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耳機已成日常穿戴裝置的時代,互動方式卻仍侷限於手勢或語音操作。然而,來自中國南方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提出「PalateTouch」系統,開創一種創新的耳機互動方式:使用舌頭觸碰上顎,便能完成操控指令。這項技術基於聲學感測,僅透過耳機內建的喇叭與麥克風就能實現,無需額外硬體,並具備高度隱蔽性和精準度,為手部不便者或需要無聲操作的使用者提供另一種選擇。
將上顎變成觸控面板,舌頭作為點擊器
PalateTouch 的核心概念是「以口腔內的上顎作為觸控面板,並使用舌頭滑動或點擊」。當使用者的舌頭觸碰不同的上顎區域時,會產生微妙但可偵測的耳道形變。研究人員透過耳機發射特殊的聲波訊號,並利用耳機麥克風接收反射波,分析耳道的傳輸函數變化,以辨識使用者用舌頭進行的觸控動作。
透過此方法,系統可識別包括點擊和滑動在內的九種手勢,準確率達 92%,誤判率僅 2%。更重要的是,PalateTouch 支援即時運作,並具備自動校準機制,不需使用者每次佩戴後手動設定,也能跨使用者辨識手(舌)勢。
對比既有操作方式的突破
目前市面上的耳機多以觸控或語音為主要互動方式,但這兩種模式在某些場景下不便使用,例如手部忙碌時或在需要安靜的場所。過去也有透過臉部表情、牙齒敲擊或舌頭動作進行控制的研究,但多半需依賴額外硬體,如攝影機、雷達或口內感測器,使用門檻高且易造成社交不適。
PalateTouch 的最大優勢在於它完全不需要額外裝置,只靠標準耳機元件即可辨識口腔手勢,且手勢操作過程在外觀上幾乎無可見變化,具備良好隱密性與日常使用的可能性。
實驗驗證:在多種場景中維持高效能
研究包含三階段評估:動作辨識效能、真實場景下的使用表現,以及使用者滿意度調查。在 16 位受測者中,PalateTouch 能穩定辨識 9 種動作,平均 F1 分數達 0.92。在模擬日常活動如說話、吞嚥、走動等干擾下,系統依然能有效過濾非互動動作。
進一步的使用者研究則涵蓋真實使用場景,包括臥室、會議室與戶外,模擬看影片、聽音樂與講電話等活動。即使在這些變化多端的情境中,系統的平均 F1 分數仍達 0.88。根據調查,使用者普遍認為 PalateTouch 操作直覺、準確性高、學習曲線低,並給予高達 85.7 的 SUS(System Usability Scale)易用性分數,顯示其實用性與可接受度俱佳。
然而,PalateTouch 也有局限性。在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時,耳機可能因劇烈晃動而移位,耳道的變化會干擾系統的辨識能力。這表明,PalateTouch 最適合用於相對穩定的場景,比如通勤、辦公或家中休閒時。
未來發展方向:無線化與運動耐受性
PalateTouch 的出現,讓耳機從單純的音訊設備進化為智慧互動工具。其低成本(僅依賴耳機內建硬體)和高適應性(能適應不同使用者)使其具備商業化的潛力。
然而,PalateTouch 仍需克服一些挑戰。目前無線耳機的藍牙傳輸限制了超聲波訊號的傳輸,導致系統暫時只能在有線耳機上實現。研究人員正在探索使用低功耗藍牙技術,以實現無線化。此外,系統的耗電量也需進一步優化。他們計畫採用更節能的揚聲器和晶片,讓 PalateTouch 適合長時間使用。此外,在劇烈運動時,耳道形變過大導致準確率下降,亦是研究團隊未來的重點。
另一個值得探索的方向是增加動作種類。目前的九種動作已能滿足基本需求,但如果能更精細地追蹤舌頭移動,系統可能支援更複雜的指令。未來這項技術可能不僅限於耳機,還能應用於智能家居控制、遊戲操作,甚至輔助工作者完成任務。例如,醫療人員在手術中可以用舌頭控制設備,無需觸碰任何按鈕。
舌尖上的科技體驗
PalateTouch 不僅是一項技術突破,更重新定義了人機互動的可能性。它讓我們用最自然的動作——動動舌頭——來控制科技,解放雙手,保護隱私,並為行動不便者帶來便利。雖然在高強度運動或耗電量方面仍有改進空間,但其潛力無疑令人期待。當你下次戴上耳機,不妨想像:如果能用舌頭輕鬆切換歌曲、調整音量,甚至控制其他設備,生活會不會更便利?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