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儲存服務公司 Backblaze 日前發表報告,根據過去十多年來觀察超過 30 萬顆硬碟的數據,指出現代機械硬碟(HDD)不僅壽命明顯延長,而且整體故障率也下降了。
這篇分析由 Backblaze 專家 Stephanie Doyle 與技術布道師 Pat Patterson 共同撰寫,內容顯示:過去 HDD 的故障高峰出現在第 3~7 年,但現在延後到第 10 年左右才明顯上升。
超過 30 萬顆硬碟參與測試,2025 故障峰值僅 4.25%
本次觀察涵蓋來自 HGST、Seagate、Toshiba 與 Western Digital 等品牌共 317,230 顆硬碟,容量從 4TB 到 24TB,平均使用年限最長達 8.7 年。
-
2025 故障峰值:出現在使用 10 年又 3 個月時,僅為 4.25%
-
相較之下,2013 年峰值高達 13.73%,2021 年也有 14.24%
-
意味著現代 HDD 故障率大約是早期的三分之一
Doyle 表示:「這是首次觀察到硬碟壞在『曲線末端』,也就是接近壽命盡頭,而不是中途開始頻繁壞。」
傳統「浴盆曲線」已不準?硬碟壽命曲線開始變形
Backblaze 一直以來採用工程學中著名的「浴盆曲線」(bathtub curve)來評估硬碟壽命,該模型主張故障率呈現 U 型分佈──早期高、穩定期低、末期再上升。
但這次數據顯示,現代硬碟的「U 型曲線」已變得趨平,且故障高峰也延後。簡單來說,就是變得更耐操了。
Doyle 在接受《Ars Technica》訪問時強調,這對於一般消費者也很有參考價值:「這些硬碟長時間處於開機、旋轉與高速讀寫的狀態,遠比消費者日常用途更嚴苛,若在這樣的壓力下都能撐十年,那在家用環境壽命應該更久。」
她也補充,當今硬碟持續追求單碟大容量,使得購買數量降低,「這讓整體成本更具吸引力,也讓人重新思考:真的有必要花大錢選擇 SSD 嗎?」
雖然實際數據與經典浴盆曲線存在差異,但 Backblaze 並未完全否定該理論模型的價值。他們認為,在評估 HDD 壽命時,還應考慮工作負載、固件版本、製造批次、機房環境等多種現實條件。
「理想情況是不存在的,雖然我們已極力標準化,但這些外部變因仍會左右故障行為,」報告中指出。
- 延伸閱讀:Toshiba 宣布成功驗證 12 碟片堆疊硬碟技術,預計 2027 年推出 40TB 高容量硬碟
- 延伸閱讀:Kioxia 與 NVIDIA 攜手,開發「比傳統 SSD 快近百倍」的固態硬碟
- 延伸閱讀:30TB 硬碟來了!Seagate 全新 IronWolf Pro 系列 NAS 硬碟正式開賣,售價 24,590 元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