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以為便利商店的補貨機器人都是全自動AI時,日本卻悄悄掀起一波「遠距人機混合勞動」浪潮。原來,這些在 FamilyMart、Lawson 等便利店內工作的機器人,其實是由遠在 菲律賓馬尼拉的工作人員透過 VR 頭戴裝置遠端操控,每人還要同時「開50台機器人」!
在日本補貨、在菲律賓控制!一條線連接兩國勞動力
這套系統由日本新創公司 Telexistence 設計,後端則由菲律賓的 Astro Robotics 公司負責全天候監控與操作。機器人平時可以自動上架商品,但每當發生瓶罐掉落、角度不對等錯誤情況時,位於馬尼拉的操作者便會立即戴上 VR 頭盔、拿起搖桿,親自幫機器人「撿東西」。
目前已部署於東京超過 300 家便利商店,甚至未來還計畫進軍 7-Eleven。
操控員平均日介入50次 薪資約新台幣8,000~1萬元
這些操控員被稱為「駕駛員」,每位可同時監看並處理約 50 台機器人。雖然 AI 自動化比例已達九成以上,但平均仍有約 4% 的情況需要人工介入,每天處理錯誤約 50 次,每次約耗時五分鐘。
駕駛員每月薪資落在 250 至 315 美元之間(約新台幣 8,200~10,400 元),與當地呼叫中心員工相仿,但要長時間配戴 VR 設備,部分員工也出現 暈眩、眼疲勞等「虛擬實境暈動症」。
Telexistence 公司表示,已與舊金山 AI 新創公司合作,打算將這些遠端操控的數據餵給 AI,未來實現全自動補貨。換句話說,今天這些菲律賓駕駛員做的每一個動作,未來可能就是機器人學會的教材。
雖然有人看好這種模式可以彌補日本勞力短缺問題,但也有學者擔憂:「人變成了機器的看護者,甚至最後被取代。」
菲律賓成為外包AI熱區,但薪資與未來保障有限
菲律賓近年成為 AI 與自動化任務外包的重點國家,許多科技畢業生投入此類工作,但仍面臨低薪、合約制與價值感缺失等挑戰。根據調查,不少人為歐美外企開發 AI 系統、訓練模型,但收入往往不如當地正職,也擔心未來會被工具取代。
也有工程師選擇留在本地創業,希望讓菲律賓本地與 AI 共榮發展,而非只成為全球勞動力的「低成本零件」。
請注意!留言要自負法律責任,相關案例層出不窮,請慎重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