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

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

壹傳媒在最近成為話題焦點的「動新聞」推出前,就曾邀請筆者參加該服務的座談,希望能夠給予他們”建議”。(不過筆者還沒踏出會場,壹傳媒就發了這則報導,等於蓋章背書,唉。)壹傳媒動新聞的推出,一方面嘗試在做的是傳統媒體想要跨界電子媒體時所謂的「虛實整合」,另一方面也在試著如何以另外一種手法呈現新聞,筆者的看法是:

內容羶色腥?傳輸費比較重要吧!

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

▲動畫呈現新聞是否不妥?但誰才看得起動新聞呢?(圖片來源:蘋果日報網站

壹傳媒的動新聞基本上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利用QR Code或者蘋果日報上的四位數號碼透過手機開啟影片,另一則是利用手機認證與蘋果日報網站連動,直接線上觀看(這一點沒有傳輸費問題,登錄會員時也僅限18歲以上登錄,除非填假資料)。就透過手機觀看來說,壹傳媒也在網站上提及資料傳輸費的問題,如果未申請如中華電信mPro等3G吃到飽的服務,利用3G串流5MB的影片,大約就要40~50元的傳輸費用。當然,收到帳單一定會被嚇到的。

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

▲全世界智慧型手機的流量統計,光是iPhone就佔了四成。

座談會上提到手機動新聞時,筆者就有這樣的疑惑:既然傳輸費是個問題,那為什麼不就針對台灣主要搭配3G吃到飽費率的Windows Mobile、iPhone與Android平台推出程式就好呢?壹傳媒的想法是利用每日50萬份、一份報紙3~4人傳閱的蘋果日報來推動新聞,讓讀者都能透過QR Code來瀏覽影片。提些筆者的後見之明,如果透過手機程式來推送影片,一方面智慧型手機與3G吃到飽的使用者大多是成年人、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透過軟體的分級機制,如iPhone的Parents Control來限制未成年人購買,才不會引起一知半解政府官員的大發雷霆和過當措施

接著,來談談虛實整合與QR Code。

QR Code在日本很紅,台灣推得起來嘛?

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

▲QR Code在日本實在很常見,但台灣呢?

筆者有著閱讀日文雜誌的習慣,雜誌上無論抽獎、廣告等頁面都常看到QR Code,利用手機一拍就能直接進入網址,送出資訊以供抽獎、或者看更多內容都很方便。台灣推不起來的原因,就筆者認為,一方面是大多數的手機本身沒內建Decoder功能;另一方面則是手機上網在台灣的普及率直到今年iPhone等智慧型手機熱賣後才有略為增長。當市場本身不夠大時,自然也沒有出版業者、廣告主願意在珍貴的版面上放一個沒人用的QR Code。

QR Code會不會因為動新聞而被推動呢?筆者並不認為會。當iPhone、Android、WM與Symbian成為智慧型手機的主要平台時,以雜誌而言,與其給一個QR Code讓讀者連到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補充訊息,不如直接寫好一個程式,將訊息推到手機中,不管是利用RSS Feed、推播通知都更為直接而有效。提供智慧型手機接觸資訊的管道,比起培養使用者拍下QR Code連結到訊息的習慣,前者容易得多了。筆者就常在通勤時利用「Wired Product Review」、「All Things Digital」等程式來收看美國最新的科技評論與產品評測。

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

▲直接把內容推到3G吃到飽的成年人手中,除了人少以外,至少問題不會太大。

數位時代,要怎麼把內容推到「對的使用者」手中,管道非常重要。QR Code搭配解碼軟體可以讓大多數手機使用,但是,我們未曾經過如日本那般的轉型期,iPhone、Android等智慧型手機出現,才推動了3G吃到飽市場。這些手機不需要透過QR Code就能接收到訊息時,那又為什麼要走回頭路呢?

(小抱怨:沒近拍功能的iPhone 3G,實在難以辨識蘋果日報上的QR Code。)

動新聞的內容真的這麼不堪入目嘛?

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

▲CSI的屍體是假的,動新聞裡的屍體是真的,造成一樣屍體兩樣情。

動新聞的內容被提出與「藍色蜘蛛網」、「玫瑰銅鈴眼」等真實犯罪改編的節目作比較。其實這也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國外,我們都知道CSI是虛構的犯罪影集,但你要是常看Discovery、AXN等頻道,由真人演出兇案、探討犯罪的節目還真是不少。動畫也好、影集也好,形式本身不是問題,而在於:他是不是真的?

