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 近日舉辦 X300 系列影像技術溝通會,vivo 影像認知產品部總經理湯青良向媒體分享這款年度旗艦手機背後,從底層硬體到演算法的影像佈局。
湯青良強調,vivo 的目標不僅是追求技術極限,更重要的是將複雜的科技轉化為簡單易用的工具,讓每位用戶都能輕鬆創作。

三十年如一日:影像科技的「長期主義」
湯青良在開場便點明 vivo 的核心理念:專注在通訊領域,並將影像視為其中最重要的戰略模組,他坦言,要在單一品類做到極致,需要長期的聚焦和持續的深耕,對 vivo 來說,影像的發展從來不是短期的技術堆疊,而是一種「長期主義」的堅持。
這種堅持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是技術的完全掌握,湯青良表示,vivo 的核心演算法已經達到 100% 自主研發,確保在底層邏輯上具備絕對的自由度,其次是與產業夥伴的深度共同研發,他特別提及了 vivo 與聯發科之間的密切合作,從硬體規格定義到平台優化都進行了聯合開發,甚至笑稱 X300 Pro 的誕生是「台灣人與 vivo 共同開發的手機」。


他總結 vivo 的影像核心主張:「讓普通用戶也能很簡單地拍出好照片,也讓專業用戶能夠很好地創作。」簡單來說就是,vivo 試圖用科技賦予廣大用戶創作能力,讓科技可以更簡單的願景。
長焦與兩億像素:挑戰技術與體驗的極限
談及 X300 Pro 的影像技術核心,湯青良將重點放在對「長焦最好」的極致追求上,他指出,將「大感光元件的長焦鏡頭」放入手機這個過程充滿挑戰,無論是空間堆疊的難度,還是模組與系統之間的磨合,都必須經過長期的嘗試。

X300 Pro 具備目前市場上焦段最長、感光元件也最大的長焦鏡頭,並結合 vivo 專門設計的控制演算法,達到領先業界的 CIPA 5.5 級防抖效果。湯青良解釋,這不僅是單純用上好的硬體設計,更是透過演算法對傳感去抖動數據進行即時匹配和補償的結果。


在軟體層面,vivo 重構長焦演算法體系,強化降噪與還原引擎,並引入了生成類演算法,以確保高倍率變焦下的畫質依舊保持真實感與清晰度,此外,全新的兩億像素主攝,同樣經過專門的演算法重構,能讓用戶在 X300 Pro 上達到全焦段 5000 萬像素的拍攝能力,大幅提升裁切和二次創作的空間。

從舞台到旅拍:解決用戶真實痛點
vivo 影像認知產品部總經理湯青良表示,vivo 的影像策略,從來不是孤立地談論規格,而是緊密圍繞用戶的真實使用場景來設計系統方案。
例如在演唱會情境,用戶常面臨「拍照還是錄影」的兩難,湯青良透露,X300 Pro 導入獨特的 「拍錄分時架構」,當用戶在錄製 4K 60 幀影片時,點擊快門拍照,系統並非簡單截取影片畫面,而是通過多幀處理,運行獨立的拍照演算法,讓用戶在錄影的同時,也能獲得接近於純拍照畫質的照片,這一創新解決了用戶在演唱會、體育賽事等動態場景中抓拍和錄影無法兼得的痛點,同時也針對舞台燈光帶來的摩爾紋等問題提供了專門的消除演算法。


而在旅拍人像的情境中,vivo 認為,旅途中的美照是用戶的剛性需求,因此 X300 Pro 不僅在人像細節處理上累積了豐富的調整經驗,更重要的是提供多樣化的風格選擇。他強調,人像審美是多元的,vivo 提供了包括蔡司自然人像(高質感、低磨皮、更真實)與鮮明人像(美化強、瑕疵少、更討喜)在內的多種選擇,滿足用戶「希望比真實的自己稍稍好看一點」的普遍心理。

除了靜態影像,vivo 也在拍攝技術中融入 AI 應用,湯青良表示,vivo 的 AI 理念是服務於用戶場景,而非盲目地追求技術噱頭,例如,vivo 推出的江南風格濾鏡,就是通過 AI 運算,將用戶對「煙雨朦朧」的詩意想像轉化為實際的畫面效果,賦予一般用戶創造氛圍的能力。
在影片方面,vivo 透過與聯發科的聯合優化,讓 X300 Pro 在極高的環境溫度下仍能達到穩定的長時間錄製,並支援 4K 60fps 與 4K 120fps 的電影級創作,以及高動態範圍的 Dolby Vision 影片錄製。

總結來看,vivo X300 Pro 不僅在規格上達到業界頂尖,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的研發思維,以「長期主義」的投入,持續聚焦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真實需求,並以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將複雜的影像科技轉化為大眾觸手可及的創作工具,在湯青良的眼中,vivo 在影像領域的努力,目標是超越所有競爭者,最終在影片與攝影的口碑上比肩甚至超越頂尖品牌。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