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支付近期話題不斷,今年 7 月,街口支付因母公司高達 36 億的投資爭議,爆發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停用潮;同時 iPASS MONEY 宣布將於年底正式退出 LINE Pay;而 LINE 也緊接著宣布通過金管會許可申請電子支付執照。在這一連串事件下,你真的了解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嗎?台灣又有哪些電子支付工具?哪一家擁有最高市佔率?又該如何選擇,才能既便利又安全呢?
文章目錄
- 延伸閱讀:台北捷運閘門大翻新!未來QR Code、信用卡、行動支付將可全面啟用
- 延伸閱讀:LINE Pay 可在智慧手錶上使用了!Apple Watch 和 Google WearOS 皆可行動支付
- 延伸閱讀:第三方支付業者組公會力抗詐騙!各家業者盼推動資安創新與產業自律
行動支付是「怎麼付」的泛稱?
在重新檢視自己的行動支付之前,先快速了解「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的差異,因為許多人經常搞混,但應用範圍與法律定位各不相同。
行動支付分「感應」或「掃碼」支付
首先,行動支付是一個統稱概念,重點在於「用什麼方式付錢」。凡是透過行動裝置(手機、智慧手錶)完成付款,都屬於行動支付。依照付款技術,又可再細分為「感應式支付」及「掃碼式支付」。
• 感應式支付: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 屬於此類,利用 NFC技術感應付款和刷信用卡本質相同,只是把實體卡片換成手機或手錶。這類技術同時支援部分國家的交通票證,例如 Android 手機可以使用悠遊付的嗶乘車功能,「嗶」進捷運站。
• 掃碼式支付:LINE Pay、街口支付最常見,透過掃描或被掃 QR Code 完成交易。由於只要手機就能操作,因此在台灣普及度極高。
換句話說,行動支付強調的是「付款方式」,不管背後資金來源是信用卡還是電子帳戶,只要用行動裝置完成支付,都算在其中。
「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差在哪?
若把焦點轉到台灣的法規面,就必須分清楚「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這兩類。兩者大多以 App 形式提供,且常透過掃碼支付來落實。但管理單位與功能定位卻不盡相。
• 第三方支付:由數位發展部管理,主要功能是「代收代付」,扮演買賣雙方資金中介的角色。最早的 PayPal 就是,在台灣常見的則有 LINE Pay。舉例來說,在蝦皮購物下單時,LINE Pay 先代收你的付款,等確認收貨後才把錢付給賣家,這就是典型的「第三方支付」。
• 電子支付:由金管會管理,可以視為金融功能更多的第三方支付。除了代收代付,還能提供儲值、轉帳、提領等功能,相當於一個簡易電子帳戶。例如同事聚餐由一人先墊款,其他人可以用 iPASS MONEY 的轉帳功能把錢匯給代墊者,這就是電子支付的特色。
總結來說,兩者最核心的差異在於第三方支付不能保存用戶資金,只能暫時代收;電子支付則能合法管理用戶資金,並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務。
街口支付:從市場第一到爆發出走潮,制度保障能否挽回信任?
