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開電腦,是否總要先查看郵件、彙整數據、發送通知、更新社群平台,等到處理完例行任務才能開始真正的工作?這些重複性的事或許並不困難,卻會在無形中消耗大量時間與精力。其實,我們可以把這些瑣事交給一個「數位助理」,也就是 n8n。只要事先設定好條件,它就能在指定時間或情境下,自動執行對應的任務,讓你把精力留給更重要的事情。
- 延伸閱讀:Google Workspace Flows 預計於第三季推出,在 Google 生態系中打造自動化工作流
- 延伸閱讀:堅持一人作業!全職 YouTuber 進藤喜彦六年周更不間斷,打造 Apple 生態系的工作流
- 延伸閱讀:加速 AI 應用程式和工作流程:一次滿足生產力應用的 WD Blue SN5000 PCIe 4.0 4TB SSD
n8n:工作流自動化工具
其實 n8n 並不是全新的軟體,但隨著生成式 AI 的普及,它成為連接 AI 與各種應用的理想中介平台。n8n 具備可視化編輯器與低程式碼架構,讓使用者輕鬆將不同服務和應用整合進工作流程,完成各種自動化任務。接下來,我們先認識什麼是 n8n,以及它能做到哪些事。
讓自動化人人可用的開源平台
n8n 是由德國開發者 Jan Oberhauser 在 2019 年推出的開源工作流程自動化平台。其名稱代表「nodemation」,node 指的是節點式介面(Nodebased Interface),mation 則源自 automation(自動化),意思是「透過節點來實現自動化」。
它的理念是讓自動化不再是大型企業或專業工程師的專利,而是人人都能上手的工具。由於採開源架構,n8n 可以免費自行部署與修改;若選擇官方雲端版本(n8n Cloud)則需付費。這種彈性加上活躍的全球社群,讓 n8n 在低程式碼與自動化領域快速走紅。

不用寫程式,用拖拉方式就能完成
簡單來說,使用者不必會寫程式,就能像拼積木一樣,透過 n8n 這個平台把「觸發事件」與「動作」拖拉組合成流程。比方說收到 Gmail 信件時自動存到 Google Drive、當有客戶下單自動回傳感謝信並更新試算表、將 AI 生成的內容自動發布到社群平台等,利用「可視化」的方式把不同服務、應用或資料串接起來,讓它們在特定條件下自動執行任務。
n8n 整合了超過 400 種常用服務,包括 Google Sheets、Notion、Telegram、Webhook 等;如果沒有內建支援,也能用 HTTP Request 節點或建立自訂節點(Custom Node)擴充功能。後續我們也將用一個簡單案例示範如何串接,並介紹自訂 API 的方法。


工作流程的基本元素簡介
n8n 是透過「拼積木」的方式建構自動化,每個積木都代表一個特定的任務或功能,也就是名稱由來的「節點(node)」。一個完整的 n8n 工作流程,就是由一連串的節點所組成,而這些節點之間的溝通與協作,則是整個自動化的核心。
觸發與動作:自動化的起點與終點
n8n 的節點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觸發(Trigger)和動作(Action)。觸發節點是工作流的起點,它負責監聽特定事件,一旦事件發生,便會啟動所有後續任務。可以想像成一個按鈕,例如收到新郵件或是表單提交時,自動化流程就會開始。而每個工作流只能有一個觸發節點。
動作節點則是工作流的主體,它會根據前一個節點的輸出資料,執行特定操作,像是篩選、發送訊息或建立行事曆。可以串接多個動作節點,讓一個觸發事件引發一連串的任務。


API:串聯服務的無形橋樑
節點與節點之間的資料傳輸,是透過 n8n 內部的機制來傳遞。當一個節點完成任務後,它的輸出資料會自動變成下一個節點的輸入資料。然而,當n8n需要與外部服務溝通,例如讓 Google Sheets 新增資料,則需仰賴 API(應用程式介面)。
可以把 API 想像成一個點餐系統。當使用 Google Sheets 節點來新增資料時,n8n 會自動向 Google Sheets 的 API 發出一個請求(點餐),告訴它「請幫我在這張試算表新增一列資料,內容是⋯」(菜單)。Google Sheets API 接收到請求後,便會完成指定的任務並回傳結果。
n8n 內建的應用程式節點,都已預先包裝好 API 呼叫方式,讓使用者只需填寫簡單欄位就能使用;若無內建節點,也可透過 HTTP Request 節點手動設定 API 請求,與任何外部服務溝通。


