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vs螢幕該如何選擇?那些你可能沒注意到的關鍵細節

電視vs螢幕該如何選擇?那些你可能沒注意到的關鍵細節

電視與螢幕雖然同屬顯示器類型,所使用的技術也類似,不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市場上兩種產品彼此之間的壁壘相當分明,除了主打的應用情境不同,跟廠商對於產品的規劃也不無關係,因此過去偶爾會見到廠商出面疾呼,兩者並不能互相取代。 

文章目錄

不過在使用者這一端,我們卻時不時會在論壇上看到,有人由於預算或是室內空間的考量,萌生想要以電視來取代螢幕、或是用螢幕來看電視的想法,這個概念到了今時今日,是否仍舊無法妥協呢?事實上,個人螢幕的面板尺寸在近兩年間不斷提升,從42吋以上甚至達到55吋都有,已經逐漸追上中小型電視的規格,並脫離以工作為主的屬性;而新一代電視為了強化在遊戲方面的體驗,則加入以往僅見於電競螢幕的相關配置。由此可以發現,電視與螢幕的分野似乎越來越模糊,或許有必要再從規格面來重新檢視這個問題,如果你期待有最佳的影音體驗、遊戲效果,在個人化娛樂的前提下,本次企劃將會替你盤點出,選擇電視或是螢幕可能會遇到那些問題? 

顯示技術系出同源,面板形態各具差異

當前電視與螢幕的主流顯示技術,包含 LCD 和 OLED 兩大類型,其中 LCD 的發展較久,除了依液晶分子排列方式而有 TN、VA、IPS 面板的區分之外,也有加入量子點顯色的 QLED 技術,和搭配 Mini LED 背光技術等選擇,而 OLED 面板除了持續針對亮度改良外,今年更出現子分支 QD-OLED 技術,Sony 即率先應用在自家電視 A95K 上。單就顯示技術來說,除了因面板類型、等級、尺寸所帶來的價格差異,電視與螢幕並沒有決定性的區別。 

為何曲面電視消失了?

雖然電視與螢幕採用的顯示技術基本相似,不過許多市售高階電競螢幕,均強調採用曲面面板,能夠對應人眼的視角,營造出視覺上的深層包覆感,近年來的螢幕曲率幅度更是躍升至900R。反觀曲面電視在2013年左右首度上市之後,不出幾年就已完全銷聲匿跡,形成強烈對比。這不單是因為大尺寸曲面面板生產成本較高,且良率較低的緣故,而是針對家用情境而言,曲面電視確實較不利於多人一同欣賞,如今想要大尺寸的曲面影像,只能謀求支援曲面投影的投影機種,不過今年 LG 新發表一款可自由切換平面及曲面型態的 OLED Flex 電視,也許曲面電視未來將會以這種形式回歸也不一定。

LG 在今年推出的可調式 OLED Flex,從平面到曲面可調整20種不同的曲度,雖外觀及尺寸偏向桌上型螢幕,但規格上確實是一台電視。

市面為何幾乎沒有8K螢幕?

目前主流訊源仍以4K為主,但一線電視品牌自幾年前,已開始陸續推出8K電視作為旗艦商品,值得注意的是,雖已有不少 PC 遊戲可升級至8K,加上高階顯示卡的奧援,8K螢幕卻未能乘勢而起,除了少數面向專業人士的8K顯示器外,幾乎沒有主打娛樂功能的8K螢幕推出。

這與一個隱性規格「像素密度」相關,在相同畫面尺寸下,像素密度越高,影像的細膩度也會更好,但同時人眼對於像素密度的感知能力卻是有限的,當像素密度或觀看的距離達到一定的程度後,一般人其實並不容易分辨得出差異,也因此8K高畫質還需倚靠電視的大畫面才能更有效呈現,且就性價比而言,目前8K螢幕價格仍舊高昂,你可能還需要花一筆錢來組裝夠力的電腦,若真的想追求8K高畫質體驗,建議還是優先選擇大尺寸的8K電視。

