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在今年以前,微軟 Xbox 一直是三大家用主機巨頭之中,唯一沒有推出掌上型遊戲機的廠商,也因此「Xbox 掌機」的傳聞多年來始終不絕於耳。無論是粉絲間的想像圖,還是設計師的概念渲染,都反映出玩家對這台夢幻掌機的強烈渴望。直到今年的科隆遊戲展,謎底終於揭曉——微軟正式宣布與華碩合作,共同推出全新的「ROG Xbox Ally」系列,為 Xbox 品牌揭開了嶄新篇章。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Xbox 跨足掌機領域的策略

華碩近年憑藉 ROG Ally 系列在掌機設計上累積了深厚經驗;微軟則擁有強大的軟體整合力與遊戲生態系優勢。兩者聯手可說是水到渠成,即使晚一步踏入掌機市場,也依然展現出強烈的後發潛力。而在市場層面上,這不僅象徵 Xbox 正式跨足掌機領域,更意味著微軟正推動一場結合雲端遊戲與訂閱服務的長線布局。若未來 Xbox 能藉由 ROG 的硬體實力與自家服務形成完整生態閉環,「家用機 × 掌機 × 雲端」的三軸整合策略,或許將徹底重塑遊戲產業的競爭格局。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有別於其他品牌掌機,ROG 為了精準切入不同層級市場,選擇同時推出兩款機型:由 Xbox Ally主攻休閒與入門玩家,而 Xbox Ally X 則面向追求更高效能的核心族群,這種差異化定位的並行策略,除了給予玩家更多選擇性,也能夠在第一時間覆蓋到更廣泛的玩家族群。以下筆者便就硬體與軟體層面分別進行說明:

中規中矩的顯示規格

ROG Xbox Ally 系列採用了 7 吋 FHD 液晶螢幕,支援 120 Hz 更新率與 AMD FreeSync Premium 技術,並搭配康寧 Gorilla Glass Victus 強化玻璃與 DXC 抗反射鍍膜,不過若與今年度的掌機相比,這樣的面板尺寸略為保守,亦沒有提供 OLED 的選項。除了機身顏色差異外,兩款新機在外觀、尺寸上完全一致,基本延續了 ROG 前代掌機的設計語彙,但握柄則進行了大幅修改,能兼顧握持的舒適度與操作精度,並在可攜性與重量下取得務實的平衡,也反映出 Xbox 對「遊玩體驗」的優先考量。

ROG Xbox Ally X 搭載了 AMD 旗艦級 Ryzen AI Z2 Extreme APU。

兩款掌機效能存在顯著差異

在核心規格方面,作為高階款的 Xbox Ally X,搭載了AMD 今年最新的 Ryzen AI Z2 Extreme APU,基於 Zen 5 處理器架構,具備 8 核心 16 執行緒,更整合了專為 AI 運算設計的 NPU,可以提供 50 AI TOPS 的運算能力,替未來可能的 AI 需求提前進行佈局。GPU 方面則具備 16 組 RDNA 3.5 核心,搭配 24GB LPDDR5X-8000 記憶體以及 1TB 內建 SSD,效能足以位列今年度的旗艦掌機,可說是專門針對 AAA 級遊戲所打造。

至於普通版本的 Xbox Ally,則使用入門定位的 Ryzen Z2 A APU,雖為 Ryzen Z2 家族一員,但由於基於較早期的 Zen 2 處理器架構,若要執行重效能的遊戲大作,還是比較吃力的,會建議將目光擺在 XGP 遊戲庫中眾多的 2D 獨立遊戲。在介面配置方面,Xbox Ally X 另具備一組 USB4 傳輸埠,支援 DisplayPort 2.1 與 Thunderbolt 4 相容,資料傳輸能力,外接顯示卡模組後更可進一步提升畫面處理能力。

