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產業的上半場打的是「模型」戰爭,但進入下半場,真正的關鍵已轉向——如何把這些超強的AI模型,成功落地在企業現場。OpenAI、Anthropic 等 AI 巨頭早就不再只拚參數與跑分,他們已經悄悄將戰略轉向:全力獵才,一種名為「前線部署工程師(Forward-Deployed Engineer, FDE)」的關鍵角色。
這些能深入客戶現場、又能親手寫出產線級程式碼的「兩棲工程師」,正在取代純粹的AI科學家,成為AI落地商業的最後一哩路。

什麼是FDE?AI落地的「神秘部隊」
FDE 的出現,正是為了彌補「概念驗證」到「規模化部署」間的巨大鴻溝。他們不只是技術人才,更能貼身解構企業需求,用AI解決「真的痛」。
OpenAI 早在2025年初就成立了FDE團隊,預計將擴張至50人以上。據 Indeed 數據,FDE 職缺月增長高達 800%。年薪高達 22–28 萬美元(約新台幣 710–900 萬元),加上股票,直接上看千萬等級。
為什麼企業搶著要他們?因為 他們懂技術也懂人性,更懂業務流程。
「兩棲」的FDE有多強?
FDE這個角色最早發源自軍事術語,由資料公司 Palantir 發揚光大。他們通常採雙人搭配的方式出擊:
-
Echo(回聲):像是「偵查兵」,深入了解客戶連自己都沒察覺的痛點,並轉化成精準需求。
-
Delta(三角洲):像是「突擊隊」,接下 Echo 回來的情報,直接在客戶現場部署可行的AI解法。
這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下場實戰」。例如,OpenAI 就曾派FDE團隊進駐 John Deere 農場,與農夫與機械師一起工作,最後打造出能精準辨識雜草的AI噴灑系統,將農藥使用量減少六至七成,創造巨大經濟與環境效益。
他們不只是工程師,更是創辦人培訓班成員
FDE 這個角色結合了技術、商業與溝通能力,被矽谷視為「未來創辦人的搖籃」。Garry Tan(YC 執行長)就認為,這樣的角色幫助新創公司在與 Salesforce 這類老牌軟體巨頭的競爭中「彎道超車」。
企業願意高薪搶人,是因為:
-
對外:FDE能在董事會講KPI、回報率,也能下工廠談流程優化。
-
對內:他們能突破老舊IT系統、數據孤島、安全規範,讓AI在現實中穩定上線。
AI商業化,回歸「重服務」時代
這股FDE熱潮,代表AI產業從「產品導向成長」(PLG)逐漸回歸傳統的「服務導向成長」模式。光有API遠遠不夠,企業要的是深度整合、安全落地、流程重構。
而AI的新世代FDE,能靠AI工具加速流程,讓「重服務」變得前所未有的「輕巧有效率」。
AI大戰的勝負,已不再是誰模型強,而是誰能讓AI在現場真正跑起來、跑出價值。而這群穿梭全球客戶現場的 FDE,就是戰場上的王牌。
- 延伸閱讀:日本政府將1.5兆日圓補充預算投入晶片、量子運算與AI產業強化
- 延伸閱讀:台積電5nm和3nm供應達到「100%利用率」,顯示其對AI產業以及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
- 延伸閱讀:華碩校園徵才3月2日起跑,近40個職缺跨越專業領域迎戰AI產業革命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