三種部署方案,從自架到雲端
要使用 n8n 目前有三種主要方式,分別是自行部署、n8n Cloud,以及透過第三方服務部署。這三種方案各有優勢,例如自架能高度客製化,雲端服務則相對無需太多技術門檻,且費用模式也各有不同。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介紹。
開源自架部署擁有最高自由度
前面有提到,由於 n8n 是開源軟體,使用者可以將其部署在自己的雲端伺服器(如 AWS、Google Cloud)、虛擬私人伺服器(VPS)上,如此一來便能提供最高的自由度與隱私保障,完全掌控所有資料。
不過,此方法的技術門檻也最高。它對運行裝置有基本要求,並且需要使用者自行負責所有維護工作,從安裝、更新到資安防護都一手包辦。也因此較適合具備相關技術知識或有專人管理的企業與開發者。

需付費的低技術門檻方案
如果追求便利、不想處理技術細節,則可以付費訂閱官方的 n8n Cloud 雲端服務。使用者只需透過瀏覽器註冊登入,即可立即開始使用,無需煩惱安裝、維護與資安等問題,n8n 會全權負責所有後端管理,讓使用者專注於流程建構。
除了官方服務,還有像是 Zeabur、Hostinger 等第三方服務。這些平台通常會簡化自行部署的過程,提供「一鍵部署」功能,大幅降低技術門檻。許多這類服務的訂閱費用,單以主機月費來算,甚至比 n8n Cloud 的入門方案更為划算。這讓使用者能在付出較少費用的情況下,獲得類似於自架的彈性與控制權,是介於官方雲端與完全自架之間的折衷方案。
考量到本篇是為入門者設計,主要目標是讓讀者快速體驗 n8n 的強大之處,因此後續將以最簡單、無需額外設定的 n8n Cloud 14 天免費試用版為例,帶領大家建立自動化工作流程。



n8n 實作 1:收到信用卡電子帳單,自動於行事曆建立繳費提醒
你的 Gmail 信箱是不是也累積了大量的促銷、社群通知訊息,或是不再閱讀但一直沒有退訂的電子報,導致重要的郵件被淹沒呢?這裡我們以信用卡帳單為例,透過 n8n 串接 Gmail 與 Google Calendar,當收到當月電子帳單時,就會自動在行事曆上建立 15 天後的繳費提醒,如此一來,就再也不怕因為忘記而延遲繳費。
這個方法當然不只適用於帳單,讀者們也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用同樣的邏輯自行設定關鍵字,像是繳交電話費,或是提醒自己出差的機票與飯店訂位資訊等。
步驟 1:成功登入 n8n 後會進入管理介面。要建立工作流, 第一步點選右上角的「Create Workflow」。

步驟 2:點選面板中間的「+」號,在右側的搜尋欄中找到「On messenger received」這個Gmail觸發節點。

步驟 3:接著會出現設定頁面, 首先需要連結 Credential 憑證,讓 n8n 獲得存取使用者 Gmail 資料的權限。

步驟 4:由於 n8n Cloud 已內建 Google 帳戶連結功能,可以直接點選「Sign in with Google」,並選擇要連結的帳號。

步驟 5:隨後會跳出授權資訊,確認無誤後,勾選同意並按下繼續。

步驟 6:上方出現綠色「Account connected」提示框即代表連結成功。接著點擊一旁空白處或是左上方返回鍵,回到設定頁面。

步驟 7:下一步要讓流程篩選特定關鍵字,所以添加一個 Filter,然後選擇「Search」。

步驟 8:在欄位中輸入想搜尋的關鍵字。這裡以「信用卡電子帳單」為例,也可以透過「or」來搜尋多組關鍵字。

步驟 9:設定完畢後點擊「Fetch Test Event」進行測試,若有成功連結的話,右邊的「OUTPUT」就會顯示撈取結果。

步驟 10:再來要做的是建立行事曆活動。點擊一旁空白觸回到主要工作區,按下「+」號,然後找到行事曆中的「Create an event」節點。

步驟 11:隨即便會進入設定面板,連結 Credential 憑證的方式與前面相同,先選擇連結帳號再進行授權。

步驟 12:選擇要新增活動的行事曆後,即可設定活動開始與結束時間。時間設定可參考筆者範例,或上 n8n 官方文件查詢更詳細的寫法。

步驟 13:再來設定活動名稱, 按下底下的「Add Field」找到「Summary」。
步驟 14:在該欄位中輸入想要的活動名稱。

步驟 15:同樣按下右上方的測試按鈕,右下角出現綠色提示,代表運行成功。

步驟 16:實際打開 Google 日曆,也可以看到活動有確實被建立,並且時間跟活動名稱也都有如同我們的設定。

步驟 17:確認測試流程沒問題後,最後記得要「啟動工作流」。n8n 也會再次提醒,當工作流被觸發,n8n 就會去撈取你的 Gmail 帳號。

n8n 實作 2:先申請 LINE Messaging API
接下來我們要示範的是,當 n8n 沒有內建的 App 節點時該怎麼辦?這裡我們以台灣人日常都會使用的 LINE 來當作示範,透過 API 進行串接。
過去 n8n 其實有 LINE Notify 節點,不過它已經在今年三月停用了。現在的替代方案是使用 HTTP Request,以 API 的方式來串接。但因為 LINE Messaging API 僅有官方帳號可以申請,所以首先需要創建一個自己的官方帳號(也可以想像成是個人專屬的機器人),步驟稍微繁雜了一點,因此筆者這部分先獨立示範如何取得 LINE Messaging API,之後再回到 n8n 進行串接。
步驟 1:進入 LINE Developers 官方網站,點選 Messaging API 產品分頁中的「開始體驗」進行設定。

