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常客優惠新制2月1日上路!忠誠回饋和月票哪個最省錢?圖表懶人包試算給你看

捷運常客優惠新制2月1日上路!忠誠回饋和月票哪個最省錢?圖表懶人包試算給你看

2020年一開始,雙北捷運立刻有新氣象,除環狀線第一階段1月19日試營運,農曆年後正式開張,2015年起上路的電子票證8折優惠也走入歷史,新的「捷運常客優惠」將在2月1日上路,以「搭乘頻率」作為忠誠度憑據提供乘客現金回饋。

延伸閱讀:確定取消8折優惠!台北捷運票價新制看「忠誠度」,誰受惠?誰變貴?

常客優惠划不划算?每月搭車次數、平均車價成比較關鍵

不少月票捷運族十分困惑,究竟該繼續買1,280元月票,還是改用計次優惠的捷運常客制比較划算? 由於捷運局統計,67%乘客每月搭乘次數不超過30次 ,也就是說,這群人不是天天利用捷運上班及返家,因此這些人幾乎不在月票族群內。

▲一張圖弄懂常客優惠級距。
圖片來源:北市捷運局

再來討論剩下3成乘客,由於他們幾乎每天靠捷運通勤,是最容易困惑是否要放棄月票的乘客。若以一個月搭44趟(22個工作天,上下班各一趟計算)來說,新制度可以享受75折優惠。

在75折優惠方案中,要求每月搭乘頻率是41趟以上,建議單趟車資40元以上乘客,若確定每天搭捷運上下班可以考慮轉用月票。單趟票價35元以下的乘客放棄月票吧!常客優惠比較適合。

但75折方案卡在40次跟41次會有大差異,關係到打折8折或75折,所以十分建議消費者可以判斷當月工作天數或預估使用量決定買卡與否。

未來搭乘優惠選擇也會更複雜,比方過年、2月天數少,若上班日低於20天,通勤族每月少搭(少於41趟,比方因為請太多特休或當月國定假日多)就會落入8折區,這個折扣區間的乘客,其實多數建議參與常客優惠,不要買月票。

換言之,購票心法是,當月上班日少,國定假日多,導致上班天數低於20天,加上不是45元(含)以上票價區域乘客,請用常客優惠。

▲長途乘客,若天天搭乘,可以選月票。
圖片來源:北市捷運局

工作天數超過21天,也就是每月搭乘42次以上,且票價45元以上可以改用月票,40元以下票價區域(40*42*75折=1260元)則還是常客優惠就好,因為比月票1,280元便宜,除非具體知道本月有較多通勤以外的搭捷運需要。

至於高頻率搭乘捷運的「捷客」,每月搭乘超過51趟,優惠最高鎖在7折上限,因此單趟35元以下建議仍參加常客優惠,只有搭乘51趟以上,單趟都超過40元以上的乘客,可以改月票吃到飽。

以下試算新舊制誰優惠:

由於月票是不計搭乘次數,都只要1,280元,以每天搭捷運上下班的上班族為例,新常客制度上路前(電子票證8折),當通勤往返兩站原價35元,一個月44次算下來是1,232元,但若上下班,還會搭捷運外出辦事或聚會的乘客,就可以考慮買月票(1280元)。

但常客新制上路後,44趟屬於75折優惠區,消費者每趟搭乘35元都打75折,總計最後支出1,155元,在常客新制是被多獎勵的一群,比舊制省77元。

必知的冷知識:公車轉捷運常客省更多

因為轉乘(公車轉捷運)有額外優惠,新制上路,高頻轉乘族也受惠。
搭公車前往搭捷運轉乘,每趟可折8元,舉例本趟捷運車票20元,但出站時會只收取12元,該8元雖然沒支付,但捷運局在累積現金回饋時,會用乘客支付了20元計算,所以通勤族可以盡量轉乘,並使用常客優惠,那麼除了賺到轉乘優惠金,還可以讓折扣更高。

▲捷運預計更改費率計算方式,未來怎麼搭必須多算算搭乘頻率。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環狀線確定將開放試乘!通勤時間、捷運票價到底省多少?

比較新制跟舊制差異

舊制: 小云每天從家裡搭公車五站,到府中站轉捷運上班,抵達國父紀念館站後步行到公司,這段捷運35元用悠遊卡支付打8折花了28元,但又因轉乘折扣8元,實際支付20元捷運費。上班一趟花費35元(15元公車+20元捷運)。

但若新常客優惠上路,小云每趟上班花費42元(公車15+35-8)。

看起來常客優惠讓小云單趟車資大增,但其實不然。

新制: 若小云每天通勤上班,每個月至少搭乘捷運41趟以上,享受75折優惠,那麼35元的捷運費會回饋8.75元到小云次月悠遊卡上,等於一趟捷運費用是35-8.75元回饋金-8元轉乘優惠,捷運費變成18.25元,上班一趟捷運加上公車費等於33.25元,更便宜了!

若只是捷運搭乘40次以內呢?若是8折常客優惠,則小云捷運回饋金變成7元,35元捷運票價-7元回饋金-8元轉乘優惠,跟舊制一樣都是20元。

換言之,捷運常客若搭乘頻率高,用到轉乘機制,反而有更高的節費空間。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