ROG Xbox Ally 在規格上偏向入門休閒定位。

另外,兩款掌機在電池與手感上也略有差異。Xbox Ally X 的電池容量為 80Wh,遠比 Xbox Ally 的 60Wh 更高,理論上為了應對其高 TDP 的效能需求,不過實際的續航能力,仍更多取決於玩家的使用模式。按鍵配置貼近 Xbox 控制器設計,保留 ABXY 按鍵與非對稱式雙類比搖桿,不過Xbox Ally X在握柄的觸覺馬達之外,還額外加入專屬震動扳機,讓手感更加豐富細膩。

貼近主機實感的整體設計

這次新登場的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特別採用了黑、白雙色機身設計,彷彿在呼應微軟本世代 Xbox Series X/S 主機的經典配色語言。機身外殼也經過重新修飾,兼具辨識度與實用性。有趣的是,去年 PlayStation 在推出串流掌機 PS Portal 時,曾被玩家戲稱像是「將手把從中間切開,再塞上一塊螢幕」;ROG Xbox Ally 系列雖然沒有這麼激進,但在概念上同樣試圖把主機與手持遊玩的界線重新整合,讓玩家能透過掌機感受貼近 Xbox 主機的遊玩風格。由於兩款掌機的外觀設計相同,以下便以 ROG Xbox Ally X 為主來進行解說。

機身具備 3.5mm 音源孔可連接有線耳機麥克風,電源鍵可支援指紋辨識。

左右搖桿為非對稱佈局,蘑菇頭中央略凹,根部則有一圈 LED 光環,正面紋飾可見「XBOXROG」字樣。

D-Pad 與 Xbox 原廠控制器略有不同,維持前代 Ally 掌機設計。

左側功能鍵包含原有的檢視鍵、控制中心鍵,以及這次新增的 Xbox 鍵。

配備 40Gbps 的 USB4 與 10Gbps 的 USB 3.2 介面各一,兩者均支援 DP2.1 及充電功能。

背部設計有以 ROG 敗家之眼 LOGO 為造型的通風口,散熱風口於機身頂部。

ABXY 的按鍵排列配置當然與 Xbox 相同,但沒有提供背光效果。

右側功能鍵包含進入遊戲庫的 Library 鍵,以及存取遊戲或應用程式設定的選單鍵。功能鍵上方的小孔是收音麥克風,左右各有一個。

肩鍵與扳機鍵雖未升級為霍爾感應設計,但 ROG Xbox Ally X 在扳機鍵加入了震動回饋功能。(白色 ROG Xbox Ally 則沒有)

握柄設計靈感來自於 Xbox 控制器的曲線握柄,可提供更穩定的握持性。

若拉近一點檢視握柄的防滑紋路細節,可以發現是由 ROG 三個英文字母組合而成。

揚聲器採取前置雙聲道設計,空間音效的效果十分震撼突出。

機背也配置有 M1、M2 巨集鍵,可透過內建控制軟體指派功能。

提供 MiucroSD 記憶卡插槽,支援最高至 UHS-II 格式,不支援 UHS-I。

ROG Xbox Ally 雖然 ABXY 鍵同樣無背光,但按鍵確實有依循 Xbox 傳統的顏色對應。

而 Xbox Ally 的雙 USB 介面規格均為 USB 3.2,沒有USB4,DP 版本則為1.4,同樣可支援充電。

整合 Xbox 生態的全螢幕體驗

進入到軟體層面來說,市面上 Windows 掌機普遍面臨一個共通問題——即使廠商為掌機量身設計了專屬的操作介面,在實際使用時,仍難以完全避免回到 Windows 桌面環境中進行操作或設定。而由於 Windows 原本是為傳統個人電腦打造的系統,在掌機這種手持情境下,介面比例、觸控體驗與設定流程往往顯得繁瑣,導致整體使用感受出現落差。針對這樣的痛點,ROG 與微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開發出更貼近掌機操作邏輯的專屬系統整合方案,讓 Xbox 生態與 Windows 功能能夠更自然地融合,提供玩家在掌機上同樣流暢的一體化遊玩體驗。