筆者曾經在半夜看過一個節目,介紹美國某個小鎮在90年代發生的連續殺人案件,一共有十幾位妓女、半夜外出的女性受到殺害。殺害、棄屍等過程比起動新聞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重要的是:這節目解釋了警方的辦案手段、更提醒了觀者注意自身安全的重要性—兇手並不長得凶神惡煞,而長得平常到讓人絲毫無戒心—於是具備了教育意含。

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

▲蘋果一定羶色腥?必要的安全資訊和警示,蘋果也提供得最多。

一般遇到交通意外,除非現場被監視器、路人拍下,不然當突發記者趕到時僅剩下地上的血跡,很難讓人知道事情經過。筆者看到的第一則動新聞是這樣的內容:

鄉下某位老婦人與女兒早上騎機車經過鄉間小路時,十字路口一名酒駕者超速開車撞上,婦人當場死亡,女兒也受傷。事後酒駕者感到非常慚愧。

說實在的,雖然這則新聞中有著腦漿四濺的新聞照片,實在噁心。但是這樣的交通意外就是會週期性發生在台灣鄉間,不過大多數的人騎車經過馬路時,還是不會多看一眼;也還是有人依舊喝醉了酒在認為沒有人的鄉間小路上開車奔馳。這則動新聞其實就像是警察、公路總局等政府單位不斷花錢製作的宣傳一般,但因為是真實事件,而更讓人怵目驚心。一則新聞、一張圖片,讓讀到的人不感痛癢;但看到動畫中的車禍經過,騎車經過十字路口時,你會不會突然想起而減速注意兩側?開車經過鄉間小路時,會不會放慢速度,避免有車突然衝出呢?

壹傳媒「給你一拳」的衝擊,就筆者認為,它雖然是極端的手段,但也試圖重建社會秩序。

小編雜談:蘋果〔動新聞〕

性侵新聞太過?讓15歲少女與39歲男子喝酒外宿這才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吧?

當然,我們實在不想每天配著屍體加裸體下飯,但犯罪、性侵、暴力、自殺等事件真實地發生在台灣,甚至有可能發生在我們周遭。壹傳媒的手段雖然太過,但讀新聞,也得讀懂背後的警惕和教育意含,這是相對重要的。

不過這也只是筆者的個人意見,大家如果有不同的看法也可留言討論。

董福興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18af52047b956678cbf94d1f4001a81a?size=48&default=wavatar
1.  王小玲 (發表於 2009年11月27日 16:43)
性侵新聞太過?讓15歲少女與39歲男子喝酒外宿這才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吧?--->這真的是我們才應該正視的問題...如果否定了成年公民有如此的思考判斷能力,也許不是動新聞的失敗,而是台灣教育與公民的失敗...
C987c12fcc5355d159179df66d884743?size=48&default=wavatar
2.  ==||| (發表於 2009年11月27日 16:46)
http://chinese.engadget.com/2009/11/18/appledaily-news-animation-qrcode/
借引用癮科技�?� 的回答:
『抱歉!不是針對你的回應,只是有感而發!

以前社會新聞是以文字陳述人吃人,
蘋果即將已3D動畫演給大家看;
我們將會看到被砍殺成蜂窩的死者,
子彈射穿腦袋爆漿的模樣,
被強姦者無處可逃,
加害者帥氣的行為,彷彿武功蓋世(看過該動畫的就知道了)
這時,我們該大聲為影片叫好?

這樣的社會與羅馬競技場有何不同?
對羅馬而言,競技殺人不過娛樂而已!

在這個多媒體的時代,不要以為我們只是隱身於人海的鄉民,
有朝一日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難保自己不會掉落在這吃人的現代娛樂!

好看嗎?有誰自願成為主角呢?』
Ead5ff1bd95672679dbedd1f7721e821?size=48&default=wavatar
3.  MUBI (發表於 2009年11月27日 17:44)
"CSI的屍體是假的,動新聞裡的屍體是真的,造成一樣屍體兩樣情。"


由上面這句話,我想請問,你認為動新聞是新聞還是影集?

