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發展的美食外送,會不會變成另一個泡沫?

蓬勃發展的美食外送,會不會變成另一個泡沫?

得益於全球化,現在我們可以享受到來自全球各地多樣的美食(也許經過了在地口味改良)。餐飲行業的異軍突起從零售行業那裡奪走了消費者很大一部分預算,而餐飲業中發展最蓬勃的,莫過於外送業務了。在創投資金的加持下,大型外送公司攻城略地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混戰之中燒錢燒得不亦樂乎。但針對外送業務的詬病自然也不少,主要集中在外送員的弱勢境地和大量製造的垃圾上。但不可否認的是,外送由於其便利性,仍然備受時間短缺的職場人士所青睞。

對於美國人來說,這是一個享受美食的時代—你可以外出用餐,也可以在家做飯,更別提還有數不勝數的食譜和電視節目教你怎麼烹飪,還有那些晉升為藝術家的名廚頻頻露臉,為你介紹各種美食。最重要的是,對於美國的食客來說,他們很幸運,因為現在餐館的數量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多。

但是不得不說,談起「美食」,也許我們在未來的歷史書上看到的不是花俏的刀具,美味的早午餐,或者鮮亮的蔬菜、多汁的水果,而是……垃圾。想想自家廚房裡的那些垃圾袋吧,裡面塞滿了各種形狀的紙板和塑膠餐盤,其中散發的臭味更是有如噩夢一般的存在。如果美國人當前享受美食的時刻值得歡呼,你會發現,我們未來在沙發上享受美食的時間將多過在廚房裡或者餐廳裡。

為什麼?因為美食外送正在興起,而「在家吃飯」則成了一種新的「外出用餐」方式。

美國食品工業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一個重大轉折點,而且即將迎來另一個轉折點。

2015年,美國人在餐館的消費有史以來首次超過了在雜貨店的消費。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區,餐館實際上擠占了人們日常很大一部分預算。根據房地產公司Cushman & Wakefield的數據,今年曼哈頓所有新租約中,餐飲服務場所占到了40%,超過了服裝店、銀行和健身俱樂部的總和。昔日的時裝潮店正在轉變成餐館酒吧。

但另一個轉折點即將到來:到2020年,預計有超過一半的用餐支出會是「餐廳外」支出,而不是「餐廳內」支出。換句話說,透過外送、得來速服務和外帶實現的食物消費將很快超過餐廳消費,這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據投資機構Cowen and Company稱,未來5年,「餐廳外」支出將占到該行業增長的80%。

增長最快的餐廳是速食連鎖店(如麥當勞、星巴克)和速食休閒場所(如Chipotle和Sweetgreen),在這些地方,顧客可以快速點餐付費帶走,不需要特地坐在椅子上品嚐一番。但沒有哪個行業的增長速度超過線上外送,根據產業報告,網路訂餐外送目前佔餐飲行業總業務的5%至10%。

因此,餐館超越了雜貨店,變成了類似於雜貨店的存在:出售食物供人們在其他地方吃的餐飲服務機構。

上述兩種趨勢—餐館的成功和外賣的激增,都是由網路以不同的方式推動的。電子商務減少了實體店的客流量,今年實體店正以創紀錄的速度關閉。填補這些空缺的是餐飲和健身產業:一批批健身房、咖啡館和休閒食品連鎖店開張大吉。

在道德的質疑中,外賣行業蓬勃發展

網路不僅為新的用餐地點出現創造了可能,而且還開發出了讓消費者可以在手機上訂購現成食物的應用。幾十年來,外送業務一直由披薩和中餐主導。儘管目前超過60%的外送仍然是披薩,但這個數字正在迅速下降。在過去的幾年裡,創投們已經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來補貼送餐服務,比如DoorDash、Uber Eats和Postmates,它們與各種類型的美食餐廳都建立了合作關係。

