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大量生產的消費電子類產品總有著相似的發展進程。先是為了解決某種需求,而誕生了一個新工具;然後逐漸從專業領域或是實驗室裡,慢慢普及到大眾用戶的手中。

這時,產品開始思考工業設計、易用性等問題,不斷在發展中改進自己的定位,淘汰其它競品;最終確定一個適用於所有人的形態。

這個最終的結果,便是大部分消費者對該產品類型所認為的「最佳解」。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我們之前曾說,蘋果 iPhone 會被其它友商「致敬」和「模仿」,是因為它給出了智慧手機產品在當下堪稱「最佳解」的方案之一,從現在氾濫的瀏海螢幕來看,這更是一個被主流市場驗證過的可行的產品形態。

但如果不是領先者,一般很難享受到這樣的「待遇」。由於研發實力的關係,行業領導者往往能夠更早一步用上最新的技術,然後將其商品化推向大眾市場,顛覆性創新被認可後,中小品牌也會更傾向於推出與之相似的產品。

在這種體系下,那些真正改變世界的消費電子產品都不以解決個體需求而生,而是從一開始就考慮到所有人的使用習慣,甚至得提出一個「連維修性都要考量在內」的設計策略。對商業而言,前者意味著更高的回報率,而後者則意味著未知的風險。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但從眾心理成為一種的普遍的現象也不是什麼好事,不說消除差異化後的平庸和無趣,消費者也會因「習慣」而質疑新事物的出現——這個習慣,便是由大量的「最佳解」產品造就的。

當然,伴隨技術的發展和週期更迭,單一需求的產品必然會被更好的複合功能產品所替代,但換個角度說,「最佳解」是否就意味著發展的結束?這不僅是智慧手機,就算放在其它幾個消費電子產品中,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個人電腦已經預吿了智慧手機的未來

先來說說個人電腦,這個產品線的發展歷程明顯要比智慧手機更長。從最早的 IBM,再到之後的微軟 Windows 和蘋果 Mac,歷經數十年後,以通用計算平台而存在的個人 PC 或者說筆電,基本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形態上的「最佳解」方案。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看看大部分人現在在用的筆電電腦,無非都是一塊螢幕加一塊鍵盤和觸控板的組合,這種形態確定以後,週期性的更新也只能圍繞幾個領域在改進,比如說變得更薄,或者換顆性能更強的處理器,再延長一下電池續航等等。

所以有一種論調也說,過去這幾年 PC 市場的局面,未來會在智慧手機市場重演。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個人電腦僅僅只是一個高級一點的辦公用品,只要性能還能滿足自己的工作需求,買一台電腦就可以用好幾年,那麼也沒有換機的必要;至於 DIY 改機,比較偏向是特殊玩家的話題。

當大家都是抱著「又不是不能用」的心思,便開始直接影響到生產電腦的人。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PC 市場已經連續好幾年都是處於緩慢下滑的狀態,佔據市場主流的如聯想、HP 和 Dell  等品牌,已經利用自己的量產優勢逐漸淘汰了中小企業,但又找不到進一步增長的空間,現在只能開始以低價的方式嘗試吸引學生一族。

而這,也是個人電腦得出「最佳解」形態後正在面對的問題。當使用習慣定型後,是否還有突破的動力存在?還是說它表現的太好,以至於還不需要被改變?

如果非要為個人電腦找一個答案,現在會更傾向於後者。畢竟鍵盤仍然是我們輸入文字的最佳手段,滑鼠或觸控板仍然是圖形化介面下最好的控制方式,為什麼我們要拋棄很好的東西?而語音的糟糕程度,我們也已經領會過一次了。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當然,「漸進式的創新」仍然存在。我們可以期待在 MacBook Air 這樣的超薄筆電下達成高效能的工作,而觸控螢幕也讓我們打造出了 Surface 或是其它形態的變形筆電。這意味著,儘管形態已經基本固定,但在不同的階段中,個人電腦的「最佳解」仍然是在不斷發展的。

遊戲機本質上是個內容生意

和 PC 筆電一樣,現代遊戲主機衰落論同樣被提及了很多次。這其中有外部競爭者的原因。畢竟時間本來就只有這麼多,玩手遊又不費腦袋,願意玩遊戲主機的自然只有少數,我們沒理由不懷疑遊戲機的未來。

但和 PC 或是智慧手機不同的是,遊戲機服務的不是大眾市場,而是玩家市場;它不是一個純硬體載體,而更多是一個依靠遊戲內容的產業。這也讓它在尋求形態「最佳解」過程中展現出獨特的一面。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一個是「世代化」概念的存在,由於摩爾定律的技術限制,加上 3A 遊戲超長的生產週期,意味著索尼和微軟無法採用一年換一代的方式對遊戲機進行改朝換代。事實上就算是 PC,一年升級一次硬體的人也是少數。

所以,遊戲機的「最佳解」不是固定的,但它往往要在 5-7 年後才會更新一次。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圖片來自:Pixel Bedlam

