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琉的神祕發光巨蚌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也許有拯救地球的潛力!

帛琉的神祕發光巨蚌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也許有拯救地球的潛力!

蝴蝶絢麗的翅膀、孔雀多彩的開屏能吸引配偶、迷惑捕食者,那淺灘礁石處巨蚌閃耀的光又有什麼用?巨蚌的散熱能力可能為新的散熱技術指明了方向。未來我們或許能利用這種完全不消耗化石燃料的方法來排出發電廠、辦公大樓或汽車內部的熱量。

帛琉的神祕發光巨蚌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也許有拯救地球的潛力!

科學家發現,巨蚌外套膜內部,有藻類組成的柱狀物,而虹色細胞又在每個柱狀物之上組成了能收集陽光的覆蓋物。虹色細胞不僅能將陽光引入並散射給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還能將藍和紅以外光波反射回水中,這樣,蚌給藻類分配光照,而藻類能保持蚌的脂肪並防止蚌被熱帶陽光烤乾。這不僅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還能據此開發散熱技術。但氣候變暖、海水酸化、遊客潛水和非法捕撈正威脅著巨蚌的生存。此外,據此開發的應用雖能帶來長期回報,但沒人想對這種不好標價的應用進行短期投資。

實地探索

西太平洋帛琉群島恩格米德海灣(Ngermid Bay)附近的岩石小島就像樹木的枝杈一樣形狀各異,艾莉森‧絲維妮(Alison Sweeney)在這處水域進行潛水,她徘徊在一處很陡的珊瑚暗礁處。這處珊瑚暗礁橫截面有50公尺寬,她在拍攝她看到的每隻巨蚌。在帛琉群島長時間潛水會使皮膚起皺,這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潛水的後果一樣。

但是對絲維妮來說,觀察並拍攝蚌還是相對容易的。絲維妮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名生物物理學家。這種蚌從殼體中擠出的身體就像電影《功夫》裡周星馳被毒蛇咬後的嘴唇,不過它們的軟體是呈螺旋狀或波浪狀的,而且這些軟體還能發出藍色、紫色、綠色、金色甚至棕色的光。這種蚌中最大的有0.3公尺寬,但大多數都是十幾公分寬的番紅硨磲,而番紅硨磲生活在礁石的更高處。從恩格米德海灣的珊瑚和岩礁的各個方向望去,人們都能發現這些蚌發出的五彩的光。

絲維妮在帛琉國際珊瑚礁中心的實驗室內待了好長一段時間,隨後,她和團隊中的另外3名科學家決定游泳前往巨蚌的棲息地,也就是距離海岸約1.6公里的礁石水域。當他們一起游到了那座蘑菇形島嶼時,一抬頭就看到倒掛在樹上睡覺的果蝠,而水域中還有大量的珊瑚。由於受到了恩格米德海灣自然高溫和酸度的影響,這裡的一些珊瑚被漂白了。恩格米德海灣也叫妮可灣(Nikko Bay),但是當地領導人和政府更喜歡將之稱為恩格米德海灣,因為這是本地土著的叫法。

即使是生活在漂白珊瑚上的蚌,也能發出跳動的色彩。絲維妮拿著相機靠近這些蚌。蚌感知到有東西靠近就會把軟體縮回波浪狀的殼體內。這些蚌就像童話中的生物一樣,情不自禁地用自己閃耀的光芒吸引著人們的注意。

帛琉的神祕發光巨蚌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也許有拯救地球的潛力!

正是這種光芒吸引了絲維妮對蚌的關注。帛琉,位於菲律賓和關島之間,是一個由300多個島嶼構成的共和國。這裡的水域光照充足,是世界上7種巨蚌物種的家園,其中既有歷史上就聞名、體重能達250公斤、寬達1.2公尺的巨蚌(也稱大硨磲,是雙殼類中個體最大的貝類),也有殼體凹槽優美的鱗硨磲。絲維妮在2009年第一次到帛琉群島就是來研究動物的色彩學,當時她還是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無論是藍色大閃蝶翅膀反射的光,還是槍烏賊皮膚反射的光,都代表著一種視覺訊號,動物們用這種訊號來吸引配偶或是迷惑捕食者。巨蚌發出的光並不是這種視覺訊號。那麼,它們發出這種光代表著什麼呢?

