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公司本業賺不到錢?沒關係,買比特幣就能漲停!比特幣狂潮成資本市場新劇本

公司本業賺不到錢?沒關係,買比特幣就能漲停!比特幣狂潮成資本市場新劇本

「沒人要我們的股票,但大家要我們的比特幣」

這句話聽起來像迷因,但卻是全球多家資金緊繃企業的真實寫照。從生技公司、電子煙廠商、飯店經營者,到原本毫無加密經驗的網站開發商、能源公司,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將手上的現金或融資資金,用來「All in」比特幣。

例如,法國公司 Sequans Communications 透過發行債券與股票,籌得 3.84 億美元購入比特幣,消息一出股價飆漲 160%。英國網站設計公司 The Smarter Web Company,雖然半年利潤僅 9.3 萬英鎊,卻因持有 2.38 億英鎊的比特幣,市值高達 5.6 億英鎊——股東顯然不是在買公司,而是在買它的幣。

領頭羊:Michael Saylor 開啟比特幣企業投資風潮

這波趨勢的帶頭者,是 MicroStrategy 創辦人 Michael Saylor。自 2020 年起,他旗下公司陸續砸下數十億美元買入比特幣,甚至被戲稱為「比特幣ETF化的科技公司」。在其帶動下,許多企業乾脆改組財務策略,把買幣納入公司核心業務。

根據 Architect Partners 數據,截至今年 8 月初,全球已有約 154 家上市公司承諾投入逾 980 億美元購入加密貨幣,相比 2023 年前僅 10 家,規模暴增近 15 倍。

投資人不是想買公司,是想「間接買比特幣」

這種模式的核心邏輯是:「每股比特幣」的價值。若公司持幣量夠多、流通股本夠少,投資人可藉由購買股票,間接持有比特幣,還能避開在部分國家對幣直接課稅的問題。

例如在日本,個人持幣收益稅高達 55%,但持股資本利得稅僅約 20%;這讓企業成為一種稅務效率更高的持幣代理人。

問題來了:這些公司還有在做本業嗎?

然而,不少觀察者開始擔憂這股熱潮正重演網路泡沫時代。許多公司為了博取話題,甚至將網站改成比特幣橘色,秀出「幣價儀表板」,但實際營收與獲利能力貧弱,甚至直接成為空殼公司或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只為籌資購幣。

如果幣價暴跌,這些靠債務槓桿購入代幣的公司恐面臨違約潮,引發連鎖股價重挫,甚至可能擴大至金融體系的風險。

風險共振下的「金融迷因潮」

這波現象從某種角度來看,是投資人與企業對「缺乏成長性」焦慮下的共振反應。當公司看不到產品出路、投資人追求超額報酬無門,比特幣這種高波動資產,就像金融世界的最後避難所——或者說賭場。

但所有押注,都需要有人接手。正如一位加密對沖基金經理所說:「這策略的最大問題是,它必須不斷買入才能維持價值,一旦停下,泡沫就會破。」

 

 

KKJ
作者

快科技成立於1998年,是驅動之家旗下科技媒體業務,中國極具影響力的泛科技領域媒體平台之一。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