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保存古蹟 使損毀古蹟有重建希望

科技保存古蹟 使損毀古蹟有重建希望
面對古蹟的毀損,我們該如何保存?或許是制定法律管理、重新整修,但你知道嗎?其實可以把古蹟「備份起來」。(本文為讀者投稿)

面對古蹟的毀損,我們該如何保存?或許是制定法律管理、重新整修,但你知道嗎?其實可以把古蹟「備份起來」。

 

2019年4月15日,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大火直至隔天才完全撲滅,建築構造也遭受極大毀損,儘管法國總理馬克宏隨即宣布將重建聖母院,但經預測可能要花費至少20年才能整修完畢。以巴黎聖母院為例,即使修復完成後,能否保證和原先無異呢?

 

不幸中的大幸是,科技讓古蹟保存看見一道曙光,例如於2015年藝術歷史學家安卓・泰倫(Andrew Tallon)曾用光學技術掃描,製作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巴黎聖母院教堂模型,而根據留存的3D數據,為重建聖母院減少許多困難。

 

另外,巴西國家博物館則藉著GoogleArts&Culture技術,從2016年起,通過高分辨率攝影、3D掃描和VR等技術,將博物館和部分收藏品上傳到網站,在網路世界永久備份了這些可能永遠無法復原實物的珍品。

 

關於日前的光學掃描技術,事實上也能應用於探索地球未知領域,透過將雷射光架設於飛機上,以光線發射至地表並搜集、分析數據,進而建構出實際的地形,甚至可以透過這些資料了解以往較難實際探索的地區,在資源消耗上也比實地進行少很多,例如在掃描瓜地馬拉北部熱帶雨林後,考古學家們發現了逾61000個失落已久的瑪雅建築結構,其中包括道路、堡壘、排水渠以及房屋,便是考古學家利用光學掃描2144平方公里的區域後得到的結果。

 

不只是保存古蹟或發現古蹟,克里斯・費舍(Chris Fisher)更提出地球檔案館計畫,目標將整個地球進行掃描,他指出,儘管執行不易也費時,但將可以使後代見證現在的地球,也如同克里斯・費舍所說:「如果我們不對這些地方進行記錄,將來就沒有人知道它們的存在了。」

 

天堂之門
作者

使用 Facebook 留言
發表回應
謹慎發言,尊重彼此。按此展開留言規則