從那時候開始,絲維妮和她的同事就發現了蚌發出的光本質上是太陽光轉變的外發光。發光蚌經過百萬年的優化,於是對陽光和生物燃料有了轉化的能力。巨蚌之所以能長到這麼大的體型,多虧一種特殊能力,因為它們能在自己身上培養進行光合作用的藻類,而這些藻類又能為己所用。絲維妮和其他科學家認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巨蚌進化出的這種本領或許能激發起人類開發可替代燃料技術和其他工業解決方案的靈感。

記者辛西婭‧芭奈特(Cynthia Barnett)漂在恩格米德海灣的水面上,等著絲維妮團隊的返回。帛琉群島強烈的夕陽正降臨在這座古老的岩石島上,果蝠開始睡醒,它們要活動活動翅膀以開啟夜間生活。夜幕快要降臨,芭奈特也開始游向海岸。

絲維妮是最後一個回來的。絲維妮離開巨蚌時很不捨,因為她很想解開這些軟體動物的發光祕密。

帛琉文化中創世紀的巨蚌

帛琉的神祕發光巨蚌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也許有拯救地球的潛力!

帕勞專門供男性聚會的場所叫做Bai,這種屋子由木頭搭建、茅草搭頂,木製屋樑刷有鮮豔的色彩,而且海域果蝠和巨蚌的畫像。但是現存的只有一座Bai了,這座Bai位於帛琉群島中最大島嶼巴貝圖阿普島(Babeldaob)的艾拉伊州(Airai)。在每座建築物盡頭的通道處都有果蝠的畫像,這是在提醒人們要保持尊重,即使是最重要的首領也要遵守這一點,因為在帛琉文化中,果蝠是謙遜的象徵。在果蝠畫像的下部還有黑白相間的條紋,上面印有程式化的巨蚌的形象。「在帛琉的傳說中,巨蚌代表著力量與堅持,」艾拉伊州歷史和文化保護辦公室的艾爾莎‧休格(Elsa Sugar)說道。艾爾莎‧休格還帶著芭奈特去參觀自己出生所在村莊的巨蚌文化。

帛琉群島有人居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3400年前,從一開始,巨蚌就是當地人的主要食物來源,人們甚至還會拿巨蚌供奉神明。島上現存的許多最古老的工具都是用厚厚的蚌殼製作的,比如說鋒利的斧子、鑿子和堅硬的搗具。在帛琉的一些最古老的貝殼中,巨蚌殼占比超過了四分之三,但在以後的幾個世紀裡,巨蚌殼的占比降低了。考古學家認為,島上的早期居民一開始過度捕撈了巨蚌,當他們意識到巨蚌減少後就停止了捕撈。帛琉古代也有環境保護規定,比如說,禁止在關鍵產卵期內捕魚,或者,當一個物種出現過度捕撈的跡象後就要有所改變。

十八世紀,基督教開始成為帛琉的主要宗教,在此之前,帛琉文化創世紀的傳說中,當時的大海還沒水,是一隻巨蚌在那裡呼喚著生命的到來。這隻蚌長得越來越大,然後就產下了Latmikaik,而Latmikaik就是人類的母親。Latmikaik是在風暴和洋流的幫助下生下了人類。

Latmikaik喚起了一些幼蟲期的巨蚌,而巨蚌們生命的前兩週就在洋流中漂游。在定居之前,漂游的巨蚌必須找到並攝食一到兩個光合藻類。這種光合藻類隨後就能自我複製以形成更多的藻類。當幼蟲期的巨蚌吃下很多藻類後就會長出一點硬殼並長出一隻腳,巨蚌就用腳在海中游動以尋找陽光充足的地方定居下來,因為光照能促進光合藻類的增長。巨蚌在淺灘或暗礁上選好一處光線不錯的棲息地後,藻類就會大量繁殖,而巨蚌就和藻類形成了共生。

這種被稱為黃藻的藻類既能保持蚌賴以生存的脂肪又能獲取自己神生存所需的糖類。作為交換,寄主蚌能夠為藻類提供安全的居住場所和每天充足的光照,而且蚌能把光照的劑量控制的很精確。這些相互交織的生命週期使人聯想到一些科學問題,比如說,蚌如何在自身不過熱的情況下收集到如此強烈的赤道光照?蚌如何將光均勻地分配給成千上萬的藻類?或許最緊迫的問題就是,在變暖、酸化的海水中,蚌如何保持了如此強大的生存彈力?