市場上的8K螢幕主要面向專業影像工作者,如 Sharp 去年推出的32吋8K顯示器8M-B32C1,今年的價格也還需要將近台幣37萬。

影像介面趨近統一,支援規範卻有差異

過往電視與螢幕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能否直接接收無線電視的訊號,但在台灣比較特殊的是,部分廠商為避免被課徵貨物稅,改以買顯示器贈送視訊盒(調諧器)的方式販售,這類視訊盒採取專用介面卡形式,因此普通螢幕是無法安裝的。一般螢幕若想要收看無線數位電視,需另外購買數位電視盒搭配天線,不過拜串流影視和網路發達之賜,現在要取得內容的管道變得更多元,除非家中長輩需要,收看無線電視已經不足以成為選擇電視或螢幕的誘因。

為何電視沒有DisplayPort(DP)接口?

從介面規格來看,受到次世代遊戲機PS5和 Xbox Series X 推出的影響,今年螢幕與電視都陸續升級至 HDMI 2.1接口,「4K 120Hz」也成為熱門關鍵詞,不過這對於 PC 玩家而言並不稀奇,就傳輸頻寬而言,螢幕所搭載的DP介面向來比 HDMI 更勝一籌,要跑4K 144Hz或2K 165Hz等高更新率的遊戲畫面,亦只能透過DP接口。但 HDMI 畢竟是由各家電視廠商所共同推動的數位影像介面,各類影音相關周邊,如電視盒、擴大機、遊戲機均採用 HDMI,因此勝在普及率,就連螢幕也無法自外於 HDMI 的影響力,而 DP由於被限縮在 PC 及專業領域,電視廠商在成本與實用性考量之下,自然不願意再額外新增 DP介面。

如技嘉 M32UC 這類高階電競螢幕,除了搭載DP介面外,還會加入符合 DP Alt Mode 規範的 USB Type-C 影音傳輸介面。

HDMI 2.1帶來許多新功能,不過最終決定權在廠商身上,消費者需仔細分辨支援規格,以 Sony A90K電視為例,在接口處即提供清楚的標示。 

如何分辨HDMI 2.1的真假?

雖然說 HDMI 2.1已經成為新一代電視與螢幕必備的影像介面,但遺憾的是目前它並不能夠與4K 120Hz的影像傳輸劃上等號,這源自於 HDMI 協會令人腦洞大開的決定,根據官方說法,自2017年 HDMI 2.1正式推出後,HDMI 2.0即被整合到 HDMI 2.1當中,成為其規範的一部份,也就是說2017年之後推出的電視及螢幕,只要它能夠符合舊有 HDMI 2.0的標準,即使頻寬僅有18Gbps、只能傳輸4K 60Hz影像,那麼亦能標示為 HDMI 2.1。此外,包含 HDMI 2.1所強調的新增技術,也作為可選擇而非強制加入的功能,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廠商依照產品性能來進行價格的分級,但無疑造成消費者的混淆,要辨別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能只認 HDMI 2.1的字眼,而是要觀其產品所表列的功能特性,是否可支援新技術或更高的顯示規格,這方法無論是電視或螢幕都適用。

使用者另一項容易忽略的是傳輸線,HDMI 協會建議採用 Ultra High Speed HDMI 等級認證的線材,才能支援 HDMI 2.1的全部功能。

單就電競表現,螢幕仍具備一定優勢

今年度的電視特別強調遊戲體驗,包括 HDMI 2.1的多數功能更新,也都是瞄準遊戲相關應用,電視做為客廳娛樂的中心,玩遊戲本就是它的主要用途之一,不過這一波伴隨 HDMI 2.1規格所帶來的改變,包含 VRR(可變更新率)、ALLM(自動低延遲)等新技術,則是讓電視的遊玩體驗,由原本的休閒娛樂性質進一步貼近競技類型遊戲的需求。所謂的 VRR 其實在 PC 螢幕上已行之有年,原理等同於 G-SYNC 和 Freesync 這類防畫面撕裂的同步技術;而在輸入延遲方面電視表現雖越來越好,但相比高階電競螢幕仍有一段差距,這與電視的功能定位有關。

更新率高低主要取決於面板等級,而非影像介面規格,由於目標取向不同,電視通常不會採用如電競螢幕般支援144Hz、240Hz高更新率的面板。 

什麼是輸入延遲(Input lag)?