但在過去數十年裡,遊戲機也有逐漸走向固定形態的部分,那就是手柄了。方向鍵、指令鍵、搖桿、L/R扳機,符合人體工學的握柄等,這組交互組合基本可以滿足當代遊戲的需求,它們的演變也是遊戲由 2D 走向 3D 過程中逐漸成型的,所以核心仍然是「硬體服務於遊戲軟體」。

當然,我們還會提起任天堂,也會想起 Wii 主打的體感和 NDS 興起的雙螢幕交互。作為這個市場裡最不按套路出牌的人,這些差異化的玩法很難算是「最佳解」,劍走偏鋒也意味著它們會迎來不同的結局。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從結果來看,Wii 和 NDS 創造了遊戲業的重大革命,也取得了商業上的勝利,但這種勝利是建立在藍海市場而非核心遊戲市場上的;之後重走舊路的 Wii U 以失敗告終,則證明「最佳解」之外的創新,本身就是一件極具風險的決定。

相比之下,索尼和微軟的遊戲機更接近這個品類的「最佳解」,但發展到第八代也就是今天的 PS4 和 Xbox One 時,兩者的核心架構已經基本相似,產品形態基本已經走向一致了,不同的只是部分遊戲而已。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更重要的是,下一代遊戲機的「最佳解」定義,現在也在發生變化:到底是繼續做一個高規版 X86 主機?還是學習 Switch 的融合路線?這些都是未知數。

但唯一能確定的是,只要玩家們仍然願意為好遊戲買單,遊戲機的商業模式就仍然會繼續走下去;但倘若沒有好遊戲,遊戲主機的硬體「最佳解」便不具備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平板電腦理應是最靠近完美形態的產品

最後我們可以再看看平板電腦,拋開早期為專業用戶設計的 Tablet PC Edition 不說,如果以 iPad 為起點,平板的發展時間比智慧手機還要短。照這麼說,這個產品理應還處於一個邁向成熟期的階段。

可從市場反應來看,平板電腦僅僅才紅了三年就面臨下滑趨勢,這個時間比很多人預想的要短不少,如今還出現了和 PC 電腦類似的衰退狀態。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圖片來自:SilentTek

單論產品形態,平板電腦其實是最靠近「最佳解」方案的。不信的話可以看看iPad 在這 8 年裡的變化,基本只要朝著「更輕更薄螢幕佔比更高」的目標走就好了,也不需要像智慧手機一樣牽一髮而動全身。

既然有著「最佳解」產品形態,為什麼沒辦法成為和智慧手機一樣的必需品?這可能和平板本身的定位有關。如果說我們仍然需要筆電或電腦來辦公,也仍然需要遊戲機來享受那些高品質的主機遊戲,那平板電腦的需求就模糊多了——它看似可以完成很多事,但不管是看影片、玩遊戲、瀏覽網頁、看電子書,都並非只有平板電腦才能辦到。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這種命運可能從一開始就被注定。初代 iPad 本身就是以「一款超大型 iPhone」的身份出現的,包括之後各種 Android 平板也一樣,在共同的軟體基礎下,你能找到我們有需求,且只有平板電腦能做,而智慧手機和 PC 都完全做不到的事嗎?大概還不存在。

功能的重疊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平板電腦很容易被其它產品所替代。比如說對一個愛看書的人來說,更為垂直細分的電子書閱讀器,肯定是比 iPad 更合適的選擇;換成喜歡追劇的家庭主婦,螢幕稍微大一點的手機也不見得差到哪裡去。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正因為如此,平板電腦一直在調整自己的定位,以尋找更適合自己的用戶群:不管是曾經的專業用戶,還是現在的大眾用戶,亦或者是未來的學生用戶,只要還有市場,平板電腦就還能賣得出去。往好的方向看,如果我們能夠找到替代鍵鼠的生產力方案,平板電腦和個人 PC 最後應該會真正融合到一起,這幾乎肯定會成為確定的事實。

畢竟,它更應該作為 PC 電腦的「最佳解」而存在的。然而現在很多人只是拿 iPad 看影片,實在是有些可惜。

產品的「最佳解」,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儘管這次刻意沒有提及智慧手機,但從另外三個產品類型的發展狀況,再重新思考智慧手機的「最佳解」形態時,多少還是能找到相似之處的。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抄 iPhone?為什麼筆電、平板、手機幾乎都長同一個樣?

說白了,消費電子產品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吃「技術」的領域,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很多所謂「最佳解」,只是代表在某一時期產品形態達到了巔峰,並能夠覆蓋當下幾乎所有人的需求。當商業模式基本定型後,如果沒人願意繼續推動變革,也沒有新巨頭的加入,那這個產品就注定不可能有大的變化。

所以,「最佳解」更多意味著一種階段性的結束,好比大家都達到了共同富裕的狀態,但沒人知道何時會開啟下一個新階段,也沒人知道哪家巨頭是不是在實驗室裡還藏著什麼壓箱寶的技術,那並不是用戶能夠決定的。也因如此,智慧手機等產品的未來,依舊不可限量。

題圖來源:iMore

 

ifanr
作者

ifanr依托於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潮,用敏銳的觸覺、出色的內容,聚焦 TMT 領域資訊,迅速成為中國最為出色的新銳科技Blog 媒體。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