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AI 科技做為一種創作手段,AI 孫燕姿對音樂創作帶來哪些衝擊?

當 AI 科技做為一種創作手段,AI 孫燕姿對音樂創作帶來哪些衝擊?

今年五月,從中國影音平台Bilibili出道的「AI孫燕姿」,因翻唱其他歌手歌曲而廣受熱議,影片內的評論表示「它的唱腔與咬字都與孫燕姿本人一模一樣。」針對此事,孫燕姿僅在個人部落格表示「該怎麼跟一個每幾分鐘就能推出一張新專輯的『人』比呢?」。類似的事情在美國卻有不同走向。同月,環球音樂認為此種AI創作侵害版權,因此採取法律途徑制止AI創作。對於AI創作的興起,人類的原創作品是否還有看頭?

孫燕姿針對「AI孫燕姿」提出看法,雖然AI讓當代不認識孫燕姿的年輕人,再次認識他本人,但孫燕姿還是「接受自己就是一名冷門歌手的事實」。儘管現階段孫燕姿有自己的人生規劃,但站在他站在觀眾的角度看回自己,並表示「畢竟該怎麼跟一個每幾分鐘就能推出一張新專輯的『人』比呢?」

孫燕姿的個人部落格,並在此分享自己對於AI孫燕姿的想法

法規上始終無法跟上AI科技爆發的速度

其實新科技運用在音樂創作增添許多看頭,但在同個月,美國環球音樂集團(Universal Music Group)頻頻採取法律途徑,特別是針對「音樂版權的創作」提出申訴,主因是部分網友在網路上蒐集影片、訓練AI、推出翻唱歌手歌曲。

今年4月美國成立「人類藝術運動聯盟」(Human Artistry Campaign)也持類似的觀點,透過聯署請願,盼望各國可以針對AI此種新興科技進行藝術創作上的立法與規管使用條件。「人類藝術運動聯盟」進一步表示「AI不可能取代人類的創造力與成就」,在其訴求中總共點出7點,希望透過訴求讓大家反思「身為人類的創作」的重要性。

在網路上發起「人類藝術運動聯盟」(Human Artistry Campaign),期許透過聯署讓政府透過立法進行創作上的AI管理。

當AI科技做為一種創作手段

在今年2023年7月的金曲獎(Golden Melody Awards,GMA)融入AI科技主題,例如在頒發「最佳作詞人獎」時,去年最佳作詞人,同為今年最佳作詞人獎的頒獎人-熊仔(熊信寬),在致詞時不免俗地在台上詢問在場的各位作詞人是否運用ChatGPT寫詞。雖然在場回應的人數很少,但熊仔認為,在未來透過ChatGPT寫詞將會越來越普遍。這顯示新的工具出現,藝術創作也將與新科技纏繞在一起。

今年八月底(22)時,全世界最大的影音平台YouTube即將發展AI應用,YouTube作為影音平台的龍頭,許多的音樂創作時常透過此平台進行傳播,平台還扮演了重要的腳色,提供許多素人歌手發展的舞台機會。近期YouTube將透過人工智慧(AI)在音樂創作的領域和藝術家、音樂家合作。甚至將還與環球音樂簽約協定。YouTube執行長莫漢(Neal Mohan)在部落格提及,未來透過生成式AI來進行音樂、影像等文本的創作,勢必能夠為觀眾與創作者帶來許多保障。 YouTube與環球音樂簽約合作發展生成式AI的音樂與影音創作

音樂創作之於AI科技發展的平衡

上述許多有關於音樂創作與AI發展的議題,不免需要大眾反思AI技術的隱憂與人類創造力的重要性。然而回歸正傳,你認為目前的音樂創作需要透過AI來進行嗎?運用到什麼樣的程度將被視為人類創作的作品?那AI製作的音樂就一定是沒有靈魂無法打動人心的音樂嗎?大家如果有任何想法想要討論,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其他新聞資料來源

Locker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