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gram 演算法真討厭,十小時前的貼文還在推

Instagram 演算法真討厭,十小時前的貼文還在推

Instagram從去年更改演算法,動態時報內容不再按照時間序排列,透果機器得出的個人化推薦,真的能讀懂你的心嗎?

躍用戶突破7億、限時動態用戶超過2億的Instagram,已經成為了許多年輕世代社群媒體首選,不過Instagram更改演算法及個人化推薦,會成為用戶加速逃離的毒藥嗎?

個人化推薦是適得其反嗎?還是粗魯?

過去Instagram是依照用戶追蹤帳號貼文的發佈時間排序,因此只要用戶花時間瀏覽幾乎不太會錯過任何內容,不過就在去年六月,Instagram導入全新演算法,讓貼文不再按照單純的時間序排列,當時這項「Facebook化」的做法引起相當多用戶抗議。

當時根據Instagram數據統計,用戶平均會錯過70%的貼文內容,隨著用戶、品牌帳號數量擴張,Instagram認為單純照時間順序呈現內容會讓用戶掌握動態的難度提高,因此導入新的個人化推薦演算法,Instagram創辦人Kevin Systrom曾說過:「個人化推薦可以讓使用者看到資訊流中最好的30%。」

Instagram透過個人化推薦判斷用戶可能喜歡的內容,但許多用戶卻認為,既然已經有「追蹤」按鈕的存在,為什麼還需要被「告知」我們想看什麼內容呢?且Instagram迷人之處,就是可以只追蹤自己喜歡的主題,不會像Facebook內容較雜受到干擾。

Instagram 演算法真討厭,十小時前的貼文還在推個人化推薦內容,究竟是貼心?還是干擾呢?shutterstock

個人化推薦是適得其反嗎?還是粗魯?外媒《Huffpost》文章中評論,Instagram高層在做這項決定時是不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呢?透過演算法篩選出他們「認為」用戶會有興趣的內容,以為這樣是在幫助用戶「看到資訊流中最好的30%。」

文中談到令人失望的關鍵在於「忽略了用戶真正想看到的」,當我們按下「追蹤」按鈕的那一刻,就是期待未來可以只看到想看的內容,而Instagram這項個人化推薦的決策,並沒有瞭解什麼樣的內容是真正跟用戶相關的,你我是不是就因此被迫跟許多不相干的帳號內容產稱連結了呢?

不按讚就代表不想看到這類內容嗎?

許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在Instagram上追蹤了火辣網美或是天菜鮮肉,但因為擔心另一半生氣,因此不會在這類的貼文上留言或按讚,如此一來演算法就會認為你沒有跟這類貼文有互動、連結,因而減少內容在動態時報露出,但這就真的表示用戶不想看到這些帳號的內容嗎?

不!當然不是這樣,許多人在圖片導向的Instagram瀏覽圖片,做為煩悶生活的出口,很多時候我們因為人情壓力按下家人、同事、朋友的貼文,但根據現在演算法運作方式,這麼做用戶真正想看的內容可能會深埋在谷底或根本不會出現,裁量權完全落在演算法上,用戶完全失去選擇權。

演算法到底怎麼算?10小時前的貼文怎麼一直出現?

根據網站《 Buffer Social》,Instagram演算法由七個要素組成:

  1. 關聯性
  2. 互動連結
  3. 關係
  4. 時間軸
  5. 搜尋紀錄
  6. 直接分享
  7. 停留時間

關聯性很好理解,感情很好的朋友或喜歡內容,就會按讚、留言搜尋頻率也較高,過去Instagram透過這樣的方式餵給你喜歡的內容,但若最近使用Instagram,常常會發現ㄧ點開App第一則貼文居然是10小時以前的內容,甚至還已經看過、按讚,這是因為演算法認為這些內容對你很重要,因此才會反覆出現在較前面的位置。

Instagram 演算法真討厭,十小時前的貼文還在推10小時以前的貼文一直出現嗎?因為演算法覺得這些對你很重要。shutterstock

互動連結代表的,是就算用戶追蹤上千個帳號,也能不錯過親密好友的貼文,因為演算法根據歷史互動頻率,自動將這些帳號歸類為好友,因此出現的排序也會在前面;除了為你的動態時報找出最有關聯性的帳號,Instagram還會衡量你「關係」中的親疏遠近,概括來說,演算法會預測前八位重要的人來優先呈現。

時間軸,根據官方說法是「動態時報上內容的順序,會依據有興趣的內容、關係以及即時性呈現」,也就是說一小時前的內容還是會比一天前的內容優先呈現,因為大家都對新的東西感興趣;另外用戶過去的搜尋紀錄(包括帳號、hashtag)、透過私訊(Direct)轉傳給好友的內容、每則貼文的停留時間,也都會成為演算法在做個人化推薦的依據。

為什麼要調整演算法?

許多人應該都會同意社群平台需要透過銷售廣告來維持獲利,但讓用戶真正不滿意的或許不是廣告本身,而是透過演算法打亂動態時報的平衡。如果假設用戶花放費在Instagram上的時間不變,那麼資訊越多,用戶錯過的資訊也會增加,如果採用傳統依照時間序排列的演算法,廣告用戶及一般用戶都必須維持高頻率的更新才能被看到。

如此一來,廣告用戶肯定卯足全力更新內容,想當然一般用戶的更新速度一定追不上廣告用戶,最後平台是就會充斥著大量廣告,使用者體驗受到傷害,這絕對不是Instagram所樂見。

Instagram 演算法真討厭,十小時前的貼文還在推個人化推薦真得可以如實呈現一個人的興趣嗎?shutterstock

沒靈魂的個人化推薦

Instagram的個人化推薦靠得是機器演算法,透過過往的資料、經驗做出判斷,缺點是所有的判斷都被過去所侷限,無法跟上最新趨勢,然而人們卻可以輕易的影響演算法。

外媒《Business 2 Community》就寫到,必須想像貼文是比賽中的跑者,起跑前的幾秒對勝負相當關鍵,因此透過hashtag或號召性用語都可能影響機器判斷;然而機器終究是機器,沒有特定價值觀或審美觀,人工影響演算法後可能讓內容品質又雜又亂。

首圖來自:shutterstock

• 本文授權轉載自:數位時代

數位時代
作者

《數位時代》,關注國內外網路創業生態,精選全球科技業的重要趨勢、創新模式和最新動態,並有記者第一現場的報導,以及各類社群活動消息。希望能協助讀者早一步領略趨勢脈動、領先掌握下一步行動的競爭優勢。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