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10 的新功能「時間軸」即將上線,首批先向Insider測試人員推出

Windows 10 的新功能「時間軸」即將上線,首批先向Insider測試人員推出

Windows系統的介面長期以來都維持了相當的一致性,在操作上面已經很久沒有新的創意了。不過,其實在先前的秋季創意者更新,微軟本來打算要針對介面推出非常大的變革,只是這個計畫被拖延了。現在,這整個計畫的重點功能之一:時間軸,終於即將要向測試人員發佈了。

最近微軟的Insider測試團隊在一次直播中,公布了目前 Timeline(時間軸)功能的介面以及使用邏輯,並且表示在下次的快速預覽版中,有參與測試計畫的會員就可以開始試用這個功能了。

 

時間軸不是檔案還原系統

什麼是時間軸呢?其實這個名詞你應該不陌生,在FB上面你就已經常在用時間軸檢視不同時間好友發的貼文以及心情,而在Windows 10上面所謂的時間軸,意思也差不多。你可以透過滑桿移動時間軸,查看在不同的時間點,你當時在電腦上做了什麼事。

Windows 10 的新功能「時間軸」即將上線,首批先向Insider測試人員推出

先前關於時間軸的謠傳很多,很多人誤解時間軸為類似Mac上的Time machine或是先前Windows時光還原功能的進階版,以為時間軸是一種多版本檔案還原功能的進階版,隨時可以幫你跳回先前的檔案版本。

不過,事實上時間軸的功能與檔案還原無關。事實上時間軸的設計,目的是讓你更方便找到你在某一個時間點的工作,然後接續時間點的工作繼續下去,而且是跨裝置的繼續工作。

什麼意思呢?你可以想想看,平常我們在公司可能利用公司的電腦打了一個Word文件打到一半,然後出差或是回到家,你可能用自己的筆電想要持續工作,這時你會打開家中的筆電,然後把先前的檔案開啟,持續工作下去。

同樣的,你可能還有Excel表單需要繼續處理、某個網頁在公司看到一半......諸如此類的。當然,如果需要接續的工作一多,你可能就會忘記某個文件放在哪裡,或是某個網頁的網址是什麼。

而透過時間軸的設計,你就可以在其它的裝置上,接續你要進行的工作持續下去,知道要處理什麼文件、要看什麼網頁。

 

時間軸要如何使用

啟動時間軸的方式是在工作列上的搜尋欄位以及應用程式icon之間,將會多出一個時間軸的icon,你可以點選啟動時間軸。

Windows 10 的新功能「時間軸」即將上線,首批先向Insider測試人員推出

啟動之後你就可以看到這個介面,時間軸的概念有點類似自動給系統在不同的時間點拍一個快照,記錄在那個時間點你在使用Windows時的活動狀況。透過右邊的滑桿,你可以檢視先前你在Windows上的活動。

Windows 10 的新功能「時間軸」即將上線,首批先向Insider測試人員推出

在介面上,時間軸呈現的實際上只有兩件事:你使用的app,以及你在這個app上進行的活動內容。

舉例來說,如果你當時用的是Office工具,上面就只會顯示這個文件icon以及標題。

 Windows 10 的新功能「時間軸」即將上線,首批先向Insider測試人員推出

如果你瀏覽的是地圖的話,會顯示出地圖查詢的地點。如果是瀏覽器的話,則是顯示瀏覽網頁的標題。

Windows 10 的新功能「時間軸」即將上線,首批先向Insider測試人員推出

而當你使用其它的Windows裝置登入的時候,你就可以在時間軸上看到先前你(在其它裝置)的工作,然後你就可以點一下在這台電腦繼續工作下去。甚至,如果像是在國外可以在Android、iOS上使用Cortana的使用者,在這些裝置上你也可以使用Cortana提醒你先前你做了什麼工作,甚至如果你在你的手機裝置上沒有可用的APP可以持續工作,它也會提醒你可以下載什麼APP。

由於Windows的應用程式種類非常多,時間軸是否會記錄所有的應用程式活動狀況,目前我們還不清楚。此外,也不是所有你在Windows上的工作都可以在手機上進行的,如果遇到這種狀況,目前我們不清楚時間軸會怎麼處理這樣的狀況。此外,檔案是不是必須要儲存在OneDrive才能跨裝置接續使用,這些細節微軟也還沒公布。

但要解決這些應用程式與時間軸的搭配,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微軟的工作團隊原本要在先前的秋季更新中釋出時間軸結果跳票,之所以一直延到現在,Insider負責人Dona Sarkar就表示,先前跳票的原因在於,時間軸雖然已經完成了對於Office、Edge等應用程式的搭配,但是對於其它第三方應用程式的搭配,難度比微軟當初想像來得大,因此一直延期到了現在。

 

 

想看小編精選的3C科技情報&實用評測文,快來加入《T客邦》LINE@
janus
作者

PC home雜誌、T客邦產業編輯,曾為多家科技雜誌撰寫專題文章,主要負責作業系統、軟體、電商、資安、A以及大數據、IT領域的取材以及報導,以及軟體相關教學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