相較於觀賞影片,在玩遊戲時需要透過控制器輸入操作指令,從玩家按下按鈕的那一刻,到畫面中角色做出反應所花費的這段時間,就是輸入延遲,時間越短,玩家的操作也就越即時,特別是像音樂、格鬥或魂系這種相當注重時機點的遊戲,輸入延遲所造成的影響往往足以決定輸贏。電視向來在輸入延遲方面比較吃虧的原因,是因為電視的功能訴求在於呈現影像的豐富性,因此會比螢幕多出一道影像處理的手續,電視解析度與更新率越高、影像處理能力越強,所造成的輸入延遲反而會越明顯。各家電視所謂的「遊戲模式」設定,其實就是把可能會影響輸入延遲的處理程序關閉,至於 HDMI 2.1的 ALLM 功能,則是在偵測到遊戲訊源時,替玩家自動切換電視到近似遊戲模式的狀態而已,具體能降低多少輸入延遲,還得看電視本身的硬體來決定。

如《太鼓達人》這類音樂節拍類型遊戲,如果發現常常拍子對不準,可能就是跟你所使用的顯示設備有關。

電視能支援32:9超寬比例嗎?

作為電競螢幕的一個分支,結合高曲率顯示面板以及特殊的21:9及32:9等超寬比例的個人螢幕,已經成為高階遊戲設備的代表之一,支援的遊戲及應用多為 PC 平台專屬。而電視從4:3畫面拓展到16:9寬螢幕後,則一直維持不變的比例直到現在。由於超寬比例畫面可實現無接縫的駕駛艙視野,或是更加深遠的地圖範圍,因此能大大提升遊戲沉浸感,一般電視受限於面板比例,當然就做不到這種寬闊的視野感受,不過三星已注意到了這種情況,今年首度在自家電視產品中,將21:9及32:9等特殊比例納入支援,可以說是加深了 PC 遊戲與電視的連結性,但基於目前市面已不存在大型曲面電視,故實際體驗仍無法與三星自家的 Odyssey 系列超寬曲面螢幕相提並論。

三星Neo QLED 電視於今年加入Ultrawide GameViewe功能,可支援顯示 PC 遊戲的超寬比例遊戲畫面。

欣賞串流影音,電視用戶體驗最佳

以 Netflix、Disney+為首,串流影音服務大行其道,並擴及到各類裝置平台上,電視與螢幕同樣做為顯示器,且普遍解析度都能達到4K以上,那麼只要有相同的串流影音訊源,播放出來的效果應該會差不多吧!但實際上摒除網路頻寬不足而使畫質降低的因素(播放4K串流約需要25Mbps),螢幕比起電視會受到更多軟硬體層面的限制。 

為何4K螢幕看不了4K串流?

多數串流影音平台目前都擁有4K訊源,以發展較久的 Netflix 來說,雖然4K訊源豐富,不過如果電腦硬體沒有達到第7代 intel Core 或 AMD Ryzen CPU 以上、顯示卡未達 Nvidia GTX 1050或 AMD Radeon RX,那麼即使有4K螢幕也無法觀看,以 Win10/11系統來說,5年內的電腦大多都能達到這個水準,困難的是播放方式,除了 Chrome 只能播放HD畫質外,即使透過 Edge 瀏覽器或 Netflix App,也還需要額外安裝「HEVC視訊延伸模組」才能正確解碼 Netflix 4K HDR 影片。至於 Mac 就比較單純一些,2018年之後的 Mac 電腦與筆電,並升級到 macOS 11.7(Big Sur)或之後版本,即可支援播放。

Sony 電視獨家的 Netflix 校正模式,有別於其他品牌電視的製片人模式,是 Sony 與 Netflix 色彩學家合作,用以呈現 Netflix 內容的專屬影像模式。

此外,就算解決了 Netflix 的4K問題,也不代表其他串流影音服務就能一體適用,如 Disney+在 PC 上最高僅開放 HD畫質,毫無妥協空間,國內的影音平台 Friday影音、MyVideo…等,也限定需用指定的電視或電視盒才能播放4K內容。而多數電視品牌均已提前為用戶解決了這些認證方面的問題,拿起遙控器就能無痛欣賞4K影片。

Disney+無論是網頁版或 Windows App 均不支援4K畫質,僅能透過智慧電視、PS5/XSX/XSS家用主機或經認證的智慧電視盒,才能播放4K影片。 

同樣的影片為何電視畫面更流暢?