街口支付自 2015 年成立以來,一直是台灣第三方支付市場的「黑馬」。主打「本土化」經營策略,比起國際品牌的冷冰冰,街口支付更懂得消費者日常生活的脈絡。從夜市到小吃攤,消費者只要買一杯手搖飲或一碗鹽酥雞,都能輕鬆「嗶」一下完成支付。加上高額現金回饋補貼策略,街口支付快速在夜市、餐廳、便利商店中擴張,成為許多人日常的付款工具,也是台灣最多人使用的電子支付前一二名。
補貼模式及母公司財務危機
然而,補貼雖能短期吸引人潮,卻是一把雙面刃。行動支付市場的特性是,交易金額的抽成比例極低,若沒有龐大的交易量支撐,就難以維持長期盈利。街口支付早期憑藉不斷「燒錢」來搶攻市佔,但背後卻逐漸累積巨大的資金壓力。
再加上近期因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與泰山企業間的 36 億元股權交易糾紛,被法院查封部分資產,引發市場震盪,一度讓 Momo、PC home Online、蝦皮購物、全國電子相繼停用街口支付(現已恢復),同時也讓街口用戶及商家感到不安。
資金獨立,信託帳戶全額保障
面對外界疑慮,街口支付很快就召開記者會強調,母、子公司皆獨立營運,無任何交叉帳戶或資金流動,因此不受母公司民事案件影響。所有用戶資金與代收款項,均依照「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100% 全額交付信託銀行獨立管理,依法設立專戶、不能挪作他用,並完全隔離任何商業糾紛之外,並受金管會長期監督,任何提領、轉帳、儲值,皆照常運作。
金管會也表態,將針對街口支付的財務狀況加強監理,確保消費者資金安全,並強調第三方支付與電子支付在制度上已有明確規範,並設有信託專戶隔離資金。也就是說,民眾使用電子支付,儲值金額都是在信託帳戶中,民眾可以安心使用任何一家電子支付機構服務,相關權益也都有保障的。舉例來說,街口支付若有欠債,債權人也不可以強制執行這個信託專戶,法律就是保護的用戶儲值金額在裡面,街口也不能隨便動。
也因此,在事件發生時所引發 momo、PC home Online、蝦皮購物⋯等線上平台,相繼停用街口支付的現象,目前都已經恢復正常;一度引發用戶無法提領帳戶餘額的問題,現在也都能夠正常運作。
消費者分散風險求自保
雖然制度保障存在,但市場信心仍受到動搖。許多用戶擔憂綁定的信用卡會不會有風險?平台儲值金是否安全?繳費會不會出現問題?再加上提款延遲與營運壓力的傳聞,使消費者難以完全安心。
目前街口支付並未宣布停業或違規,但市場信心受影響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消費者而言,最務實的做法不是恐慌,而是「降低風險」,建議可將街口支付帳戶裡的餘額控制在日常使用量即可,不要長期存放大額資金;可綁定銀行帳戶或信用卡付款,讓支付時直接扣款,而非預先儲值。
簡單來說,就是「用多少、存多少」,避免把數萬元以上的資金放在非銀行體系的 App 裡。另外,別把所有錢都放在同一個 App,可搭配 LINE Pay、iPASS MONEY、台灣 Pay 等其他平台,分散行動支付的使用風險。
如何提領已在街口支付儲值的金額?
儘管街口支付強調所有用戶資金均由銀行信託保管、營運正常,目前街口支付App 也沒有出現任何運作異常狀況。但基於風險管理或理財安排,如果街口支付裡已儲值了大筆金額,建議可提領出部分金額,維持在可接受風險的安全範圍。
LINE Pay 跟一卡通 iPass MONEY 分家:支付習慣重新調整
LINE Pay 與一卡通 iPass MONEY 的關係,經常會讓用戶搞亂,從合作至今,曾出現 LINE Pay 一卡通、LINE Pay Money、一卡通 MONEY⋯一系列的更名,到了今年七月又宣布將於年底正式分家。就在消費者還在混亂時,LINE Pay 又獲得金管會核准,可轉型為能夠儲值、轉帳、提領的電子支付機構,但對用戶而言,接二連三的改變,更加不了解 LINE Pay 與一卡通 iPass MONEY 間的差異。
LINE Pay 與 iPass MONEY 關係
簡單來說,2014 年推出的 LINE Pay 是屬於第三方支付,在 2018 年與具有電子支付執照的一卡通合作,推出「LINE Pay 一卡通」,讓用戶在 LINE Pay 上,可以進行轉帳及儲存的功能,之後也更名為「LINE Pay Money」,不過 LINE 於 2021 年退出一卡通股東後,再改名為「一卡通 MONEY」、「iPASS MONEY」,且原本在 LINE App 中醒目位置,變成 LINE 錢包中的一小格,操作上較為不便。
