 資料集測試結果,WhoFi 的準確率高達 95.5%,遠優於 2020 年提出、準確率僅約 75% 的 EyeFi 系統。

利用 Wi-Fi 進行人體感知並非全新概念,過去十年已出現應用於跌倒偵測、穿牆雷達、手勢辨識等研究。不過 WhoFi 的貢獻在於顯著提高辨識準確度,並能跨環境穩定運作。

雖然技術潛力備受肯定,但也引來倫理爭議。相較攝影機或 RFID 等可見裝置,Wi-Fi 訊號遍布各種空間、又難以察覺,使其極易被用作無聲監控。《The Register》報導指出,支持者認為 Wi-Fi 感測是比視覺監控更尊重隱私的替代方案,因其不會捕捉影像;但批評者則憂心,若未經明確同意下持續追蹤,恐為秘密監控打開後門。

研究團隊也坦言,這項技術處在創新與隱私的張力之間。雖然他們強調 WhoFi 並不會直接蒐集個資,但若缺乏明確規範與保護措施,仍可能造成濫用風險。

目前 WhoFi 仍處於學術研究階段,尚未有商業化或政府導入的計畫。不過,隨著生活環境中 Wi-Fi 設備日益普及,我們的身體或許將不再需要配戴裝置,就能「默默地」洩露自己的身分資訊。

 

 

cnBeta
作者

cnBeta.COM(被網友簡稱為CB、cβ),官方自我定位「中文業界資訊站」,是一個提供IT相關新聞資訊、技術文章和評論的中文網站。其主要特色為遊客的匿名評論及線上互動,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