如果你拿同一個電視盒,分別接上電視與螢幕且播放同一部影片,會發現電視的影像明顯流暢許多,這是因為電視產品為提高觀看體驗,會額外針對訊源進行影像處理,其中 MEMC(Motion Estimate and Motion Compensation)就是行之有年的一種動態補償技術,藉由演算法的方析,在影片的每幀之間額外再插入一個畫格,原本60Hz的畫面便可透過補幀變為120Hz,藉以提升高速動態下的畫面清晰度與流暢度,各家電視對此項技術的稱呼也有所不同,如 Sony 叫做 Motion Flow,而三星則稱為 Auto Motion Plus。如果你覺得這會讓影片的電影感消失,那麼也可透過啟用 Filmmaker Mode 製片人模式,來關閉電視的額外「加料」,將電視回復到最適合電影播放的影像設定。

BRAVIA Core 影音平台僅限 Sony 自家 BRAVIA XR 系列電視觀看,標榜透過高流量的串流技術,而能達到4K藍光光碟的高畫質表現。

HDR在性能與規範上的差別

HDR(High Dynamic Range)技術如今廣泛運用於電影以及遊戲產業的內容製作上,消費者如果想要透過電視或螢幕來享受更進階的視覺體驗,首先遭遇到的門檻,就是 HDR 生態系混亂的問題,如今常見的幾種 HDR 規範,包含 HDR 10、 HDR 10+、HLG 、Dolby Vision,所發起的組織機構都各不相同,甚至存在競爭關係,且這些標準也持續在更新當中,例如搭配顯示器的環境光感應功能,而發展出 HDR 10+ Adaptive、Dolby Vision IQ 等延伸標準。電視廠商採取的策略比較簡單粗暴,就是乾脆都把這幾個主要 HDR 規範都納入,但螢幕卻沒辦法這麼做。

市面幾乎沒有支援 Dolby Vision 的電腦螢幕,所以想要體驗「雙杜比」影音效果,電視依舊是最方便的途徑。

為何螢幕支援的HDR標準較少?

目前大多數螢幕僅支援 HDR 10開放式標準,其原因有兩個,首先 HDR 10+、Dolby Vision均透過動態元數據進行逐格畫面的調整,一定會造成輸入延遲的增加;另外螢幕所連接的電腦系統變數以及用途實在太複雜,不像電視這麼單純,除了許多應用程式因不支援 HDR 顯示而會造成色偏,就連遊戲開發者,也難以針對每個人不同的電腦硬體配置,給出最佳的 HDR 設定,這些因素都會傷害使用者體驗,故螢幕廠商只能保守地支援標準比較寬鬆的 HDR 10。另一方面,在 HDR 的浪潮之下,2017由 VESA 發表針對螢幕 HDR 的認證標準 Display HDR ,從對比度、位元深度、色域、反應速度等關鍵特性來進行分級,其中針對 LCD 螢幕共有5個等級,針對LED螢幕則劃分3個等級。但要注意的是,Display HDR 僅是用來定義螢幕的 HDR 性能指標,與能否欣賞 HDR 10+、Dolby Vision 格式的影片並無絕對關係。

 VESA 推出 Display HDR 標準的目的,即透過分級制度,解決市面的 HDR 10螢幕因硬體規格差異,導致 HDR 實際效果落差太大的問題。

與遊戲相關的HDR規範有哪些?

