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夏季,在亞洲與美洲部分地區,蟬鳴聲總是成為戶外最強烈的聲音之一。如今,日本科學家更將這項自然現象推向科技奇想:讓蟬演奏巴哈的《卡農》!
根據《New Scientist》與《Ars Technica》報導,日本筑波大學(University of Tsukuba)研究團隊發表於 arXiv 的最新論文中指出,他們成功將大型雄蟬改造為「昆蟲喇叭」,透過精準的電極刺激控制牠們的發聲肌肉,讓蟬能產出指定音高,進而演奏旋律。
靈感來自救災型「賽博昆蟲」
這並非首次有學者研究「賽博昆蟲(cyborg insect)」。早在 1990 年代,美國科學家就曾對蟑螂的觸角植入微型電極,試圖操控其行動方向,作為災難現場的自動探測器。
2021 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更將馬達加斯加吠蟑進行改造,透過電流刺激其感測器官「尾角(cerci)」,成功控制蟑螂在模擬災害場景中移動方向,操控成功率高達 94%。
鎖定大型蟬種,以電刺激精準發聲
受此啟發,筑波團隊選擇體型較大、構造較適合手術操作的黑褐歌蟬(Graptosaltria nigrofuscata)雄性作為實驗對象。這類蟬發聲器官「鼓膜(tymbal)」周圍肌肉較少,有利電極專注刺激發聲區域。
研究人員在七隻蟬體內植入電極,連接至外部擴大器與控制器。經過不同電壓測試,他們成功讓蟬依指令發出 27.5Hz 到 261.6Hz 的音階,涵蓋超過三個八度音域,最終甚至演奏出巴哈經典樂曲《卡農》旋律。
根據共同作者西田直人(Naoto Nishida)向《New Scientist》表示,這項實驗並未傷害昆蟲:「有些蟬會試圖逃走,有些則一副『好吧,你要用我肚子就用吧』的反應。」
未來應用:緊急廣播的自然喇叭
該團隊指出,這項技術未來可望應用於災難警報等緊急情境,利用大量分布的昆蟲作為天然擴音器,傳遞訊息至人類難以即時觸及的區域。由於蟬聲音夠大、頻率集中,且昆蟲體積小、成本低、分布廣,具備成為「生物揚聲器」的潛力。
這項研究也再次展現生物科技與人機整合的創新邊界,從操控行為到聲音表達,賽博昆蟲的應用場景正在持續擴張中。
- 新聞來源:arxiv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