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AI 救不了薪水!丹麥實證研究:AI 成職場新負擔,加班、寫提示、驗內容樣樣來

AI 救不了薪水!丹麥實證研究:AI 成職場新負擔,加班、寫提示、驗內容樣樣來

生成式 AI 如 ChatGPT 橫掃職場,許多人擔心「AI 搶飯碗」的時代已悄悄來臨,然而一項針對丹麥勞動市場的最新研究卻潑下一桶冷水,AI 進入職場雖快,但對薪資與就業的實質影響,迄今幾乎是「無感」。

這項由芝加哥大學與哥本哈根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涵蓋 2023 至 2024 年共二萬五千名員工、七千家企業資料,聚焦 11 個最容易被 AI 取代的職業,包括會計師、軟體工程師與客服人員,研究結論指出:「生成式 AI 尚未對任何職類的薪資或工時產生顯著影響」,統計分析更排除平均影響大於 1% 的可能性。

採用快,改變慢:AI 只是多一個工具,不是魔法棒

研究共同作者 Anders Humlum 接受《The Register》訪問時坦言:「這些 AI 工具普及速度非常快,尤其在高風險職類,但經濟結果上,幾乎沒什麼改變。」雖然企業普遍鼓勵導入 AI,使用率也相當高,但這些聊天機器人「看起來很厲害,用起來其實還好」。

事實上,AI 甚至帶來了新的工作項目,研究顯示,有 8.4% 的受訪者表示 AI 讓他們多了一些原本不存在的工作內容,例如教師必須檢查學生作業是否出自 ChatGPT,辦公室職員也得花時間驗證 AI 輸出品質、或不斷優化提示詞(prompt)來取得好結果。

效率有感,薪資無感?生產力紅利去哪了?

這項研究也觀察到 AI 對工作效率的影響遠低於外界預期,雖然多數使用者認為 AI 有節省時間,平均節省幅度僅 2.8% 工時,相當於每週省下約 1 小時,與先前某些研究宣稱「提高生產力 15%」的結果相去甚遠。

更令人玩味的是,這些生產力紅利能轉化為加薪的比例極低,研究估計僅有 3% 至 7% 的效率提升反映在薪資上,換言之,省下的時間與成本,最終可能流向企業,而非員工口袋。

研究結論有限?AI衝擊恐尚未完全浮現

不過,研究團隊也承認本次分析僅是 AI 浪潮初期的觀察,尚未涵蓋長期效應;且研究範圍侷限在丹麥,可能無法完全反映美國、亞洲等其他市場的變化,例如自由接案、創意產業等領域已出現更多 AI 應用場景。

儘管如此,這份報告仍對當前「AI 顛覆職場」的流行說法提出有力挑戰,隨著 AI 技術持續進化、企業組織不斷調整工作流程,AI 究竟是「效率神器」還是「職涯殺手」,答案仍未定論。

 

資料來源:arstechnica

洪詩詩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長期報導手機、行動裝置、電信商以及行動支付、電商相關領域,負責手機平板器材、5G網路、無線耳機等產品評測,以及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