HDR 標準源自於影音方面的需求,隨著遊戲業界的發展,以家用主機龍頭微軟與索尼為首,結合顯示器廠商與遊戲開發者組成 HGiG(HDR Gaming Interest Group)社團,把重點放在 HDR 遊戲的發展,除 LG 電視已搭載 HGIG 功能選項外,Sony 的「Perfect for PlayStation 5」系列電視搭配PS5遊戲主機,即可實現 HDR 的自動色調對應,無須玩家手動調整,就能達到接近創作者所期望展現的效果。而 HDR 10+聯盟與杜比兩方,亦分別推出 HDR 10+ Gaming 以及 Dolby Vision for Gaming 新標準來分庭抗禮,其中 HDR 10+ Gaming除了需要遊戲支援,還需搭配特定 NVIDIA 顯卡以及三星顯示器;Dolby Vision for Gaming 目前由 Xbox Series X/S 主機獨佔,搭配支援 Dolby Vision 的電視,即可在遊戲中享受到 Dolby Vision 的 HDR 效果。

基於 PC 環境的複雜性,遊戲的 HDR 體驗若想達到一致化,自然會優先以封閉系統為主,因此杜比便選擇與微軟合作,在 Xbox 次世代主機上獨佔支援 Dolby Vision for Gaming。

5款娛樂專屬顯示器

Sony Bravia A95K :最適合PS5的智慧電視

電視vs螢幕該如何選擇?那些你可能沒注意到的關鍵細節

規格:
● 面板類型:QD-OLED
● 尺寸選擇:55”、65”
● 解析度:3840×2160
● HDR 相容:HDR 10、HLG、Dolby Vision
● 喇叭:Acoustic Surface Audio+,60W功率

廠商資訊:●Sony ●02-449-9111 ●www.sony.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99,900元起

自 QD-OLED 面板宣布進入量產化後,除了三星之外,陸續已有多家顯示器品牌將其導入自家產品,其中 Sony 的 Bravia A95K 則是國內第一款上市的 QD-OLED 電視,應用了 Sony 新一代認知智慧處理器XR,透過理解人眼觀看的形式,針對畫面中的焦點進行影像的辨識與增強,再搭配全新的 BRAVIA CAM 專用外置攝影機,可捕捉觀看者的位置將電視畫面與音效最佳化。 A95K 同時也是「Perfect for PlayStation 5」的推薦機種,具備了 HDR 自動色調對應以及自動畫質對應等功能,無論是用PS5玩遊戲或觀看影片都能享有最佳效果。 

Samsung S95B:OLED 顯示技術的全新道路圖檔

電視vs螢幕該如何選擇?那些你可能沒注意到的關鍵細節

規格:
● 面板類型:QD-OLED
● 尺寸選擇:55”、65”
● 解析度:3840×2160
● HDR 相容:HDR 10+、HDR 10+ GAMING
● 喇叭:2.2.2CH,60W功率

廠商資訊:●台灣三星 ●0800-329-999 ●www.samsung.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72,900元起 

搭載三星自家 QD-OLED 面板的 S95B 系列,台灣三星直到去年底才引進台灣,這也是三星首款在台推出的 OLED 電視,就規格面來說,依舊屬於市售電視的旗艦梯隊。S95B透過三星的 QD-OLED 自體發光技術以及量子 HDR OLED,能提供更高的亮度規格以及豐富的影像層次,藉由內建處理器的20組 AI 神經網路,能即時偵測與分析影像內容並進行最佳化,呈現出類3D的視覺效果,色彩表現上亦獲 Pantone Validated 認證。針對遊戲方面功能,機身提供4組 HDMI 2.1影像傳輸介面,全數支援4K 120Hz,也支援 FreeSync Premium 更新率同步技術。

LG C2 OLED:高階電競規格堆好堆滿

 

規格:
● 面板類型:OLED
● 尺寸選擇:42”、48”、55”、65”、55”、83”
● 解析度:3840×2160
● HDR 相容:HDR 、Dolby Vision IQ、 HDR 10 Pro、HLG
● 喇叭:4.2CH,60W功率

廠商資訊:●台灣樂金 ●0800-898-899 ●www.lg.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54,900元起

