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ROG Xbox Ally 掌機系列確認 10 月 16 日全球上市,將導入 AI 助手提升遊戲體驗

ROG Xbox Ally 掌機系列確認 10 月 16 日全球上市,將導入 AI 助手提升遊戲體驗

微軟於官方部落格正式宣布,ROG Xbox Ally 與高階版本 ROG Xbox Ally X 掌上型遊戲裝置將於 2025 年 10 月 16 日在全球多個市場推出。這兩款搭載 Windows 11 的掌機不僅支援 Xbox 遊戲,亦相容 Battle.net 及其他 PC 遊戲平台,讓玩家可隨時隨地展開遊戲體驗。

玩家可透過裝置上的專屬 Xbox 按鍵迅速啟用遊戲主介面、瀏覽遊戲庫、啟動或退出遊戲,也能與好友即時連線聊天。裝置同時整合 Xbox Game Pass、Battle.net 等平台的遊戲,並支援本機運行、雲端串流(依開放服務地區)與 Xbox 主機遠端遊玩。

全球上市時間與地區

兩款裝置將於 10 月 16 日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台灣、香港、韓國、澳洲、法國、德國、西班牙、瑞典、義大利、墨西哥、新加坡、阿聯酋、越南等地開賣。中國市場將首先推出 Xbox Ally X,標準版 Xbox Ally 則延至 2026 年初推出。原本販售 ROG Ally 的市場,包括巴西、印度、印尼與泰國,也會陸續引進此系列新裝置。

介面與功能整合

新推出的 Xbox 全螢幕介面為掌機優化,降低背景運算負擔,將更多資源集中於遊戲效能。搭配專屬按鍵設計,讓玩家能更快進入 Armoury Crate SE、控制台與其他核心功能。此外,支援 Xbox Play Anywhere 的遊戲能在主機、PC、掌機間同步進度、成就與存檔,超過 1,000 款遊戲無須額外付費即可跨平台遊玩。Game Bar 亦導入 AI 功能「Gaming Copilot(Beta)」,能提供個人化助手服務與遊戲內情境支援。

掌機硬體規格與版本差異

ROG Xbox Ally 搭載 AMD Ryzen Z2 A 處理器,配置 16GB 記憶體與 512GB 儲存空間,適合日常與雲端遊戲使用。Ally X 則搭載 Ryzen AI Z2 Extreme 處理器,支援 24GB 記憶體、1TB 儲存空間與 80Wh 大容量電池,並搭載具觸覺回饋的脈衝觸發器(impulse triggers),鎖定進階玩家市場。兩款裝置皆配備 7 吋 1080p、120Hz 螢幕,支援 Wi-Fi 6E 無線網路與 Xbox 控制器配對,整體設計與手感延續 Xbox 主機家族特色。

掌上遊戲相容性計畫

為協助玩家掌握遊戲是否適合掌機操作,Xbox 推出「掌上相容性計畫(Handheld Compatibility Program)」。該計畫與遊戲工作室合作,為遊戲標示「Handheld Optimized(掌上優化)」或「Mostly Compatible(大部分兼容)」分類,玩家可快速了解是否能流暢遊玩或需手動調整設定。這些標籤亦搭配「Windows Performance Fit」分級系統,協助玩家判斷裝置是否能達到理想遊戲效能。

ROG Ally X 搭載更多 AI 功能

ROG Xbox Ally X 是首款內建 NPU(神經運算單元)的掌機,因此將支援更多進階 AI 應用功能,包括:

  • Auto SR(自動超解析):從系統層級直接針對低解析度遊戲提升畫質與幀率,無須開發商介入即可運作。

  • Highlight Reels:運用 AI 自動捕捉玩家精彩時刻,如戰鬥擊殺、頭目挑戰等,並生成短片供玩家分享。

這些功能預計於 2026 年初陸續透過軟體更新上線。

ROG Xbox Ally 掌機系列確認 10 月 16 日全球上市,將導入 AI 助手提升遊戲體驗

未來配件與功能更新

ROG Xbox Ally 系列亦將持續推出新功能與配件。包括即將推出的 ROG Raikiri II Xbox 控制器,具備 1000Hz 輪詢率、防漂移搖桿與雙模扳機,預計年底全球上市。此外,Xbox 也將引入 Shader 預先載入技術,提升特定遊戲啟動速度最多 10 倍並改善功耗表現。未來也將加強裝置與底座或大螢幕的整合體驗,提供如 Auto SR 支援、控制器即時配對與顯示輸出最佳化等功能,進一步延伸掌機的使用場景。

價格與預購資訊

目前 ROG Xbox Ally 與 Ally X 尚未公布建議售價與預購時間,微軟表示將於未來數週內公佈相關資訊。根據市場預測,標準版價格可能落在 549 美元,Ally X 則約 899 美元,但仍需等待官方確認。這兩款新型掌機的推出,意味著掌上型 PC 遊戲裝置的市場將進一步擴大,並與 Xbox 生態系統進行更緊密的整合。

小治
作者

《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及 T 客邦網站編輯。負責遊戲類型新聞及評析、軟體應用教學及企劃撰寫、電腦相關周邊硬體測試,以及打雜…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