如果是影集就改成"動影集"嘛~~看能不能通過電影分級制度。

如果是新聞,為什麼要特地做成動畫,還大肆渲染+改編?

這位小編
"曾被邀請參加該服務的座談,希望能夠給予他們”建議”。(不過筆者還沒踏出會場,壹傳媒就發了這則報導,等於蓋章背書,唉。)"

這還真是委屈啊!

不過看下來通篇內容都是拐個彎讚同動新聞的,所以好像也沒差。

這做法跟"打著新聞自由的旗號踐踏言論自由的壹傳媒",非常類似呢。
12bb67d53a5fce7c2c09ed9d641273f9?size=48&default=wavatar
4.  sutl (發表於 2009年11月27日 17:51)
我認為只有假新聞需要法辦。

報導真相是新聞的義務與責任。
5f10f0d62e1a015ffb136a8808cc172e?size=48&default=wavatar
5.  陳俊穎 (發表於 2009年11月27日 18:04)
現代人只有見到血腥驚悚的才會有記憶(震撼教育)
如果用這種方式可以降低社會問題 何樂不為呢?
9b9ffcbdbd0336ea379d4d63f332686d?size=48&default=wavatar
6.  無名 (發表於 2009年11月27日 18:38)
我認為做好內容分級就沒差,什麼樣的內容給什麼年齡層的人觀看比較直得關心。

今天蘋果的內容已經碰觸到了台灣的分級制度,卻又是隨手可得。

筆者做為一個成年人,已經有足夠的是非判斷能力,看到這些內容可能覺得沒什麼,甚至還能依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思考出影片背後的涵義和需要被提醒的部份。

但在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時,如果我有孩子,我寧願花時間看完這些內容後,親自用我的言語去告訴他該注意什麼、該怎麼做。

而不是放一片好料的給他看看就當成是性教育。

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看不起孩子們對自己行為上的定力。

而是當我看到筆者的文章時,想起有人念到大學了,還會幹出報警幫忙拔車鑰匙、修熱水器這種蠢事時的擔憂...。
F43007dfd78ecc765690c48a13b3fbd7?size=48&default=wavatar
8.  CC (發表於 2009年11月27日 20:48)
「但讀新聞,也得讀懂背後的警惕和教育意含,這是相對重要的。」

你想期待一個十歲的小朋友(或是思想尚未成熟的人)在自己看蘋果時讀懂新聞背後的意義嗎?


非常同意樓上"無名"的看法。
Ffe1c7787b3454f442cd788e337f2242?size=48&default=wavatar
9.  elgoog (發表於 2009年11月27日 21:51)
我是認為,那些受害者被報章的文字消費一次,
再被蘋果旗下報紙的示意圖消費一次,
現在動新聞也再來消費一次,
這實在......

有誰願意呢?
想想受害者的感覺吧!
誰也說不準有一天你也會成為影片中的主角啊!
6321cc663d4bbe419e7552105313b137?size=48&default=wavatar
10.  Johnson0707 (發表於 2009年11月27日 21:55)
問題是,真的會嗎? 還是變更多呢?
4e9da4e0d57dc4c6d3c6de5a560fb176?size=48&default=wavatar
12.  FE (發表於 2009年11月28日 14:09)
反正大家都習慣看文字了,能懂的就懂,講不好的會讓人不懂,但影片卻讓人不用去想象,直接就能懂,只是怕知道太實際的真相,簡單說就是只想掩耳盜鈴吧!事實的發生,卻寧願以後有相同的事情再重演,而不想直接教育說這樣樣的行為不好,只要看不見就好了!
Ce62618eeb43fb2e3c6cd23c14eb4836?size=48&default=wavatar
13.  ieie (發表於 2009年11月28日 20:44)
其實平常生活似乎平靜無波,大家忙著粉飾太平,但是與其關注無能的偶像,而會發生事情的市井小民,才是應該關心的主角,他們的生活出狀況,才是我們要多關心,想想竟然多人無法幫助的小林災民,在事前我們平常是不是常常疏忽了什麼?動新聞會有這種新聞出現,不忍看但希望是真的沒有這麼糟的事件再度發生。
928cd9a326c1b7082ff69ccd2a5d9dd5?size=48&default=wavatar
14.  Zohar (發表於 2009年11月29日 14:56)
影集、電影好歹也算有分級制度
那為什麼動新聞就因為沒影集、電影逼真就不必分級?
這樣說來成人向ACG是不是也可以說沒電影、影集逼真所以不該分級?