LG 的C2極緻系列雖然在其 OLED 電視隊列屬於中階等級,稍不及更高階的G2零間隙藝廊以及Z2尊爵系列,不過在價格以及尺寸的選擇性上,可以說是最為貼近普羅大眾的一款,而新一代的C2已經全面升級為 LG OLED evo 面板、第5代 α9 AI 處理器以及智慧增亮引擎等等,除了運用深度學習技術提升畫質表現,在亮度表現上亦較前代提升達20%,且支援杜比視界 IQ 與杜比全景聲解決方案,將音效升級到模擬7.1.2聲道。此外,C2亦是業內首款支援120Hz Dolby Vision Gaming 的電視,並相容於 Nvidia G-Sync 與 AMD FreeSync Premium 技術。 

LG OLED Flex:曲面平面自由變換

電視vs螢幕該如何選擇?那些你可能沒注意到的關鍵細節

規格:
●面板類型:OLED
●尺寸選擇:42”
●解析度:3840×2160
● HDR 相容:HDR、Dolby Vision IQ、HDR 10 Pro、HLG
●喇叭:2.2CH,40W功率

廠商資訊:●台灣樂金 ●0800-898-899 ●www.lg.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109,000元

LG 於去年10月在台發表並開放預購的 OLED Flex,終於將在這個月正式出貨,如果單就規格來看,OLED Flex 與 LG 的C2系列電視其實有諸多相似之處,包括搭載 LG OLED evo 面板以及第五代 α9 AI 4K 影像處理晶片、內建 HDMI 2.1可支援4K 120Hz及 VRR/ALLM 等等,同時也具備完整的 webOS 22聯網智慧系統等等,目前僅推出42吋單一款式。而 OLED Flex 最重要的差異,在於它的柔性可彎曲 OLED 面板,讓使用者能夠隨自己的喜好,透過遙控器自由切換20種不同級別的螢幕曲度,曲率最大可達至900R,不管是遊戲或是影片,都能帶來更為沉浸的體驗,內建的2.2聲道喇叭,亦可透過處理器升級7.1.2虛擬環繞音效。搭配內建的遊戲儀表板功能則可開啟遊戲相關的控制選項,最佳化遊戲畫面與音效表現,OLED Flex 甚至還加入了 Fusion 光源設計,讓 RGB 燈光隨著聲音或視訊同步閃爍。

Samsung Odyssey OLED G8:超寬比例×疾速嚮應

 電視vs螢幕該如何選擇?那些你可能沒注意到的關鍵細節

規格:
● 面板類型:QD-OLED
● 尺寸選擇:34”
● 解析度:3440×1440
● HDR 認證:Display HDR True Black 400
● 喇叭:2.2.2CH,60W功率

廠商資訊:●台灣三星 ●0800-329-999 ●www.samsung.com/tw/

建議售價:新台幣 47,900元

三星旗下的 Odyssey 系列,可以說是目前市場上擁有最齊全超寬比例電競螢幕產品的系列,而去年推出的 Odyssey OLED G8,則是系列中的首款 OLED 螢幕,同樣採用了三星顯示所生產的 QD-OLED 面板,擁有0.1ms超快反應時間以及175Hz更新頻率,以1800R曲面形式搭配21:9的超寬螢幕比例而獨樹一格,內建 Neo 量子 AI 高效處理器,能針對 OLED 面板上的每一幀立即進行分析和優化。由於其產品定位偏向螢幕,主要面向電腦遊戲玩家,因此也具備多數電視沒有的 Mini-DisplayPort 以及 USB-C 等影像傳輸介面,且通過 VESA Display HDR True Black 400認證,能表現層次豐富的黑階,玩家還能透過 Game Bar 快速調整螢幕設定,在無需離開遊戲的狀態下,就能檢視 FPS、HDR 及 VRR 的狀態。另外G8也搭載了三星智慧介面,只要連接 Wi-Fi,就能欣賞 Netflix、YouTube等串流影音服務。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雜誌
 
Sony Ear Duo- 無線開放式耳機內建語音助理
歡迎加入 PC home雜誌粉絲團
小治
作者

《PC Home 電腦家庭》雜誌及 T 客邦網站編輯。負責遊戲類型新聞及評析、軟體應用教學及企劃撰寫、電腦相關周邊硬體測試,以及打雜…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