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Uber、yoxi、LINE TAXI 「取消費」引爭議,消基會:規則設計恐對消費者不公

Uber、yoxi、LINE TAXI 「取消費」引爭議,消基會:規則設計恐對消費者不公

自 2013 年 Uber 進入台灣市場以來,叫車平台逐漸成為通勤與旅遊的重要工具,消基會近期指出,各平台設定的「取消費」規則,已引發不少爭議,恐讓消費者在不對等的情況下承擔不合理費用。

有乘客反映,透過 Uber 叫車時,司機並未停在指定地點,而是停在對向或鄰近巷口,由於系統以衛星定位判斷,可能出現誤差,但平台仍會顯示「司機已抵達」,在等待超過 5 分鐘後,若司機選擇取消訂單,乘客仍被收取取消費,也有人遇過司機尚未抵達精確地點,距離仍有 20 公尺,App 就已開始計算等待時間,讓乘客難以及時反應,更有案例顯示,司機比預估時間提前到達並立即開始倒數,導致乘客措手不及。

Uber、yoxi、LINE TAXI 「取消費」引爭議,消基會:規則設計恐對消費者不公

LINE TAXI 在客服中心說明,若乘客未在 3 分鐘內上車,即使最後仍搭上同一輛車,仍需支付取消費,平台解釋,原因是根據交通規範,司機長時間停等可能受罰,因此設定 3 分鐘為基準,但這樣的做法讓部分消費者質疑規則僵化,缺乏彈性。

Uber、yoxi、LINE TAXI 「取消費」引爭議,消基會:規則設計恐對消費者不公

消基會整理,目前三大平台的收費標準普遍為 40 元,Uber 規定,乘客在預約行程後超過 3 分鐘取消,或司機等待超過 5 分鐘後取消,均需支付 40 元,yoxi 則自 2025 年起,若即時行程取消或超過 3 分鐘未上車,收費 40 元;若為預約行程取消,則需支付 80 元,LINE TAXI 也採取類似機制,若為機場專車,取消費最高可能達 300 元。

消基會指出,這些規則設計存在多項法律疑慮,依《消費者保護法》,定型化契約條款若顯失公平,應屬無效;而平台多數僅在使用過程中以小字顯示取消費資訊,消費者往往不清楚費用細節,恐涉及資訊揭露不足問題,依《民法》,契約解除應考量合理期限與實際損失,但以 3 分鐘為基準是否過短,40 元是否能反映真實損害,都值得檢討,另依交通相關法規,計程車收費應經主管機關審核,不得任意增列,然而目前對取消費尚無統一規範,可能導致業者自行制定收費項目。

除了法律層面,消基會也質疑目前制度對消費者並不對等,若乘客遲到需付費,但若司機延遲或臨時取消,多數平台僅提供「重新派車」而無補償措施,消基會認為,單方面的懲罰規則,顯然不符合公平原則。

針對消費者,消基會建議保留叫車紀錄與扣款證明,並在遇到爭議時積極申訴,必要時可向消保官或消基會協助,主管機關方面,消基會呼籲應制定明確收費規範、要求業者在叫車前清楚揭露所有額外費用,並建立更有效率的申訴機制,以保障消費者權益。

目前,取消費仍是多數平台的共通規則,但隨著爭議案例增加,社會各界呼籲主管機關正視相關問題,避免消費者在叫車服務中處於不利地位。

洪詩詩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長期報導手機、行動裝置、電信商以及行動支付、電商相關領域,負責手機平板器材、5G網路、無線耳機等產品評測,以及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