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ChatGPT 與 Claude「記憶系統」大不同,專家揭露背後產品哲學

ChatGPT 與 Claude「記憶系統」大不同,專家揭露背後產品哲學

AI 助理怎麼「記住你」?原來 ChatGPT 與 Claude 的設計理念完全不同。程式設計師 Shlok Khemani 日前撰文指出,兩大熱門 AI 助理在記錄系統上的差異,不只影響使用體驗,更反映了產品定位的不同路線。

ChatGPT:自動記憶,強調消費者體驗

Khemani 先拆解了 ChatGPT 的記憶系統,發現它分為多層結構:

  • 使用者知識記錄:自動生成摘要,涵蓋偏好與專案背景

  • 近期對話:保留最近互動細節

  • 元數據:追蹤使用方式,但不改變知識內容

這些資料會在新對話中自動載入,讓使用者不必額外操作就能享有個人化回應。Khemani 認為,這完全符合大眾消費市場的需求:「學生、家長、一般用戶,只要覺得好用就夠了。」

這種設計讓 ChatGPT 能快速建立使用者檔案,提供「魔術般的體驗」。不過,也引發隱私疑慮,因為系統會在未經明確要求下,自動保存並使用個人資訊。

Claude:白紙起步,記憶需手動呼叫

相較之下,Claude 採取更保守的哲學。每次對話都從「白紙」開始,不會主動載入任何舊紀錄。只有當使用者輸入像是「還記得我們之前聊過什麼嗎?」時,Claude 才會啟用內建工具進行檢索。

它主要依賴兩個工具:

  • conversation_search:關鍵字或主題檢索,能從歷史對話中抓出相關紀錄

  • recent_chats:依時間範圍搜尋,例如「上週的對話」

這些檢索過程會即時顯示,使用者甚至可以看到 Claude 正在「搜尋歷史對話」的狀態。Khemani 指出,這樣的設計更透明,也符合技術使用者對控制權與隱私的期待。

背後哲學差異:消費者 vs. 專業工具

Khemani 認為,兩者差異並非單純技術選擇,而是「誰在用」決定的。

  • ChatGPT 主打消費市場,目標是讓產品「夠神奇、夠黏人」,後續再想如何變現。

  • Claude 的用戶多是開發者或專業人士,他們樂於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啟用記憶,即便因此多等待幾秒,也願意換取隱私與可預測性。

他直言:「這就是兩種完全相反的哲學,沒有唯一正解,只有根據使用者需求往回推。」

記憶設計空間仍在擴張

Khemani 也提醒,AI 助理才推出三年左右,長期使用下會遇到新問題:

  • AI 應該記住十年累積的所有細節嗎?

  • 舊資料要不要被清理?

  • 記憶能不能跨裝置或跨服務?

目前沒有標準答案,各家公司都在不同路線上實驗。他甚至形容這是一場「寒武紀大爆發」,記憶系統設計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這篇分析發表幾小時後,Anthropic 宣布針對企業版推出新的記憶功能,更接近 ChatGPT 的做法。顯示即便理念不同,兩大陣營仍可能互相借鏡,隨市場需求而調整。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