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數位金融快速發展的今天,很難想像,我們手上活期存款的交易,背後卻仍由半世紀前的程式碼支撐。根據顧問公司 Baringa 最新調查,英國超過一半的銀行仍依賴 1960、70 年代的 COBOL 系統,甚至有程式可追溯至 1950 年代。這些老系統不僅穩定運行數十年,也讓銀行深陷一場「無法拔掉的插頭」困境。
隨著懂得 COBOL 的工程師逐漸退休,業界開始寄望 AI:它能否扮演新一代「解碼者」,協助銀行卸下龐大的技術債?
六十年不倒的程式碼,為何難以取代?
COBOL(Common Business-Oriented Language)在 1959 年問世,本是為金融交易設計的語言。其優點很明確:穩定、結構單純、能處理大量重複運算。這些特質讓它成為銀行、保險、稅務系統的「隱形骨幹」。
但優勢同時也是枷鎖。數十年下來,銀行把各種業務規則直接寫進 COBOL 程式碼,文件卻逐漸散佚。如今,許多利率公式、會計分錄方式,早已只存在於那數百萬行代碼裡。結果就是:這套系統「能跑」,但「不敢動」。
Baringa 報告顯示,16% 英國銀行仍在使用 1960 年代的程式碼,近 40% 使用 1970 年代代碼,50% 的銀行坦言,能理解這些系統的員工只剩寥寥幾位,且大多接近退休。
AI 登場:是翻譯者,還是接班人?
近兩年,生成式 AI 帶來新希望。許多科技廠商,包括 IBM、Micro Focus 與新創公司,紛紛推出 AI 輔助工具,號稱能將 COBOL 自動轉譯為 Java 或 C#,甚至協助生成測試案例。
這些工具的潛力不容忽視:
-
理解代碼:AI 能快速為 COBOL 程式加上註解,幫助新世代工程師讀懂系統。
-
自動轉譯:模型可嘗試將 COBOL 語法翻成現代語言,建立「草稿版」新系統。
-
測試輔助:AI 能依據舊程式生成測試案例,確保轉換後結果與原系統一致。
換句話說,AI 有機會扮演「翻譯者」,降低銀行現代化的門檻。
AI 不能解決的三大難題
然而,金融體系的現實遠比技術理想複雜。
第一,業務規則黑箱化。
程式碼裡往往隱含著獨特業務邏輯,例如利率計算或稅率折扣。AI 雖能轉譯語法,卻難以驗證規則的正確性。
第二,合規與責任風險。
金融監管要求極高,任何系統更新都須符合法規。一旦 AI 自動生成的程式碼出錯,銀行無法推卸責任,風險成本極大。
第三,龐大的相依環境。
COBOL 系統往往與老式大型主機、資料庫緊密綁定。即使程式本身能翻譯,相關的資料結構、作業流程也難以輕易替換。
因此,專家普遍認為,AI 無法一鍵完成「新舊交替」。
真正可行的路徑:漸進式現代化
目前較被接受的做法是漸進式現代化:
-
先由 AI 輔助程式解讀與註解,建立知識基礎;
-
接著逐步將部分功能轉譯為現代語言,並由工程師審核;
-
在新舊系統並行下進行測試,逐步替換核心模組。
另一路線則是建立AI 驅動的中介層,讓舊 COBOL 系統透過 API 與新應用溝通,短期內不必強行更換底層,卻能滿足數位轉型需求。
AI 是助力,不是救世主
AI 的確能在 COBOL 的「解碼」與「轉換」上提供協助,降低現代化的時間與人力成本。但在銀行業務這種風險極高的領域,AI 無法完全取代工程師。它是輔助者,不是救世主。
未來幾年,AI 或許能幫我們「看懂古文」,但真正寫下新章節的,仍是人類工程師與金融決策者。
- 延伸閱讀:馬斯克列出2000萬名「超過149歲」亡靈仍領社會補助金,是來自老舊 COBOL 程式的錯誤結論
- 延伸閱讀:可為COBOL提供註釋,IBM 更新 AI 程式助手讓現代工程式能看懂「上古程式語言」
- 延伸閱讀:COBOL不能亡!IBM為Linux環境的x86平台做了COBOL編譯器
- 延伸閱讀:美國政府求援「COBOL工程師」江湖告急,大批阿公級程式設計師重回崗位救援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