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鈴eReady:我們不是Suzuki!老品牌勇闖電動機車如何吸引新世代?

台鈴eReady:我們不是Suzuki!老品牌勇闖電動機車如何吸引新世代?

「我們不是 Suzuki,我們是 eReady!」台鈴 eReady 電動車事業部營運總監林進賢說得明白。46年機車製造商台鈴,去年成立電動機車新品牌 eReady,9月將推出首款採用 Gogoro 系統電動機車,身為最晚切入的業者,eReady 要怎麼突圍?

👉 加入T客邦telegram送《任天堂Switch大補丸》 ( https://bit.ly/35gy8ig )  

46年老牌機車製造商台鈴工業,2019年進軍電動機車領域成立新品牌 eReady,去年10月底高調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布與 Gogoro 結盟,近期更揭露將在9月推出首款換電式電動機車,還找來設計台中宮原眼科的建築師打造電動車門市,連經銷商都找好了,訂定明年底推3款電車、5年內出7款電車,2025年電動機車達到20%市占率,台鈴雖然是後進者,但挑戰市場的野心一點都不小。

PBGN聯盟之中,唯一橫跨充、換電系統品牌

台鈴背後大有來頭,隸屬台隆集團,民國63年與日本鈴木( Suzuki )合資成立台鈴工業,負責生產、銷售 Suzuki 機車,經營台灣市場超過46年。

為迎接電動化時代來臨,台鈴先後與 Gogoro 、中華兩大車廠結盟,去年7月與中華電動機車 emoving 合作,推出中華系統的 e-Ready 1充電式電動機車,緊接著10月與 Gogoro 結盟,預告推出換電式電動機車,相較 YAMAHA、宏佳騰、PGO 等其他 PBGN(Powered by Gogoro Network)聯盟業者, 台鈴是唯一橫跨充、換電系統 ,滿足各種消費者需求。

這個剛誕生的新品牌 eReady,由台鈴工業營業部長林進賢負責操刀,擔任 eReady 電動車事業部營運總監,他花八個月思考電動機車發展方向,將 eReady 定調為以人為本、有溫度的品牌。

eReady 電動車事業部營運總監林進賢擁有豐富的經歷,曾在台灣山葉、福特汽車、UNIQLO 任職過。圖片來源:陳映璇攝影

首波開9間電動車門市,eReady目標做出品牌溫度

eReady 除了台鈴本身擁有46年的造車經驗,並承襲日式服務精神,預計9月首款機車上市,全台六都設立8家經銷商、9間門市,2025年展店30間門市。林進賢提到,這些經銷商是經過三階段面試嚴格挑選,都是對經營電動車有熱情、決心者,強調店面不會因地域差別,而有不同服務。

縱使大環境景氣不佳又碰上新冠肺炎疫情,台鈴仍大舉投入電動機車研發。eReady 跟其他電動機車品牌有何不同?從電動車門市就能看出細節。

台鈴特別請來設計規劃台中宮原眼科的建築師蘇丞斌操刀,eReady 門市擁有明亮的賞車空間、木紋格柵、清水模牆面,展現日系風格,「過去大家想到電動機車就是很科技,我們想要做出有溫度、人情味的品牌,」林進賢說,未來不只是賣車,而是要成為一個新的生活品牌(lifestyle),更重視體驗服務。

台鈴請來設計規劃台中宮原眼科的建築師蘇丞斌操刀 eReady 電動車門市。圖片來源:台鈴提供

eReady 搶先釋出幾張產品概念圖,設計走簡約、帶有文青元素,目標今年將銷售2,000輛,在售後服務方面,未來將設有0800客服專線,也會提供 App 線上預約保養維修功能,對於他牌排隊等保養等問題,林進賢認為,過去汽車業剛開始做預約保養也曾引發消費者不滿,但後來習慣成自然,他認為預約制的核心在於排程、服務必須有效率地安排。

eReady 搶先釋出產品概念圖。圖片來源:台鈴提供

由於目前 PBGN 聯盟已有4款品牌,像是宏佳騰 A Motor 主打越騎越聰明的智慧儀錶 CROXERA 系統,PGO 智慧電車則是外型、功能訴求女性顧客,或是強調日系造車工藝的YAMAHA EC-05,都取向不同客群。

最晚推出的 eReady 要如何創造差異化,林進賢說,在車輛研發上,除了馬達、控制系統採用 Gogoro 系統外,在開發設計上都一手主導。

未來 eReady 會以消費者的需求為主,「功能不能過於 fancy(時髦),得顧慮實用性,」林進賢說,eReady 會做到品牌、店鋪、產品、情感(有溫度人情味)四個差異化,目標2025年電動機車市占率20%、整體機車市占率10%,但2019年台鈴市占率僅1%,顯然野心相當大。

未來台鈴將擁有 eReady 、 Suzuki 雙品牌,通路採油電分離策略,「我們(eReady)不是 Suzuki,但 Suzuki 造車品質不會失真。」林進賢堅定地說。

👉 加入T客邦telegram送《任天堂Switch大補丸》 ( https://bit.ly/35gy8ig )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