隨著創投資金的注入,外送已然喧賓奪主成為了當前餐飲行業的主流。在過去的一年裡,透過網路訂購食物的美國人從17%增長到了24%。根據分析公司Second Measure的數據,2016年以來,四大APP:DoorDash、Grubhub(旗下擁有Seamless)、Uber Eats和Postmates的外送銷售額增長了兩倍。如果你從未聽說過這些公司,那可能是因為它們已經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建立起了壟斷地位,紐約市是Grubhub的天下,DoorDash在休士頓和達拉斯的銷量超過了一半,而Uber Eats在邁阿密和亞特蘭大則有不少用戶。

餐點外送公司與其他數位平台有幾個共同點—無論是好是壞。和網路叫車公司一樣,它們在方便人們的生活方面掀起了一場革命,但勞工們的弱勢境地實際上使這場革命的力量大打折扣。上週,《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一項調查提醒使用者,給DoorDash外送人員的小費實際上是直接給公司的,而不是給員工的。(DoorDash後來改變了政策,但外送員的工資仍然很低。)

像亞馬遜一樣,這些公司提供即時的滿足,卻留下了堆積如山的垃圾。和大多數剛剛起步的網路企業一樣,它們是現金流巨頭,獲利能力差得很遠。儘管收益為負,但最大的餐點外送公司DoorDash今年仍籌集了6億美元的資金。Uber Eats想來也不曾帶來豐厚的利潤,其母公司每季度虧損約10億美元。

所以你可能會忍不住問一句,這股送餐熱潮會不會又是一股泡沫?

「現在有很多關於外送和在線餐飲的炒作,我認為這個行業在未來將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敗,」Cushman & Wakefield的房地產分析師Garrick Brown指出了外送平台面臨的幾大壓力,包括工資上漲、社會對小費政策的反彈,以及餐館認為自己為第三方平台支付的費用過高。Brown表示,隨著這些因素將盈利進一步推至負值,投資者可能會停止在這些公司身上燒錢,或尋求收購夥伴。他表示:「我認為將會出現一場行業內大洗牌,最終會有一兩家存活下來的企業成為主導力量。」

但是,儘管個別公司在道德、生態和經濟方面存在疑慮,但其實還有一個對整個行業保持樂觀的理由,那就是美國典型的職場人士缺乏時間。

Brown表示:「如今我們的生活方式更加忙碌了,尤其是如果你是職場人士的話。如果你是享受到新經濟帶來好處的群體中的一員,那說明你的時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少。所有電子商務帶來的真正價值很簡單:方便。」據美國國家餐館協會(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千禧一代表示,他們花在工作和通勤上的時間比過去更多,60%的人說他們看串流媒體的時間更多。對於許多職場人士來說,現代生活就像一個鐘擺,在工作和看電視兩個極端選項之間搖擺不定。在「工作沙拉」和「電視晚餐」之間,定義現代飲食的不是食物,而是在哪裡吃。

通常情況下,由於太忙、太累而沒有時間做飯,或者不願意坐下來吃飯,如今的餐館顧客不會去刻意找一家老式的餐館,也就是說,一個可以安靜坐著的地方。工作,串流媒體,通勤導致如今的用餐者們像貪婪的尋求能源的永動機一樣不休不眠。外送公司象徵著當今商業中最強大的力量:便利至上主義。連接電子商務和外送業務(以及幾乎所有蓬勃發展的數位業務)的直通線,讓消費者在生活的每一個領域都能輕鬆便捷地享受物流服務。但是,儘管擁有了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想要的時間以及我們如何想要它的樂趣,有見識的消費者對便利經濟的陰暗面同樣了解了不少,更無法完全忽視它的成本。就像成堆的紙板和塑膠垃圾一樣,現在,內疚也成為了即時滿足的必要副產品。

36Kr
作者

36氪(36Kr.com)累計發表超過10.8萬條包含圖文、音訊、影片在內的優質內容。氪原創內容體系涵蓋新創公司、大公司、投資機構、地方產業與二級市場等內容模組,設置有快訊、深度商業報導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