接著 LINE Pay 在今年設立全資的「連加電子支付公司」(LINE Pay Money)子公司,並向金管會申請電子支付執照。七月獲得許可後,要於 6 個月內取得執照,取得執照後最晚 6 個月內開業,未來核發執照後,LINE Pay Money 就能成為台灣第 10 家專營電子支付業者。換言之,雙方的合作走到了終點,LINE Pay 與 iPASS MONEY 將各自經營。
支付習慣必須改變
合作多年的 LINE Pay 與 iPASS MONEY 正式分家,對消費者的直接影響就是支付習慣必須重新調整。過去用戶在 LINE Pay 綁定一卡通帳戶,就能完成繳費、儲值與多元支付;如今雙方拆分後,用戶若要繼續使用類似功能,必須下載並註冊 iPASS MONEY App,或改綁定其他銀行帳戶。
對習慣「一站式服務」的消費者來說,這樣的改變不只繁瑣,也影響操作的便利性。特別是部分用戶對支付工具的忠誠度不高,一旦覺得不方便,就可能轉向其他業者, 例如街口支付、全支付、悠遊付,造成用戶流失。
另一個顯著改變是優惠的分裂。過去,LINE Pay 與一卡通合作時, 常常推出「雙重回饋」,等於一筆交易能同時享受 LINE Points 和一卡通的活動。如今拆開後,這種「雙倍好康」消失,回饋策略必須由各自平台重新規劃。
iPASS MONEY 聚焦生活支付
也因為與 LINE Pay 分家,讓 iPASS MONEY 獨立後功能更豐富。除了既有的儲值、轉帳、消費、生活繳費、乘車碼、提領等功能外,還新增專屬服務,例如一卡通綠點、優惠券、TWQR 跨店掃碼支付、待繳帳單推播、以及政府數位券整合等。這些功能只能在 iPASS MONEY App 上使用,代表它開始走向「自成一格」的支付生態。
一卡通公司也明確定調,iPASS MONEY 將專注於四大支付場景,包括轉帳、消費、繳費、搭車,希望透過生活密切需求來累積用戶黏性,特別是在交通與公共服務場域上強化優勢。
LINE Pay Money 預期強化 LINE 生態圈
另一方面,未來 LINE Pay 在取得電子支付執照後,預期將重啟「LINE Pay Money」品牌,最晚明年 7 月上線,未來功能包含好友轉帳、銀行帳戶儲值、生活繳費等,甚至進一步結合 LINE Points 點數支付,形成與 LINE App 生態圈的深度整合。
當然 LINE Pay 的優勢在於龐大的用戶基礎與通訊軟體生態,透過即時通訊與支付的無縫銜接,仍有相當競爭力。只是,在全新 LINE Pay Money 上市之前,市場仍處於觀望期,部分用戶可能選擇先轉移到 iPASS MONEY,等到新功能成熟後再回流。
畢竟以現今台灣支付市場來看,過去業者想打造「全能支付」,從轉帳、消費到交通都想包辦,但實際結果證明難以維繫。如今,業者更傾向專注於自身強項,透過差異化生態圈經營來維持競爭力。對消費者來說,未來將更難依賴單一支付工具解決所有需求,而是需要依照個人生活習慣,搭配 2~3 種支付 App 使用。雖然增加了管理成本,但也分散風險,也促使市場競爭因此更健康,讓不同業者在優惠設計與功能創新上持續進化。
5 個選擇行動支付的疑問
在街口支付爆發財務危機、LINE Pay 與 iPASS MONEY 分家後,台灣行動支付市場正面臨一次重新洗牌。但消費者最關心的無非是該選擇哪一個支付工具才安全?以下我們用五個最常見的疑問,帶你一次看懂台灣支付市場的現況與選擇策略。
Q 1:台灣常見的支付工具有哪些類型?
台灣支付市場大致可分為行動支付、電子支付、第三方支付,在前面篇幅已有解釋,這裡則重點整理。當中,行動支付以 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 為主,本質上是「信用卡的數位化」,用戶只要將信用卡綁定手機或智慧手錶,就能直接感應付款。電子支付就是可提供儲值、繳費、轉帳等功能,通常和超商、交通票證或零售業結合度很高,是台灣日常消費很常見的支付方式,如 iPASS MONEY、街口支付、全支付。而第三方支付更像是電商與線上交易的「金流後台」,在購物網站付款時,往往就是透過這些平台完成,如 LINE Pay。
Q 2:日常生活要用幾種支付工具才夠?
