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最難的選擇題:什麼都不買,到底虧不虧?

雙11最難的選擇題:什麼都不買,到底虧不虧?

雙11之前,想必已經有很多你的朋友在那邊研究各家購物的規則,不斷對比哪些商品買得划算,想要在雙11「佔便宜」,甚至你可能就是其中一員。不過,在實戰的時候,總是不知不覺在網站上逛了好幾圈,然後明明沒有需要的東西,卻下了好幾筆單。而回顧下單的那一瞬間,你是不是總是這樣想「現在不買,以後就變回原價了,這不就是虧了?」

如果你也有這個心理,那麼等到衝動過後,冷靜下來的時候,你可以來思考一下:為什麼明明口袋還沒有掏出任何錢,你會覺得沒有佔到便宜就是「虧大了」呢?

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丹尼爾·康納曼,在2002年因為他的展望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為「行為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其中講到損失規避(英語:Loss aversion)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雙11最難的選擇題:什麼都不買,到底虧不虧?

丹尼爾·康納曼在1979年發表的論文中,通過以下的對照實驗,觀察了心理上的「趨避現象」。次試驗分為兩組:

第1組實驗:被實驗團體先行持有1000單位的現金。在此基礎上做出選擇。
     A.50%的概率將持有的現金增加為2000。
     B.100%的概率將持有的現金增加為1500。
     此實驗中,被實驗團體的16%選擇了A,84%選擇了B。

第2組實驗:同實驗團體先行持有2000單位的現金。在此基礎上做出選擇。
     C.50%的概率損失1000單位現金
     D.100%的概率損失500單位現金
     此實驗中,同實驗團體的69%選擇了C,31%選擇了D。

實驗中,A選項和C選項最終手中持有現金是1000或2000的概率都是50%。相對的,選項B和選項D最終手中持有的現金是1500的概率是100%。即是說,被實驗的團體在有可能獲得利益時傾向於選擇低風險,而在有可能遭受損失時,更傾向於選擇高風險。

雙11最難的選擇題:什麼都不買,到底虧不虧?

「雙11不買就是虧」的這種心理,依照這個理論來解釋,其實人們在乎的並不是便宜多少,而是有沒有佔到這個便宜。想到以後就要按照原價購買就會產生心理上的損失感,為了避免損失厭惡帶來的不愉快,所以決定購買。

不但要購買,還要研究去哪家、在什麼時候、刷哪張卡買最划算。畢竟只要哪一個環節選錯了,就是虧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你在計算的,其實是「如果在雙11這一天,什麼都不買的話,相比之下比雙11什麼都買的你,虧了多少錢?」

因此,人們不惜拿出塵封已久的計算器,瘋狂研究規則,還在那邊排程規劃自己的網路購物路徑。畢竟,以前總是問自己「數學有什麼用?」,這下總算用得上了吧。

不過,什麼都不買的人,到底有沒有虧呢?

這個問題如果細分下去的話,可能要看你買什麼東西而定。但是,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現在不買,以後就變回原價了,這不就是虧了?」這個預期的前提可能本來就是錯的。

別的因素不說,就說在雙11之後還有一個雙12的坑在等著你。本來年底這兩波就是廠商想要清庫存的時間。比起「變回原價」來說、或許在雙12降得更多還比較值得期待。

對,計算機別忙著收起來,你還有一波雙12要等著迎戰呢。

 

歐巴‧馬拉桑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