上次在某雜誌刊物上看到朱學恆說大人以為小孩子會分不清楚好壞這點很愚蠢
個人覺得朱學恆寫的那篇文章更脫離現實
現在很多2、30幾歲的人都用自己的標準認為未成年人也懂得判斷是非
實際上呢?只要去現在國中、小,甚至高中去看看,就會發現根本不是這樣
網路論壇上一提到這些族群多半也是馬上聯想到負面形容詞,現在的青少年價值觀真的正確?

回到動新聞,新聞報導用文字或圖片報出來就好了,為什麼要搞成動畫?
請問知道39歲男子怎麼對15歲少女怎樣又怎樣的詳細過程有何意義?
難道是認為寫成詳細過程有如成人小說、所以乾脆用演的?
這動新聞的出發點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PCADV編輯在捍衛這動畫幹什麼?
新聞自由是一回事,有礙善良風俗是另一回事

還試圖重建社會秩序呢,請問把被害人遭施暴過程演出來可以重建什麼秩序?
講白點,人類是很賤的,很多事情都要痛過才會知道要躲
今天把性侵過程做成動畫除了讓時下年輕人看得心癢癢、甚至可能會忍不住模仿外
個人是完全看不出有什麼「試圖重建社會秩序」的含意在裡面
Aca5d49eb305220828aa41f39c4bf425?size=48&default=wavatar
15.  可憐 (發表於 2009年11月30日 09:11)
這種偏袒一方的文章,觀念又不正確,是我在這邊看過最差勁的一篇。
B3abfc3a389d9ee25be4efddbe656128?size=48&default=wavatar
16.  過分 (發表於 2009年11月30日 11:08)
動新聞的畫面只是把被害人與被害人的家屬
再傷害一遍~
他們憑什麼將自己的利益建立的別人的痛苦上~

國外有很多殺人的案子
是因為看了閃靈殺手
覺得這樣很酷~很炫~
他們很多也都是成年人~

有誰還會覺得國中小與高中的學生自己有分辨能力?
要是自己有分辨能力
又為什麼有這麼多未成年的犯案?

覺得學生自己有能力判斷 ?
大人犯案都一堆了~ 還期待什麼?
不然社會的道德標準為什麼會存在~

如果那些未滿十八歲的學生有分辨能力的話 
那為什麼我們對未成年犯案有比較高的容忍度?
為什麼我們還這麼注重小孩子的教育
覺得他們是我們未來的希望~

作者的文章在網路上有很大的力量
希望你可以多做一些對社會真的有正面影響的事情與文章
A7d3350bed7be87b3334ae794629fe86?size=48&default=wavatar
17.  飛越太平洋的芭樂疤 (發表於 2009年12月01日 13:20)
動新聞是「新」聞,CSI是虛構,而90年代連續殺人也有幾十年歷史,蘋果的動新聞是造成新聞中人物的二度傷害,不是有個立委偷情被抓包,然後透過動新聞模擬出來嗎?而且動新聞多為自編自導自演,幾乎都是透過動畫團隊的想像,已經是扭曲事實,若不論血腥、暴力,這樣的新聞已不是新聞
A7d3350bed7be87b3334ae794629fe86?size=48&default=wavatar
18.  飛越太平洋的芭樂疤 (發表於 2009年12月01日 13:23)
作為一個媒體記者再報導新聞時需要的是什麼?客觀、公正還有真相,你說動新聞雖具備真相,但在動畫中增添虛構的花編,這樣還算是真相嗎?我想不是吧
C1129ce38b589b89991013ef871694dd?size=48&default=wavatar
19.  我是賓士 (發表於 2009年12月01日 22:42)
引述 樓上大大的話
"不過看下來通篇內容都是拐個彎讚同動新聞的,所以好像也沒差。
這做法跟”打著新聞自由的旗號踐踏言論自由的壹傳媒”,非常類似呢。"
個人深表認同....

我想
小編如果周遭有親朋好友是事件的受害者,然後這樣的動新聞一直血淋淋的重播
可能多少會感受到被害家屬的憤怒了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