步驟 2:一般個人用戶沒有商用帳號,直接選擇「LINE 帳號」登入即可。此時,頁面會顯示你個人的 LINE 帳戶供選擇。

步驟 3:成功登入後,按下右上方的「Console」進入控制頁面。

步驟 4:首次使用 LINE Developers 需先新增 Provider,也就是提供服務的開發者身分。

步驟 5:在此隨意命名即可,然後按下「Create」完成創建。

步驟 6:Provider 新增完成後,畫面會出現「Create a Messaging API channel」的選項。

步驟 7:由於創建 Messaging API channel 需要有官方帳號,此時官網會自動跳出讓你新增官方帳號的畫面。

步驟 8:填寫好帳號名稱、信箱與業種(可任意挑選)後按下確定,系統會再要求確認輸入內容是否無誤。

步驟 9:確認資訊都沒問題後,官方帳號即創建完成。這時創建好的官方帳號會自動發送一則訊息給你個人的 LINE 帳號。

步驟 10:不用申請認證帳號,直接進入管理畫面即可。另外畫面還會跳出「同意我們使用您的資訊」的頁面,需要勾選進行授權。

步驟 11:成功進入管理頁面後,因為我們並不是真的要作為官方帳號使用的,所以經營帳號的提示可以先直接關閉。

步驟 12:進入「聊天」分頁底下會有 Messaging API 的選項,點選後就會看到啟用鍵。

步驟 13:服務提供者選擇先前自己創建好的 Provider。

步驟 14:隱私權政策及服務條款可以不用填寫,直接按下確定。

步驟 15:確認啟用資訊無誤後,再次點選「確定」。

步驟 16:接著再回到該官方帳號的管理頁面,就會看到 Messaging API 已設定完成。

步驟 17:最後拉到最底下並點選「Issue」,就會產生出一組 token,這串亂碼可以先複製起來,後續設定會用到。

透過 HTTP Request 串接 LINE 自動發送訊息
雖然我們先前設定了 Gmail 收到信件後,會自動建立 Google 行事曆活動,但考量到並非所有人都有使用行事曆的習慣,因此再來要利用相同的觸發節點串接 LINE,讓 n8n 偵測到相關郵件後,同步傳送 LINE 訊息提醒自己。不過如同先前所述,n8n 目前並未內建 LINE App 相關節點,因此我們需要透過 HTTP Request 節點,搭配上一部分取得的代碼來達成。
可以把 HTTP Request 想像成一個「萬用連接器」,使用者只需參考目標服務(如 LINE)的 API 文件,將正確的方法、URL、Header 和 Body 填入,就能讓 n8n 精準地向伺服器發出請求,實現各種自動化功能。
步驟 1:暫時先不用理會之前做好的工作流,在右側搜尋中找到 HTTP Request動作節點。

步驟 2:進入設定頁面後, 在 Method 部分選擇「POST」,並填入對應的URL;這些相關規範都可以在 LINE 開發者文件中找到。

步驟 3:接著,在 Authentication 欄位選擇第三項「Generic Credential Type」,用以設定 n8n 未內建服務的「通用憑證」。

步驟 4:然後在 Generic Auth Type 中選擇 Header Auth(LINE API 規定),並於 Header Auth 添加新的憑證。

步驟 5:在 Name 輸入「Authorization」,並於 Value 中貼上「Bearer <在上一部分取得的token>」。寫法亦可在 n8n Docs 中找到。

步驟 6:設置完成後,再來因為要設定傳送訊息的內容,所以先回到工作區將Gmail Trigger 跟 HTTP Request 連接起來。

步驟 7:接著將「Send Body」開啟,Body Content Type 選擇「JSON」,Specify Body 則選擇 Using JSON。

步驟 8:現在就可以在欄位中填寫想要收到的提醒內容,寫法可參考 LINE 開發者文件。這裡我們設定第一則訊息為「信用卡繳費通知」。

步驟 9:為方便點選,我想在第二則訊息附上郵件連結。因為每封信網址都不同, 這裡先貼上 Gmail 連結開頭,然後呼叫出「INPUT」。

步驟 10:接著將「threadId」拖曳到連結的後面,這樣 n8n 就能自動抓取每封信件的獨立 ID,確保每次都傳送正確的郵件連結。

步驟 11:最後點擊「Execute step」進行測試,若 LINE 確實收到訊息,就代表流程成功;而如果要正式啟用工作流,別忘了將它設為 Active。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