恩格米格海灣的水就像浴缸裡的水一樣暖和,芭奈特和絲維妮團隊中的兩名博士後研究員艾曼達‧霍爾特(Amanda Holt)和蔡靜(Jing Cai的音譯)一同遊泳以尋找巨蚌。以前,巨蚌是這裡最常見的野生動物,而現在卻很少見了。

帛琉的神祕發光巨蚌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也許有拯救地球的潛力!

帛琉群島的居民和其他許多太平洋島嶼上的人都很喜歡拿巨蚌當主食,可以就著檸檬生吃,也可以加入椰肉慢火燉成湯,還能烘焙成薄餅,或者是切成薄片醃製起來。巨蚌的殼體像象牙,這能做成奢侈品。巨蚌的內收肌能做成高級生海鮮片,也有人將之當做壯陽藥。世界上一些最嚴格的海洋保護法,以及巨蚌人工養殖,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野生巨蚌。帛琉海洋文化示範中心每年都會養殖成千上萬的巨蚌以供應給當地漁民,漁民再賣給餐館或水族館,這樣就減輕了野生巨蚌的生存壓力。但是其他海洋島國卻對野生巨蚌大肆捕撈,自己海域的捕完了,就開始打起帛琉群島海域的主意,因此,帛琉共和國近60萬平方千米的海域成了越來越多非法外國漁民的目標。

芭奈特和研究團隊的兩名成員一下午只找到一隻巨蚌。但體型相對較小的番紅硨磲則很常見。記者在一塊珊瑚石找到了20只番紅硨磲。番紅硨磲的軟體表皮叫做外套膜,能夠發出跳動的光。一隻黑天鵝絨般的蚌呈現出鐵藍色的斑點。一隻暗寶石綠的蚌呈現出一條由黑斑圍繞的明亮的碧綠色發光帶。旁邊還有一隻像蜥蜴皮一樣的黃綠色的蚌。這些蚌就像是被路過的美人魚從頭髮上摘下的活著的橡皮筋。

這些多彩的顏色掩飾了恩格米德海灣酸化和變暖的事實。像珊瑚一樣,巨蚌和黃藻關係也很密切,也會受到海水升溫漂白的影響。在這種壓力下,蚌會排出藻類,而藻類會帶走蚌的色彩並最終殺死蚌。但恩格米德海灣的野生蚌卻依舊很旺盛,儘管全球海洋狀況正如預測的那樣在變化著。

在繁忙的科羅爾島帛琉國際珊瑚中心,中心的首席執行長、生物學家伊芒‧高爾布(Yimnang Golbuu)解釋稱,海水對恩格米德海灣的沖刷影響較小,而且這裡與外界生態系統有一定隔絕,因此這裡的蚌沒受到影響。這些特徵還將蚌的幼蟲限制在海灣附近,這就使它們能夠適應嚴酷的環境。「顯然,大自然為我們這兒提供了不一樣的韌性,」高爾布說道。「我們需要理解並傾聽自然,然後從這些差異中學習。」

傾聽自然是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相結合的關鍵。絲維妮是伊利諾伊州人,她大學主修生物,但也會上其他課。當絲維妮在大學上第一節物理課時,她就發現,在進化生物學存在諸多疑問的情況下,通過物理結構來研究生命,能帶來一種秩序感。20年後,絲維妮成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與天文系第一位受僱的生物學家,她仍對生物體的效率很感興趣,比如說,槍烏賊眼晶狀體的敏度,或者是現在談到的巨蚌將陽光轉為能量的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實驗室對巨蚌的研究與帛琉文化傳說中的巨蚌特質有相似之處。生態系統的特點使土木工程師聯想出更具特色的設計,而材料科學家也是一樣道理,通過觀察生物,不僅能獲取靈感,甚至還能繪製出未來實際的藍圖。

絲維妮表示,「生物體的進化要比人類工程師聰明得多」。

蚌體內的精密結構

大約在1萬5萬千公尺之外,也就是地球的另一面,芭奈特在1月份參觀了一處巨蚌研究中心,當天還下著雪。費城是絲維妮的實驗室所在地,而且這裡的自然科學研究院還是北美最古老的軟體動物集合地。該研究院成立於1812年,現在是卓克索大學的一部分,該研究院既有維多利亞時代的藏品,還擁有現在技術。在科學院頂層有1000多萬份樣本,既有完整的巨蚌殼,也有極其微小不足1公釐的海螺螺旋,這些樣本就存放在1.35萬個鋁製抽屜內。

想要瞭解人體,不僅要瞭解人的肉體,還要去認識人的歷史。同樣道理,想瞭解一種軟體動物,不僅要瞭解動物的肉質身體,也要研究它們的殼體。卓克索大學的生物地球化學家米歇爾‧加努恩(Michelle Gannon)能根據殼體讀出帛琉蚌的生命故事。

帛琉的神祕發光巨蚌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也許有拯救地球的潛力!

