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組織發表報告,「全球大封鎖」將導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國際貨幣組織發表報告,「全球大封鎖」將導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了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急劇收縮3%。這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導致各國採取隔離和社群疏遠等控制疫情的舉措以來,IMF發佈的第一個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報告。IMF說,「全球大封鎖」將導致自「大蕭條」以來最大的經濟衰退。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在今年1月發佈的全球展望中,IMF預期全球經濟今年將有3.3%的增長,意味著該機構在短時期內將全球2020年增長預測下調了6.3個百分點。IMF稱各國為控制疫情採取的必要措施使整個世界陷入「大封鎖」狀態,導致經濟活動以百年難遇的規模和速度崩潰,遠遠超出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導致0.1%的收縮幅度。

IMF預計,假設多數國家的疫情和必要的防控行動在第二季度時達到峰值並在下半年減退,各國採取的政策行動能有效防止企業大面積破產、長期失業和系統性金融壓力,2021年全球經濟將會有5.8%增幅。那將是自1980年以來全球經濟最大增幅。

即便以上預測準確,IMF提醒主任吉塔‧格皮納特說:「這是全球性的危機,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倖免。」 

經濟倚重旅遊、飯店、娛樂業的國家將遭受經濟重擊

對於經濟增長依賴旅遊、旅行、飯店和娛樂業等行業的國家,其經濟正受到尤其嚴重的干擾。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面臨全球風險偏好減弱導致資本流動空前逆轉帶來的額外挑戰和貨幣壓力。此外,IMF提及,一些經濟體在陷入這場危機時就處於脆弱狀態,經濟增長疲弱,債務水平高企。

格皮納特說:「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同時處於衰退之中,這種情況是自『大蕭條』以來首次出現。」據IMF預測,今年發達經濟體將收縮6.1%,正常情況下增長水平遠超發達經濟體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預計業將收縮1.0%。如果不包括中國,則收縮2.2%。

總體上,IMF預測有170多個國家人均收入將會收縮,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1年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復甦。

IMF的預測,亞洲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裡面,中國和印度2020年將會有1.2%和1.9%的正增長,但東盟五國則會收縮0.6個百分點。

根據這個預測,中國在2021年會有9.2%的經濟增長,為各經濟體之首。 

中國發表的經濟數據太過「樂觀」

中國在今年頭兩個月因疫情防控導致經濟活動停擺,產出驟降程度超出大多預期。本週中國將會發佈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增長數據。據路透社星期二對62個經濟分析師所做的調查,中國經濟一季度將會比上一年同期收縮6.5%。這也將是自1992年中國開始發佈季度GDP數據以來首見。分析者對2020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的中位值為2.5%,高於IMF的預測值。

一些分析對中國官方經濟數據品質仍缺乏信心,根據其他方式所做的預測較上述預期更為暗淡。經濟研究機構凱投宏觀以用電量等作為替代參照,認為其更接近真實的經濟活動。該機構通過對這些替代數值的分析,預計2020年一季度中國GDP比去年同期收縮了16%,而全年預計將收縮3.0%。

其他方面,IMF預計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量2020年將收縮11%,明年將有8.4%的增幅。

IMF預計,2020年發達經濟體的消費價格平均增幅0.5%,2021年則會有1.5%。

在同一天發佈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IMF警告新冠病毒危機還對全球金融系統的穩定造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儘管各國和各央行採取行動穩定了投資者的情緒,但IMF認為金融形勢仍有進一步趨緊的風險。IMF指出,一旦發生這樣的狀況,各國央行需要考慮增加信貸流量支持經濟。

IMF表示,通過封鎖來減緩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使衛生體系能夠應對這種疾病,從而使經濟活動得以恢復。IMF認為,從這個意義上,拯救生命與挽救生計之間不存在取捨關係。該機構呼籲各國政策制定者需要在控制疫情期間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並必須為經濟復甦做好計畫。

IMF強調,多邊合作對全球健康復甦至關重要。基金組織表示正在積極部署一萬億美元的貸款能力,以向脆弱國家提供支持,包括通過快速撥付的緊急融資,以及針對最貧窮成員國的債務減免。

IMF經濟顧問格皮納特說:「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我們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與危機的規模和速度相稱,國內和國際的政策應對行動需要規模龐大,迅速部署,並在獲得新數據時及時進行調整。」

👉 歡迎加入T客邦telegram  ( https://t.me/TechbangNEWS ) 

 

美國之音
作者

美國之音(VOA)是美國最大的國際多媒體新聞機構,以超過45種語言向沒有或僅有有限新聞自由的受眾進行報導。成立於1942年,致力於全面而獨立的報導,並把真相告訴給受眾。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