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 建議貼文

選取貼文複製成功(包含文章連結)!

當百年銀行還在靠 COBOL:AI 能否終結 60 年的技術債?

當百年銀行還在靠 COBOL:AI 能否終結 60 年的技術債?

在數位金融快速發展的今天,很難想像,我們手上活期存款的交易,背後卻仍由半世紀前的程式碼支撐。根據顧問公司 Baringa 最新調查,英國超過一半的銀行仍依賴 1960、70 年代的 COBOL 系統,甚至有程式可追溯至 1950 年代。這些老系統不僅穩定運行數十年,也讓銀行深陷一場「無法拔掉的插頭」困境。

隨著懂得 COBOL 的工程師逐漸退休,業界開始寄望 AI:它能否扮演新一代「解碼者」,協助銀行卸下龐大的技術債?

六十年不倒的程式碼,為何難以取代?

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在 1959 年問世,本是為金融交易設計的語言。其優點很明確:穩定、結構單純、能處理大量重複運算。這些特質讓它成為銀行、保險、稅務系統的「隱形骨幹」。

但優勢同時也是枷鎖。數十年下來,銀行把各種業務規則直接寫進 COBOL 程式碼,文件卻逐漸散佚。如今,許多利率公式、會計分錄方式,早已只存在於那數百萬行代碼裡。結果就是:這套系統「能跑」,但「不敢動」。

Baringa 報告顯示,16% 英國銀行仍在使用 1960 年代的程式碼,近 40% 使用 1970 年代代碼,50% 的銀行坦言,能理解這些系統的員工只剩寥寥幾位,且大多接近退休。

AI 登場:是翻譯者,還是接班人?

近兩年,生成式 AI 帶來新希望。許多科技廠商,包括 IBM、Micro Focus 與新創公司,紛紛推出 AI 輔助工具,號稱能將 COBOL 自動轉譯為 Java 或 C#,甚至協助生成測試案例。

這些工具的潛力不容忽視:

  • 理解代碼:AI 能快速為 COBOL 程式加上註解,幫助新世代工程師讀懂系統。

  • 自動轉譯:模型可嘗試將 COBOL 語法翻成現代語言,建立「草稿版」新系統。

  • 測試輔助:AI 能依據舊程式生成測試案例,確保轉換後結果與原系統一致。

換句話說,AI 有機會扮演「翻譯者」,降低銀行現代化的門檻。

AI 不能解決的三大難題

然而,金融體系的現實遠比技術理想複雜。

第一,業務規則黑箱化。
程式碼裡往往隱含著獨特業務邏輯,例如利率計算或稅率折扣。AI 雖能轉譯語法,卻難以驗證規則的正確性。

第二,合規與責任風險。
金融監管要求極高,任何系統更新都須符合法規。一旦 AI 自動生成的程式碼出錯,銀行無法推卸責任,風險成本極大。

第三,龐大的相依環境。
COBOL 系統往往與老式大型主機、資料庫緊密綁定。即使程式本身能翻譯,相關的資料結構、作業流程也難以輕易替換。

因此,專家普遍認為,AI 無法一鍵完成「新舊交替」。

真正可行的路徑:漸進式現代化

目前較被接受的做法是漸進式現代化

  1. 先由 AI 輔助程式解讀與註解,建立知識基礎;

  2. 接著逐步將部分功能轉譯為現代語言,並由工程師審核;

  3. 在新舊系統並行下進行測試,逐步替換核心模組。

另一路線則是建立AI 驅動的中介層,讓舊 COBOL 系統透過 API 與新應用溝通,短期內不必強行更換底層,卻能滿足數位轉型需求。

AI 是助力,不是救世主

AI 的確能在 COBOL 的「解碼」與「轉換」上提供協助,降低現代化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但在銀行業務這種風險極高的領域,AI 無法完全取代工程師。它是輔助者,不是救世主。

未來幾年,AI 或許能幫我們「看懂古文」,但真正寫下新章節的,仍是人類工程師與金融決策者。

 

 

 

IFENG
作者

鳳凰網(科技),集綜合資訊、視訊分發、原創內容製作、網路廣播、網路直播、媒體電商等多領域於一身,並於2011年在紐交所上市(紐交所代碼:FENG),成為全球首個從傳統媒體分拆上市的新媒體公司。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