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基百科是全球協作的知識平台,由志工貢獻與編輯維護,之所以能成為相對可靠的資訊來源,部分原因在於這個社群投入大量時間針對平台上的內容進行審核與討論,無論是單一條目的修改,或是整體管理政策的擬定。雖然刪除條目並不罕見,但一般情況下都會經過為期一週的公開討論期,以爭取社群共識。
然而,為了加快處理明顯違反方針的內容,維基百科也設立了「快速刪除」流程:只要有使用者標記,管理員確認符合某些條件後,就可以在不經討論的情況下直接刪除文章。
像是完全由 AI「幻覺」生成、語意錯亂、毫無資訊價值的條目,或是明顯廣告、無百科價值的內容,就可以適用這項快速刪除機制。但若是「很可能不具關注度」這類比較主觀的理由,就仍須經過充分討論。
目前維基百科上許多被標記為 AI 生成的條目,多半落在後者這一類,因為編輯者難以確認內容是否真由 AI 所產。Ilyas Lebleu 是「AI 清理專案」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新政策文字的主要貢獻者。他提到,過去試圖制定 AI 內容相關規則的進程一再卡關,原因就是難以明確劃定 AI 生成的內容。
Lebleu 表示:「雖然我們有時能從措辭、破折號用法、粗體項目列表這些細節判斷內容來源,但那終究不是鐵證。若我們僅僅因為內容看起來像是 AI 寫的就刪除,風險很高。」
他指出,大量「容易生成」的 AI 內容,確實對維基百科造成生存壓力。因為維基的運作仰賴共識與討論,一旦 AI 生成大量虛假條目卻無法快速處理,整個內容品質將受到威脅。「人類當然也會寫出錯誤資訊,但 AI 的產量與速度,是我們原本的編輯工具無法因應的。」
因此,新政策允許針對「明顯」由 AI 生成的文章進行快速刪除,並列出兩個主要判準:
-
含有 LLM 模型語言的提示痕跡
例如:「這是你要求的……維基百科條目」、「截至我上次訓練更新……」、「作為大型語言模型……」等明顯語句,代表文章可能直接從 AI 工具中複製貼上,使用者甚至未加檢查。 -
虛假或錯誤引用
包括指向不存在或無法查證的文獻連結,或明顯不符主題的錯誤引用(如一篇甲蟲生態條目,引用到計算機科學論文)。
Lebleu 表示,快速刪除只是「權宜之計」,無法全面應對 AI 內容問題。未來當 AI 生成的文章更擅長模擬人類語氣,這些標準也可能失效。
他強調:「AI 未來有潛力成為協助維基編輯的工具,但目前我們不能被這種未來願景分心,而忽略當前的挑戰。」
Lebleu 補充說,這項新政策雖不完美,但能幫助社群更有效處理眼前問題。「好消息是,維基百科終於針對大語言模型生成內容,立下了明確立場。這將為後續規範奠定基礎。」
- 延伸閱讀:被 AI 爬蟲「爬爆」伺服器之後,維基百科選擇了無奈投降
- 延伸閱讀:老牌的《大英百科全書》在維基百科時代不僅沒死,還轉型成為一家AI公司
- 延伸閱讀:研究表明,維基百科使用者分為三種類型:「好奇寶寶」、「獵人」和「舞者」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