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為什麼 LLM 無法建構大型專案軟體?Zed 工程師點出關鍵差異

為什麼 LLM 無法建構大型專案軟體?Zed 工程師點出關鍵差異

Zed 編輯器開發團隊的成員 Conrad Irwin 近日在官方部落格撰文,說明為何即便大型語言模型(LLM)已具備不俗的寫程式能力,卻仍無法真正「建構一個大型軟體專案」。他指出,軟體開發不只是輸出程式碼,更是高度依賴系統性思考與心智模型的過程,而這正是 LLM 現階段最欠缺的部分。

軟體開發不只是寫程式,更是循環式的認知作業

Irwin 以一名熟練工程師的工作流程為例,強調優秀開發者會持續在以下循環中運作:

  1. 建立需求的心智模型

  2. 撰寫初步程式碼

  3. 再建構該程式實際運作邏輯的心智模型

  4. 對照兩者的落差,調整程式碼或重新定義需求

他指出,這種心智上的來回切換與維持清晰結構的能力,是人類工程師的核心價值。而目前的 LLM 雖然能寫出可執行的程式碼,甚至能回應錯誤訊息並嘗試修正,但它們無法維持這種清楚的「上下文模型」,更無法從整體架構層面理解一個專案。

LLM 易混亂、缺乏彈性,無法進行有效迭代

Irwin 認為,LLM 在實務操作中常出現幾個問題:

  • 它們假設自己產生的程式就是正確的

  • 一旦測試失敗,無法判斷錯在哪裡,只能猜測是程式錯還是測試錯

  • 碰到瓶頸時,容易「整包砍掉重寫」,但不會帶來更深的理解

這種作法與人類工程師不同。人類在測試失敗時,能回到自己的心智模型思考可能原因,或是主動蒐集更多資料再做決策。即使最後選擇重構,也是在更清楚掌握問題本質的基礎上行動。

問題不只在能力,而是模型本身的設計邏輯

Irwin 認為,就算 LLM 持續演進,若底層模型的架構不改,仍難以跨越目前的瓶頸。真正的挑戰在於:軟體開發需要模型能像人類一樣靈活抽換注意力、建立與切換上下文,並處理多層次資訊。這包含了:

  • 察覺缺漏脈絡的能力(context omission)

  • 避免過度依賴新輸入的傾向(recency bias)

  • 防止編造不實細節的幻覺問題(hallucination)

這些都是現階段生成式模型還無法根本解決的難題。

LLM 可以是好工具,但不能取代架構思維

儘管如此,Irwin 並不全然否定 LLM 的價值。他認為這些模型在快速生成程式碼、草擬需求文件或整合文件資訊上相當有幫助。對於需求明確、範圍單純的任務,它們表現得也很不錯。

但一旦任務稍微複雜、需求有變,LLM 就容易失去掌控。他提醒,開發者仍需為「需求是否合理」、「程式是否真的有效」負起最終責任。

Zed 的願景:人與工具協作,而非取代

Irwin 最後表示,Zed 相信未來的軟體開發應該是人類與智慧代理共同協作的結果。但至少現階段,「人」依然是坐在駕駛座上的主體,LLM 則只是手中的一把工具——好用、但不該過度神化。

 

 

 

 

cnBeta
作者

cnBeta.COM(被網友簡稱為CB、cβ),官方自我定位「中文業界資訊站」,是一個提供IT相關新聞資訊、技術文章和評論的中文網站。其主要特色為遊客的匿名評論及線上互動,形成獨特的社群文化。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