Xbox 全螢幕體驗基本上就是客製化的 Xbox App,但玩家無需先進到 Windows 桌面環境下,開機直接登入即可。

針對 XGP 的訂閱用戶,可以直接存取 PC Game Pass 的遊戲庫並下載安裝。

在「我的遊戲」中,已安裝的遊戲並不限於 Xbox 平台,透過 Steam 或 Epic Games 安裝的遊戲亦可統一管理。

透過獨立 Xbox 鍵可以喚出 Gama Bar,提供系統設定、效能偵測、擷圖錄影等快捷功能。

透過 Game Bar 或長按 Xbox 鍵,可切換到 Windows 桌面模式,搭配外接螢幕、鍵鼠,便能作為一般 PC 使用。

若要從桌面模式回到 Xbox 全螢幕體驗,會建議重新啟動,目的是返回到最適合遊戲情境的最佳化效能。

透過 Armoury Crate SE 調校整體性能

除了整合 Windows 11 的 Game Bar 功能外,ROG 仍保留了專為 Ally 系列掌機設計的「控制中心」,並在機身上配置專屬快捷鍵,讓玩家能快速呼叫。為了提升使用便利性,ROG 也將 Armoury Crate SE 的快捷開關與 Game Bar 進行整合,減少在不同介面之間切換的繁瑣操作。並將裝置中各項常用功能設定集中於單一頁面,例如效能監控、螢幕色彩情境模式等,並能依個人習慣自訂快捷開關的佈局,若需進一步掌握效能與節能設定,則可透過 Armoury Crate SE 應用程式進行深入調校。

有關掌機相關的功能與模式開關,均可透過控制中心頁面直接啟用或關閉,支援自定義排列。

Armoury Crate SE 應用程式中,已整合 Xbox Ally 系列掌機的系統設定與軟硬體資訊,讓玩家可掌握效能、模式與各項功能調校。

在 Operating 模式設定下,除了原本的預設模式外,還可支援自訂 CPU 功率及風扇轉速設定。

亦可針對類比搖桿與扳機鍵以及陀螺儀進行校正回歸。

顯示卡設定下,可以依情境需求調整顯示卡的記憶體容量,並且決定是否開啟 AMD GPU 的畫質提升選項。

玩家在非效能優先的前提下,則可透過節能輔助設定,進一步延長待機與續航時間。

ROG Xbox Ally X 跑分及遊戲工具實測

針對 ROG Xbox Ally X 新一代旗艦掌機的實際性能表現,筆者分別透過 Cinebench、3DMark 以及遊戲廠商所推出的測試工具,從 CPU、GPU 以及遊戲幀數等方面,在連接電源的「效能模式」下進行測試,雖然螢幕原生解析度規格最高只至 1080p,但搭配優秀的系統最佳化,整體表現結果相當令人滿意,就連《毀滅戰士:黑暗時代》這種吃硬體資源的怪獸級作品,只要選擇較低的畫質設定,依然可以有非常流暢的遊戲體驗。

在 Cinebench R23 測試 CPU 單核獲得 1973 分、多核達 13259 分。

在 Cinebench 2024 測得 CPU 單核 113 分、多核 777 分。

AJA System Test 實測寫入達 3238MB/s,讀取 2197MB/s,SSD 速度相當亮眼。

3DMark 存儲基準測試得分 1550,遊戲載入與安裝效能表現穩定。

在 3DMark 最吃硬體效能的 Speed Way 項目跑分拿下 592 分。

在 3DMark 的非光線追蹤圖形測試基準 Steel Nomad Light 項目中,拿下 3407 分。

在測試光線追蹤運算負載的 Solar Bay Extreme 項目則拿下 2112 分。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透過《魔物獵人:荒野》效能測試工具,分別以低、中、高的畫質組合設定進行測試,各得到 12441、9791、7745 分,即使在高畫質設定下,平均幀率也還能達到 45.32 FPS,不會出現幻燈片畫面。