在研究院的地下室內,有很多氣味難聞的哺乳動物標本以及被割下的動物角。加努恩指著一個由絲維妮團隊收集的番紅硨磲的殼體,這個殼體被機器切開,橫截面羽毛灰色的年輪就像樹的年輪一樣標記著蚌的年齡。加努恩用掃瞄電子顯微鏡能更仔細地觀察這些年輪,她能從這些幾微米寬的晶體中讀出蚌的日循環歷程。在研究院穩定同位素實驗室,加努恩校正儀器,將晶體磨成粉末後進行稱重。貝殼是由碳酸鈣構成的,也就是一個鈣原子,一個碳原子和三個氧原子組成的CaCO3,而蚌能根據水溫、蒸發率和其他條件,將不同數量的氧16和氧18同位素構建成殼體。加努恩通過測量不同同位素的相對質量,就能描繪出蚌所在環境的日變化。

當加努恩將這些生物檔案都整合到一起,就能得出蚌的生活環境的詳細歷史,甚至還能得出蚌每天接收到的陽光照射量。加努恩發現,在陽光最充足的日子裡,蚌的生長速度要比多雲天氣裡快。

第二天,芭奈特和絲維妮以及絲維妮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合作者楊舒(Shu Yang的音譯)見了面。楊舒是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她還在大學裡關於物質結構的研究實驗室內工作。大廳內有一張巨大的特寫照片,照片上有一隻發著熱帶藍色光的標誌性巨蚌。

楊舒的職業生涯始於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她當時研究電信中光的應用。楊舒過去14年都待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在這裡,她和她實驗室裡的20多名研究人員在製造基於自然形態的材料。他們已經模仿了荷葉的自淨能力、壁虎腳和牛蒡種子的附著能力以及不同顏色的蝴蝶翅膀和甲蟲殼的拒水能力。現在,他們正在模擬巨蚌的光合效率能力。

研究以巨蚌閃出的光為開始。巨蚌表現出的這種色彩斑斕的顏色和色素還不一樣,巨蚌外套膜的光、孔雀羽毛的顏色或者是蝴蝶翅膀的顏色都是一種物理效應。當這些生物體表層內的奈米級晶格與光相互作用時就會展現出這些顏色。科學家稱這些晶格為光子晶體。像楊舒這樣的材料學家非常希望製造出這樣的晶體,然後把這些晶體運用到現實中。比如說,更快的光纖,更高效的光伏電池。

蝴蝶翅膀上閃閃發光的格子和孔雀羽毛看來已經進化到能吸引異性了。但蚌的發光細胞,也就是虹色細胞則是吸收太陽光,當然,浪漫地說,我們可以理解為蚌是在向太陽求愛。絲維妮發現,在蚌的外套膜內部,有藻類組成的柱狀物,在每個柱狀物之上,虹色細胞組成了能收集陽光的覆蓋物。虹色細胞將集中的光照引進,然後對這些收集的光進行散射,這樣藻類就能進行光合作用。虹色細胞能將藍色和紅色的光波導向柱狀物,並將其餘的光波反射回水中,這樣一來,蚌既能免於被熱帶陽光烤乾,又能為藻類補充燃料。「我被深深吸引住了,這是蚌的自我組裝,而且成本還很低,」楊舒說道。

楊舒花了數年時間,利用昂貴的金屬材料製造光子晶體。與絲維妮合作,作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一項特殊跨學科撥款的一部分,楊舒和她的團隊發現嵌在凝膠中的二氧化矽奈米粒子可以模仿出發光蚌的虹色細胞的光散射特性!最重要的是,他們不用花多少錢就能做到這一點!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加州藻類生物技術中心主任史蒂芬‧梅菲爾德(Stephen Mayfield)表示,提升藻類生物燃料效能的成本很高。「現已證明,我們能種植多產的藻類,而且我們也可以將之轉換為燃料,」梅菲爾德說道。「我們之所以沒有進行這種轉變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不願意為這項能帶來長期回報的技術進行短期投資。」現今社會,為了保持化石燃料的廉價甚至都頒佈了相關補貼,由此可見發展新能源的大環境。