有些人會問「到底要不要把所有支付 App 都裝滿?」其實沒必要,因為太多了!但普遍建議至少準備 2∼3 種支付方式搭配使用。原因是台灣支付市場呈現「分眾化」發展,不同支付工具的優惠、支援場景不同,如搭乘交通工具,使用 iPASS MONEY 或悠遊付較方便;夜市、地方商圈或小吃,街口支付及 LINE Pay 普及度較高;百貨公司或只有刷卡機的店家,就使用 Apple Pay 或 Google Pay 感應支付。所以,支付選擇並不是「非 A 即 B」,而是「情境搭配」。對大部分台灣消費者來說,未來行動支付的趨勢就是「多工具並存」,在不同場景下靈活使用,比起只倚賴單一工具更安全也更有效率。
Q 3:該注意哪些安全性風險?
支付工具雖然方便,但也潛藏風險。特別是街口支付事件後,消費者更關注「我的錢放在App裡,到底安不安全?」
其實,目前台灣所有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業者,都受到金管會及數位發展部監管,帳戶資金必須存放在專戶,理論上有保障。但仍要注意幾點:
1. 不要隨意連結陌生帳號:轉帳前確認對方身份,避免掉入詐騙陷阱。
2. 小心釣魚簡訊:詐騙集團常冒充支付平台,誘導點擊假連結。
3. 設定多重驗證:善用指紋、Face ID 或簡訊 OTP,增加防護。
4. 控制儲值金額:不要放入過多金額,建議「用多少、儲多少」。
5. 定期更新 App 與手機系統:避免漏洞被駭客利用。
換句話說,支付工具本身並不可怕,真正的風險往往來自使用習慣及危機意識。
Q 4:常見的電子支付各有什麼特色?
在街口支付爆發財務危機、LINE Pay 與 iPASS MONEY 分家事件後,不少消費者開始思考替代方案,也更關注市場上有哪些安全的電子支付可選擇。
目前金管會有核准 9 家推出電子支付工具,分別是街口支付、全支付、iPASS MONEY、悠遊付、全盈 +Pay、icash Pay、橘子支付、歐付寶 O'Pay、ezPay 簡單付,至於有望成為第 10 家的 LINE Pay Money 則還未開業。
此外,台灣多數銀行以及中華郵政,也都有推出自家的行動支付或電子支付工具,例如台灣 Pay、郵政行動支付,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
對一般用戶而言,選擇電子支付工具時,除了考量品牌與優惠,也應注意自身生活圈的使用便利性,例如是否支援常去的超商、交通系統或電商平台。
Q 5:電子支付綁定生活繳費怎麼選?
在日常生活中,水費、電費、瓦斯費、電話費、學雜費⋯等固定支出,是最常需要定時繳款的項目。過去多半透過超商代收或金融機構繳費,如今隨著電子支付普及,這些都能在手機上完成,省去排隊的時間。
目前市場上 9 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推出的電子支付,都支援「生活繳費」項目,只是支援範圍不一,而特色也有不同,如悠遊付、iPASS MONEY 為交通票證出身,生活繳費也很完整,水電瓦斯、電話費與學雜費幾乎全包,還能繳交汽機車路邊停車費,對騎車或開車族群更方便。
另外,能否支援信用卡繳費、是否可連結帳戶自動扣繳帳,也都是考量的範圍,多數電子支付支援綁定銀行帳戶自動扣繳,優點是帳單一到即自動繳清,不怕忘記而漏繳。
本文同步刊載於 PC home 雜誌
歡迎加入 PC home 雜誌粉絲團!
- 延伸閱讀:LINE Pay 跟 iPASS MONEY 年底分家!還能轉帳給 LINE 好友嗎?
- 延伸閱讀:街口支付風波後續:momo、PChome Online 已恢復付款服務
- 延伸閱讀:「街口支付」用戶自保術:如何把錢從街口領出來、解除銀行帳戶與信用卡綁定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