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工智慧技術快速演進的背景下,索尼近日公布最新 AI 戰略,明確指出其研發方向是「支持而不是取代」人類的創造力。索尼強調,科技創新必須兼顧透明、安全,並尊重創作者的勞動,如何在科技進步與藝術完整性之間取得平衡,將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索尼近年來積極推動 AI 工具在 電玩遊戲 與更廣泛媒體業務中的應用。根據最新年度報告,公司希望透過 AI 來增強而不是削弱人類的創意。尤其在備受爭議的「AI 與遊戲製作結合」領域,索尼自 2023 年起便以自研的 Enterprise LLM 系統 支援全球 210 個團隊、超過 5 萬名員工。該系統不僅能用於聊天或文字輔助,也被廣泛導入日常營運流程。截至目前,索尼內部已測試逾 300 項 AI 專案,其中至少 50 項進入常態化運作。舉例來說,《蜘蛛人 2》在開發過程中便透過 AI 語音辨識自動生成多語字幕,簡化了在地化流程;同時,機器學習也協助團隊自動完成字幕、口型同步等繁瑣工作,讓開發者能專注於劇情與設計創新。
索尼進一步強調,AI 的角色是 補充並賦能 創作流程,而非完全自動化取代。公司持續與法律、隱私及倫理專家合作,訂定嚴格的 AI 責任準則,特別著重於音樂等內容的 著作權保護,並研發可偵測與阻止未授權作品濫用的 AI 工具。
投資方向上,索尼並不僅限於軟體。例如透過生成式 AI 與機器學習修復老電影音訊,或改良 PlayStation 5 的影像增強技術,展現其對 AI 的野心已超越遊戲產業範疇。
同時,業界對 AI 角色的討論也日益激烈。像是《星之卡比》與《任天堂明星大亂鬥》系列的創作者 櫻井政博 就曾指出,在現行開發模式下,3A 大作難以持續,AI 有望讓流程更有效率,但唯有主動擁抱 AI 的工作室,才能跟上現代化製作需求的快速增長。
部分遊戲大廠已經開始嘗試導入。動視 確認在《決勝時刻》等系列的開發過程引入 AI,但仍強調所有創意產出會由人類把關。不過,許多演員與編劇仍持懷疑態度,擔心數位化複製將損害藝術工作者的權益與行業倫理。
近期,美國 SAG-AFTRA 演員工會 與 AI 語音公司 Replica Studios 的合約糾紛,更凸顯產業內部分歧。早期協議引發對「數位替身」的強烈反彈,認為可能侵蝕收入與藝術完整性。雖然罷工於今年 6 月結束,但前提是遊戲公司同意收緊 AI 使用規範並作出妥協。
同時,因在《博德之門 3》中飾演 Karlach 而知名的演員 Samantha Beart 也公開警告,若產業短視地追逐 AI 獲利,將對創意勞動力帶來長遠傷害。她直言,決策者往往只看財務報表,卻忽略了正是創意人才,才是內容產業的核心價值。
- 延伸閱讀:X與xAI整合:馬斯克AI戰略揭秘,社群媒體與AI融合新趨勢
- 延伸閱讀:Google CEO提到AI戰略與佈局:成功並非一定要當「第一」,但必須縮小與ChatGPT的差距
- 延伸閱讀:追隨NVIDIA AI戰略,AMD也將轉變成一家以軟體為主的公司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