英國建築師麥可‧波林(Michael Pawlyn)能將生物設計引入建築物和工業廠房,他也因此聞名。麥可‧波林表示,在全世界範圍內,挑戰都是相似的。投資者因前期成本望而卻步,而且即便研發出來,也看不到定價標準,即使低碳能源對全世界都有好處,但仍然沒有財務激勵。

絲維妮和楊舒相信由巨蚌激發靈感設計出的生物反應器會比現有的生物燃料生產方法更加高效、成本更加低廉。目前,能不能建成這種新的生物反應器是個問題,而現在,因為投資問題,楊舒和團隊就先解決藻類的問題。但到目前為止,雖然成功模擬了蚌的虹色細胞散射特性,但還沒能在實驗室內成功誘導藻細胞表現出在蚌體內的特性。不管是楊舒還是其他人都不知道還需多長時間才能做成這一點。

降低體溫的祕密

再回到恩格米德海灣水,絲維妮的博士生學生林肯‧雷姆(Lincoln Rehm)的胳膊上紋著巨蚌的畫像,這紋身和帛琉當地Bai屋子上的巨蚌紋身很像。雷姆在德克薩斯州的一個帛琉家庭中長大,他小時候度假就去帛琉群島,到了帛琉後經常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去淺談收集蚌。雷姆和家人會帶上醬油和檸檬,然後在礁石上吃生蚌野餐。雷姆認為童年的經歷影響決定了自己未來的選擇,在獲得生物學學位後,他搬到帛琉,然後在當地的珊瑚礁中心工作。正是在那裡,雷姆對絲維妮關於巨蚌的光學特性研究產生了很大興趣。2015年,雷姆回到美國,在卓克索大學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他所參與的博士項目的部分資金正是由絲維妮和楊舒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

霍爾特和蔡靜在前邊一邊游一邊尋找蚌,而雷姆則潛到水裡安置絲維妮交代的攝影機。雷姆在每個蚌旁邊都放置了一個調色板,這樣以後就能在電腦中更方便地記錄蚌的顏色。在過去的三年裡,雷姆建立了一個資料庫,裡面有超過800張蚌的照片。Holt和Cai寫了一段代碼,能根據蚌的顏色對蚌進行編組歸類。蔡靜是一名機器學習專家,他設計的演算法能夠分析照片的每一個像素,這樣研究團隊就能看清單個藻類和蚌細胞的色度亮度的訊息,而且還能看清蚌的發光的虹色細胞。

帛琉的神祕發光巨蚌指引了生物能源的前景,也許有拯救地球的潛力!

回到珊瑚礁中心的實驗室,絲維妮、雷姆、霍爾特和蔡靜正在完成一系列關於活蚌組織的試驗。他們測量了光和熱如何離開藻類和蚌細胞。雷姆從壘球大小的番紅硨磲上切下了一小片肉,這只試驗用的蚌是從實驗室後面的水灣中收集的。雷姆將切下樣本放在水中,然後又放置在強光下,水中插著一隻數位溫度計,以記錄30分鐘內水和樣本組織的溫度。

在工作台的另一邊,絲維妮用一隻浸入式攪拌器快速地攪拌從剛才那隻蚌身上提取的藻類。攪拌後產生的泡沫看起來像椰汁冰沙、聞起來像蚌汁,而且其密度也和蚌外套膜內的藻類密度一樣。

科研人員又從蚌身上割下一塊肉,霍爾特利用分光計將這片樣品中的肌肉、虹色細胞和藻類暴露在不同類型的光線下,來追蹤哪類細胞會透過並吸收多少光線。

科研人員在帛琉的三個星期每天晚上都會重複這些試驗。這些對蚌組織和從蚌體內分離出的藻類的試驗揭示了雙殼生物反應器工作原理的新線索。試驗結果顯示,虹色細胞看來不僅能將光照吸引進蚌體內並將最有用的波長散射給蚌體內的藻類,還能收集光合作用產生的過剩熱並利用光將這些熱再送出蚌體內。光合作用能使蚌的體溫比周圍海水的水溫高出幾度。科研人員還探測到過剩熱量透過紅外光透過虹色細胞先離開了藻類再離開了蚌,於是過剩熱就排出了。

對於巨蚌來說,這一散熱能力可能是它們擁有彈性生存力的關鍵,這樣它們就能在類似恩格米德海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對人類來說,這可能為新的散熱技術指明了方向。未來我們或許能利用這種完全不消耗化石燃料的方法來排出發電廠、辦公大樓或汽車內部的熱量。

