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碩推出 ROG Xbox Ally 正式開賣之前,國外媒體的評測已經陸續出爐。雖然這款掌上型電腦(掌機)擁有強悍硬體規格,但由於採用客製化的 Windows 作業系統(有媒體形容是「在 Windows 上擦了口紅」)以及定價偏高,整體評價相當兩極。
Polygon 在名為〈如果 Xbox Ally 是 Xbox 的未來,那微軟可能要頭大了〉的評論中提到,這台裝置試圖讓 Windows 11 在掌機上具備像 Valve Steam OS 那樣的直覺性,但實際體驗卻是「妥協、混亂、不順暢,而且價格偏高」。
Polygon 更批評:「Windows 仍然不是理想的遊戲平台,所謂的『Xbox 全螢幕體驗』根本無法掩蓋這個事實……它的介面遠遠不如 SteamOS 或 Big Picture 模式,甚至比不上它仿效的 Xbox One 主機介面。」
The Verge 的評測者也指出,系統介面反應遲緩,「即使針對手把進行了優化,整體邏輯還是偏向滑鼠設計」。他還提到裝置出廠時的設定並不完善:「我們花了好幾個小時,重開了數次機才完成系統更新,接著還要用觸控跟搖桿不斷調整,才能讓 Windows 正常執行。」
這位評測者總結認為,這個系統還需要更多更新才能真正發揮潛力。
在基本功能方面,例如儲存管理與網路連線,Polygon 也認為 Xbox Ally 表現不佳,甚至稱其為「半成品」。The Verge 更直白地說這根本是一台「定價 999 美元(約新台幣 32,500 元) 的測試機」,建議消費者等待後續更新。
IGN 則認為這台機器「潛力尚未釋放」,如果未來能推出幾次關鍵性的軟體更新,還有機會成為「值得被記住的一台掌機」。
兩極評價的焦點
不過,也不是所有評價都負面。
-
XboxEra 認為機身握感出色,甚至比 Steam Deck 或 Switch 2 還要舒適;
-
IGN 則指出它在效能方面是目前最具競爭力的掌機之一,像是在執行《電馭叛客2077》時幾乎不需妥協;
-
CGMagazine 表示電池續航還算可以,平均約有 3 小時的遊戲時間。
但 Polygon 強調:「它並沒有提供與 600 美元(約新台幣 19,500 元)或 1000 美元(約新台幣 32,500 元)價格相符的體驗,機身偏重、外型普通、用料不算高級。」
真正的遊戲體驗如何?
在 Xbox Ally 標準版(600 美元)上,像是《宣誓》或《光與影:33號遠征隊》等新作,在預設設定下表現不佳,《極限競速:地平線5》甚至會在載入開放世界時閃退。
XboxEra 表示,Xbox Ally X 很好地體現出微軟遊戲策略的現況,從併購趨勢到愈來愈昂貴的 Game Pass 模式:「這是一台很有 Xbox 氛圍的萬元 PC 掌機,設計概念不錯、握持感良好,但 Windows 11 本身就是目前大多數問題的根源。」
總的來說,Xbox Ally 是一次結合 Xbox 和 PC 遊戲體驗的實驗,試圖讓原本冷門的 Windows 掌機進入主流市場。但就目前來看,它的軟體完成度仍不夠高。對於一款售價高達新台幣 3 萬元以上、背後還有微軟撐腰的產品來說,消費者自然期待更成熟的體驗。
目前評價呈現高度分歧:有人認為它象徵 Xbox 未來的隱憂、是一台倉促推出的半成品;也有人把它視為目前效能最強的掌機之一。
- 延伸閱讀: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 延伸閱讀:ROG Xbox Ally 系列聯名電競掌機開放預購:整合 Windows 與 Xbox 生態,建議售價 21,999 元起
- 延伸閱讀:外媒提前將微軟 Xbox 掌機模式移植到初代 ROG Ally上,實測是否有助提升效能?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