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工程師說明,iPhone 之所以與別人與眾不同的原因就在於處理器晶片

蘋果工程師說明,iPhone 之所以與別人與眾不同的原因就在於處理器晶片

幾年前,蘋果的工程師開始考慮,如果能夠借助於類神經網路的演算法學習新機器,那麼iPhone的相機可以變得更具有智慧。蘋果的工程師提姆·米勒帶領一支晶片工程師團隊開始實施這項工作,從此讓iPhone的拍照功能,率先變得更智慧。提姆·米勒也在去年的三款新iPhone發表之後,說明了近年來他們何利用神經網路來一步一步改變iPhone。

蘋果工程師說明,iPhone 之所以與別人與眾不同的原因就在於處理器晶片

前年,iPhone X增加了一個新人像模式,這一模式可以數位化的調整主體臉部的光線,藝術化地模糊背景。在這個技術的背後,其實就是利用了一個新添加到iPhone的主晶片上的神經引擎模組,可以自定義運行機器學習程式碼。iPhone X的新型臉部辨識解鎖系統和FaceID也是藉助這個晶片實現的。米勒表示,「如果沒有神經引擎,我們就不可能正確的做到這一點。」

iPhone的工程師可以利用這個內建神經引擎模組的晶片,創建像Face ID這樣的創新功能。從這一點,可以讓我們看出蘋果公司長年來堅持要自己開發處理器晶片的好處。

其他廠商多數由Intel,高通或三星等半導體製造商手中購買處理器晶片。相比之下,自2010年的iPhone4以來的每一款iPhone都採用了蘋果自己設計的晶片。米勒表示,這種做法主要來自於賈伯斯的堅持,當時賈伯斯認為採用現有的晶片,限制了他作為智慧型工具設計師的夢想。

這種想法似乎在往後的許多年都得到驗證,畢竟市場上至今還是大致把手機市場分為:iPhone以及非iPhone的品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來自於蘋果自家的處理晶片。

去年蘋果推出了三款新的iPhone。所有這三款裝置都包含了由米勒的團隊設計的新晶片,這款晶片名為A12 Bionic。它採用比市面上任何行動裝置中的同級晶片都更先進的技術。A12的電晶體小至7奈米,明顯小於去年iPhone的10奈米電晶體。這使得蘋果公司在手機中能夠放置69億個電晶體,高於去年iPhone中的43億個電晶體。

擁有更多電晶體,為米勒團隊的新創意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工程師們使晶片的圖形處理器的功能更加強大,並且創造了一個更大的神經引擎,以消化人工智慧功能。去年的神經引擎每秒能夠進行6000億次運算,而新設計每秒可以運行5兆次。

米勒說,這些升級有助於改進肖像模式,改進後的肖像模式將可以讓使用者在拍攝照片後調整景深,以及使得增強現實的體驗更準確更真實。神經引擎現在也開放供外部開發人員使用,並與最近的軟體更新相結合,旨在激發圍繞人工智慧型構建的新應用程式。

Google也有同樣的想法,並在去年10月發布的Pixel 2手機加入了一個專門的圖像處理器,用於在手機中執行神經網路。Google與Intel合作為這部設備設計了零件,但主晶片是從高通購買的。

由於iPhone的銷售已達到一個穩定的水準,因此蘋果公司可以將晶片、軟體,硬體共同發展。不過,蘋果公司需要發展iPhone上新的新引人的功能,才能刺激iPhone使用者進行升級,並且在財物上才能支撐其價格上漲、以保持蘋果的收入成長。

Moor Insights&Strategy公司的半導體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表示:「他們可以提供更流暢的體驗,並更早地推出新功能。這有助於獲得更高的收益。」像是三星就同時生產智慧型手機和智慧型手機處理器,並且將處理器出售給其他智慧型設備製造商。

蘋果公司一直沒有透露誰是新的A12晶片的製造商。但半導體產業猜測可能是台積電。蘋果公司的首席營運長前年10月在台積電的一次活動中表示,台積電是新的iPhone和iPad晶片的唯一供應商,並稱讚它在一年內生產了5億個蘋果晶片。

Moorhead表示,為了確保能夠運用台積電的7奈米技術,蘋果公司將投入巨大的財力。他說:「蘋果正在大量投資以購買工廠空間,來保證生產優勢。」蘋果表示,這項投資預計花費17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2010年的8倍多,那一年賈伯斯才剛剛宣布將在iPhone4中運用第一款蘋果設計的晶片。

半導體業相信它可以在2020年左右提供5奈米電晶體,雖然說進一步縮小它們的方法還不明朗。數十年來電晶體尺寸越來越小的趨勢已經放緩並可能結束。

如果電晶體確實能夠停止進一步縮小,那麼蘋果公司的策略將仍然有效。晶片設計將可能成為從晶片中獲取更多產品的主要途徑,而蘋果公司對iPhone的端到端控制將會提供更大的靈活性。

米勒拒絕回答有關團隊的計劃問題。「我們需要大約幾年的時間來從頭到尾地製造晶片,」米勒說。在蘋果總部,助力明年推出新的iPhone功能的硬體已經在漸漸萌芽。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NetEase
作者

網易科技,有態度的科技門戶!關注微信公眾號(tech_163),看有態度的深度內容。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