在《古墓奇兵:暗影》的性能測試中,以預設「高」畫質設定進行測試,平均幀率亦可達 44 FPS。

但若以「最高」畫質設定進行測試,幀率也不會掉太多,平均約 38 FPS。

接下來以《毀滅戰士:黑暗時代》內建的 Benchmark 功能進行測試。

▼ 在啟用 FSR、但不開啟「路經追蹤」的遊戲顯示設定下,以預設的「低畫質」模式測試,於「哨兵指揮站」場景綜合平均 FPS 可達 88.56,於「深淵森林」場景綜合平均 FPS 可達 78.79。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 以《快打旋風 6》PC 效能測試工具進行測試,於「普通」畫質設定下,可以達到正常遊玩的標準,於「高」畫質設定下亦可勉強達到及格標準。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ROG Xbox Ally 跑分及遊戲工具實測

接下來再看看白色 ROG Xbox Ally 入門休閒掌機的實際性能表現,雖然它無法與定位更高的 ROG Xbox Ally X 相提並論,但在選擇合適的遊戲類型時──例如以 2D 或 2.5D 畫面為主的獨立作品──依然能發揮相當穩定的表現。再加上輕巧的機身與長效電池續航,整體使用體驗在效能與便攜性之間取得了不錯的平衡。像是近期新上市的類銀河戰士惡魔城遊戲《空洞騎士:絲之歌》,搭配 120Hz 的螢幕更新率,畫面就十分順暢且絲滑,配合掌機的輕便與機動性,更方便玩家隨時挑戰關卡。

在 Cinebench R23 測試 CPU 單核獲得 1066 分、多核達 4235 分。

透過 Cinebench 2024 測得 CPU 單核 63 分、多核 290 分。

在上市前的測試過程中,3DMark 仍未能正確偵測到 ROG Xbox Ally 的硬體資訊,故暫時無法獲得測試數據,或許要等後續的更新。

AJA System Test 實測寫入速度達 2046MB/s,讀取速度 2056MB/s。

這裡有個小細節,ROG Xbox Ally 所內建的 SSD 品牌為 FORESEE(江波龍),並非 ROG Xbox Ally X 所內建的三星 SSD。

以《黑神話:悟空性能測試工具》進行測試,於畫質等級「低」時,平均幀率可達 42 幀/秒。

▼ 當畫質等級落在「中」、「高」的設定時,平均幀率則降為 34 幀/秒及 27 幀/秒。

ROG Xbox Ally 系列掌機評測:純正血統的 Xbox 首款掌上型遊戲機,是否值得期待?

透過《魔物獵人:荒野》效能測試工具,在「中」畫質預設組合設定下得到 5233 分,平均幀率僅 26.75 FPS。

即使調到「低」畫質預設組合設定,分數得到 6208 分,平均幀率僅也很勉強地達到 35.62 FPS。

以《快打旋風 6》PC 效能測試工具進行測試,須設定為「低」畫質,才可以拿到「可正常遊玩」的評價。

不過執行 2D 的獨立遊戲《空洞騎士:絲之歌》,順順跑 120 FPS 倒是沒有任何問題。

總結:性能穩定、體驗成熟的 Xbox 首款掌機

實際測試後可以明顯感受到,ROG Xbox Ally 系列不只是微軟與華碩的策略合作產物,更是一款真正兼具「性能」與「體驗」的成熟掌機。高階版 Ally X 憑藉 Ryzen AI Z2 Extreme APU 展現穩定效能,在多款 AAA 遊戲中維持流暢幀率,搭配 120Hz 螢幕與優異的散熱設計,遊玩體驗相當紮實。而入門款 Ally 則在效能與續航間取得平衡,輕巧的機身非常適合隨手開玩的小品遊戲。新版 Armoury Crate SE 與 Xbox 全螢幕介面的整合度高,開機即可進入遊戲專屬 UI 環境,幾乎不必面對傳統 Windows 桌面,雖然螢幕未採用 OLED,但產品完成度高、操作直覺、穩定度優秀。整體來說,這是 Xbox 邁向掌機市場的成功首作,也展現了「主機級遊戲體驗隨身化」的明確方向。

小治
作者

《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及 T 客邦網站編輯。負責遊戲類型新聞及評析、軟體應用教學及企劃撰寫、電腦相關周邊硬體測試,以及打雜…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