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10:30

馬斯克、黃仁勳、奧特曼都現身微軟開發者大會,顯示微軟並不想被OpenAI綁死的企圖心

ADVERTISEMENT

微軟近期大動作鞏固其在 AI 領域的主導地位,不僅發表一系列人工智慧新產品,還宣布與 OpenAI、NVIDIA 及馬斯克旗下的 xAI 展開合作,試圖在這場尖端技術競賽中搶得先機。

這家市值高達 3.4 兆美元的科技巨頭在西雅圖舉辦年度 Build 開發者大會,推出最新 AI 發展,包括一款能根據簡單指令執行任務的智慧程式代理,以及可供企業打造與管理多個 AI 助理的工具。

三位大咖現身,意義非凡

在這場為期三天的盛會中,最吸睛的亮點之一,是 OpenAI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馬斯克(Elon Musk)與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皆以視訊形式現身。這象徵 AI 領域的幾家龍頭企業,與微軟已形成高度共生的產業鏈關係。

ADVERTISEMENT

微軟雖曾在行動裝置時代錯失機會,但在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帶領下,已轉型為 AI 領域的關鍵推手。各大 AI 公司都倚賴微軟的 Azure 雲端平台、開發工具與企業服務,把自家模型推向全球企業使用者。

納德拉表示:「這不只是開發一套工具或模型而已,我們的目標是共同打造一個平台。我相信這次的變革,會帶來真正重大的成果。」

馬斯克與微軟冰釋前嫌?

馬斯克雖曾因 OpenAI 與微軟間高達約 140 億美元的合作而提告微軟,但在本屆大會上,他與微軟達成新協議,xAI 將在 Azure Foundry 平台上提供 Grok 系列模型。馬斯克也對微軟的企業客戶喊話:「你們的意見將會左右模型的發展方向,告訴我們你們要什麼,我們就去實現。」

ADVERTISEMENT

黃仁勳則向超過三千名與會者強調,NVIDIA 正與微軟「共同打造全球最大規模的 AI 超級電腦」,這意指其最新 GPU 正部署於微軟資料中心。

奧特曼則提到,OpenAI 的 Codex 模型已深度整合進微軟 GitHub 的開發工具中。

ADVERTISEMENT

高盛分析師卡許・拉根(Kash Rangan)表示:「微軟是 AI 領域的領頭羊,它是各種模型能夠落地、運行的首選平台。如果微軟成功,其他人自然也會從中獲利。」

微軟的最大優勢:企業級整合能力

在納德拉看來,整個科技產業正處於一場全新平台世代的更替,類似當年 Internet 如何徹底翻轉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投資人普遍認為,微軟已具備領導這場轉型的實力。今年以來,其股價已上漲逾 8%,遠優於因川普加徵關稅而股價疲弱的其他科技巨頭。

早自 2022 年 OpenAI 推出 ChatGPT 時,微軟便率先重金投資,並將相關模型整合進旗下如 Copilot 等產品。儘管 GitHub Copilot 已內建 Codex 模型,但微軟本週仍宣布將競爭對手 Anthropic 的 Claude Code 助理加入同一平台,同時也引進來自 Mistral 與 Black Forest Labs 的模型。

ADVERTISEMENT

「我們追求的是開放與多元,這正是所有開發者所期待的方向。」曾任 Meta 高層、現為微軟核心 AI 部門主管的傑伊・帕里克(Jay Parikh)如此說。

與微軟競爭的 Amazon 與 Google 也採取類似策略,開放多種 AI 模型在其平台運行。不過分析師認為,微軟更具競爭優勢,因其整合從開發工具、資料處理到辦公軟體的完整生態系,企業導入門檻更低。

納德拉的策略:不被 OpenAI 綁死

自 2014 年接任執行長以來,納德拉已逐步淡化微軟對 PC 軟體銷售的依賴,將主力轉向 Azure 雲端與企業服務。如今,微軟大部分營收來自雲端業務,預估 AI 相關收入一年可達至少 130 億美元。

雖然他主導投資了 OpenAI,但並未讓微軟完全依附於對方的 AGI(通用人工智慧)願景。相反地,他強調 AI 模型終將「商品化」,價值將來自於如何將這些模型轉為真正可用的應用服務。

Docker 執行長唐・強森(Don Johnson)指出:「事後看來,這場 AI 革命其實是一場平台之爭,而建立平台正是微軟最擅長的事。」

儘管與 OpenAI 關係密切,但後者已推出自有平台,直接接觸企業客戶,甚至著手興建由日本軟銀等投資的「星際之門」資料中心,以保護其 IP,不受合作夥伴牽制。

高盛分析師拉根也指出,OpenAI 的商業模式仍在初期階段,微軟則有望較快實現實際收入,「Build 大會顯示出 AI 的商業潛力,這三天是推動 AI 大規模應用的重要時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