雷姆的電腦螢幕上有張放大的圖像,圖像上顯微鏡放大的虹色細胞,這張照片讓人聯想到夜空中的銀河。這張照片像是在提醒人類,海底仍是未被探索的世界,在那裡,可能隱祕著人類繼續生存的解決方案。

如何解決遊客破壞和非法捕撈

在離開帛琉之前,記者再一次看到了巨蚌和果蝠。這兩種動物在當地的餐館都是「美味佳餚」。果蝠湯是當地最受歡迎的一種湯品,這種湯是將整隻果蝠煮熟然後盛到碗裡。記者還在潛水船上聽人說,美國人喜歡在餐館訂果蝠湯,他們不喝,但會和湯自拍,然後將照片發到社群網站上。

對帛琉人來說,他們幾千年以來就食用這種動物。但芭奈特並不會去點巨蚌湯或者巨蚌海鮮片。來帛琉的遊客、非法捕撈的漁民、變暖的天氣以及酸化的海水都在威脅著巨蚌的生存。

帛琉共和國人口只有2萬,面積也是世界上第十三小的國家,但每年來此的遊客竟能達到16萬,而且這些遊客幾乎來了都要下水。旅遊業占帛琉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以上,但成千上萬的遊客在威脅著這裡的生態。但還有比這種威脅更嚴重的東西,那就是超級拖網漁船和小船非法捕撈者,他們偷偷來到帛琉海域,大肆捕撈巨蚌、鮪魚、鯊魚和其他海洋生物,因為貪婪嗜血的全球海鮮市場在等待著這些「美味佳餚」。

帛琉繼承了其古老的保護傳統,他們正在反擊。2015年,帛琉總統湯米(Tommy Remengesau Jr)簽署了《帛琉國家海洋保護區法》,禁止在帛琉80%的專屬經濟區內捕魚,並給當地漁民在剩下的20%經濟區內建立一個國內捕魚區。2016年,帛琉從日本獲得了660萬美元的補助,這筆錢將用於對帛琉海洋生物養殖示範中心的重大改造。現在,示範中心正處於建設之中,地址就在馬拉卡爾島南部的海濱區。新設施將加強水產養殖研究,增加五倍的巨蚌產量,每年將有超過100萬幼苗。

去年,帛琉修訂了出入境政策,要求所有遊客簽署承諾,以一種對生態負責的方式行事。入境工作人員會把承諾的內容印蓋在護照上並親眼看著入境人員簽名。承諾的內容如下:

帛琉的孩子們,作為你們的客人,我會遵守這些承諾,我會保護好你們美麗而獨特的島嶼家園。我發誓,我會小心行事、舉止和善並謹慎地進行探索。我會不妄取不屬於我的東西。我不會傷害那些沒傷害我的東西。我唯一留下的就是以後會被海水沖刷掉的腳印。

這項真切動人承諾內容獲得了「心靈與公共關係獎」。作為集體的「我們」的所作所為仍是帛琉所面臨的挑戰。不斷增加的碳排放以及由此導致的全球升溫與海平面上升,還有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等著我們去處理。

帛琉自然資源、環境和旅遊部部長森貝布(F. Umiich Sengebau)就是在科羅爾島長大的,該島充滿關於巨蚌的箴言、智慧和傳說。森貝布給芭奈特講了個故事,這個故事芭奈特以前從艾拉伊州的一位老人那裡聽過。故事很簡單:在舊時代,巨蚌被認為是「暴風雨天氣裡的食物」,當暴風雨太大而無法外出捕魚時,漁民就很容易收集到巨蚌。

帛琉現在面臨的是氣候變化的風暴,森貝布看到巨蚌變成了另一種暴風雨天氣裡的食物,他將之視為蛋白質的安全來源、漁民的謀生之道、遊客的紀念照片,而在科學家眼裡,巨蚌是替代能源和其他低碳技術的靈感來源。「在過去,是蚌拯救了我們,」森貝布對記者說道。「我認為巨蚌當中有很大的力量,以前是作為食物的力量,現在是作為科學的靈感。」

巨蚌閃耀的光芒可能在傳達著一些重要的訊號、一些急需我們解開的祕密!

本文授權轉載自網易科技

NetEase
作者

網易科技,有態度的科技門戶!關注微信公眾號(tech_163),看有態度的深度內容。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